《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动物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稍稍宾客( )其父 ④邑人奇( )之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2分)
答案
【小题1】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小题1】①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小题1】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宾客奇这个字就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自、就、奇、宾客、或、以等字。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多角度的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即可。
篇2:伤仲永阅读理解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的题。(14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贤于材人远矣( )
小题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异:感到诧异 (2)收:聚、团结 (3)相当(4)胜过、超过
小题2:D
小题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小题4: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近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这几个词语解释除了要注意“异”解释为动词“感到诧异”外,其余的三个词语课下注释中就有,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从大的方面说要注意根据意思或音节进行停顿,但有些细节性的停顿,还是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留意,如有“而”“则”“盖”……如何停顿。本题的句子停顿考查很简单,这是《伤仲永》一文的课后作业的内容,应该选D,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停顿:父/利其然也。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要注意“扳”的解释;“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因为直译句子比较别扭。
小题4:
试题分析:这道题在日常训练中已经做了很多遍,只要学生能围绕两方面来谈即可。即:方仲永个人情况和文章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来谈。回答此类问题要切合文意,不要随意脱离文章谈启示。
篇3: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答案
【小题1】完成 把…..当做宾客 拜访(每点1分,共3分)
【小题1】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2分)
【小题1】ABC DEF (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直接来描写方仲永的句子为正面描写人物有ABC;间接描写的有DEF。
篇4:《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古文阅读,回答小题
伤 仲 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划分句子节奏(1分)
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想向我们阐明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1) 扳:通“攀”牵,拉着 (2)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小题3:(1)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就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2)他的父亲让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去拜见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3:(1)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再者仲永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2)天资聪慧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更重要。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文章阐明的道理即可。
篇5:伤仲永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 仲 永》文言文阅读题目
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 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 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 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 《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 《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篇6: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答案初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做阅读理解的步骤
1.首先要通读全文,对于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第一部。
2.要知道全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这个脉络要搞清楚,否则很不好做。
3.要找出全文的重点自然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4.根据题目的要求,锁定段落寻找答案,让自己的题目做正确。
5.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提高不能局限于阅读练习题,应该在平日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6.对于阅读要怀着自己兴趣,不断的思索,读出自己的观点,提高阅读的水平。
语文学习方法
走进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
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去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看焦点访谈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重视作文
如果你天赋不够,你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的。除非你能够做到:
1、在闲暇时刻无时无刻不捧着一本散文集、经典文学或是单纯的一本作文书,将可能会运用到作文中的词句摘录下来,并在恰当的时刻运用在文章中。
篇7:《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 稍稍宾客( )其父
④ 邑人奇()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
参考答案:
1、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2、①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篇8:《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稍稍宾客( )其父 ④邑人奇( )之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2分)
答案
【小题1】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小题2】①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小题3】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篇9: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
(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C.秀才观之()D.余闻之()小题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传/一乡秀才/观之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余闻之也/久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小题5: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会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小题1:通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沦为常人的经历,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略
篇10: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①父异焉 ( )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③贤于材人远矣 ( ) ④赏赐百千强 ( )
⑤对镜帖花黄 ( ) ⑥卿言多务,孰若孤?( )
【小题2】写出文中属于侧面描写的句子两句:(2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
【小题1】⑴对……感到诧异 ⑵完成 ⑶胜过,超过 ⑷有余 ⑸通“贴” ⑹谁
【小题2】侧面描写:“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
【小题3】⑴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⑵士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文言词语大多是文下注解里面的内容.其中"异"为文言文中的重点字,此处考查其常规用法之一,即"对……感到诧异"。“帖"为文言文为的一类特殊字,即通假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 多义词等的理解和辨析,并把易错易混的词语做笔记,多看多记,自然就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了.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侧面描写,然后再到文中去寻找相关句子.寻找的`范围是前两段,因为第三段是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所谓侧面描写,即不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 动作 肖像 心理,而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或是评价来写这个人物.这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之一.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利”“扳”‘谒’"更"等。“利”是认为有利的意思.“扳”是动词,拉,拉着的意思.‘谒’是拜访的意思。"更"是重新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篇11:《伤仲永》阅读答案
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
篇12:《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世隶耕 隶___________
②父异焉 异___________
③或以钱币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见之
B、复:复到舅家 唧唧复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学
D、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本文对人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附属,隶属(2)感到惊异(3)有的人(4)通“攀”,牵,拉
2、B
3、①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做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4、C
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意同即可)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伤仲永阅读答案
4.伤仲永说课稿
5.伤仲永教案
6.伤仲永练习题
7.伤仲永读后感
8.伤仲永译文
9.伤仲永》教案
10.《伤仲永》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