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2022-05-27 22:22: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否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篇1: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从先人还家( )

(3)少长,虽长大( )

(4)或对客不听其语( )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 有仙则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数千言不肯休

C.即书诗四句 板桥每读一书

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

3.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2)跟随(3)但是(4)有时

2.B

3.(1)让他作诗,不能符合以前的好名声了。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是善于背诵罢了。

4.仲永特点:天资聪颖,是个神童。依据: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板桥特点:资质平常。依据: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5.示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郑板桥虽资质平常,但正是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终于取得成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努力学习,使自己学有所成。

篇2:金溪方仲永节选阅读答案

金溪方仲永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小题。(13分)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顿一次)。(1分)

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2:请写出出自选文(2)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3: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 (2) 不能称前时之闻( )

(3)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5: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余闻之也/久

小题2:吴下阿蒙或刮目相待

小题3:往事(历史)称(相当)扳(通攀,牵,引)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小题4:(1)从此指定一个事物让他作诗立刻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的阿蒙了。

小题5:略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文言句子断句遵循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对成语典故的认知能力。只要读懂文章以及平时的成语积累,是很容易解答此题的。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围绕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篇3: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2.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__________② 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5.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团结

(2)完成

(3)以为宾客

(4)认为奇特

2.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

3.D

4.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5.

①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②同乡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6.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7.不使学

8.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篇4:《新唐书张仲方传》阅读答案

仲方,性歧秀,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贞元中,擢进士、宏辞,为集贤校理,以母丧免。会郢拜御史大夫,表为御史。进累仓部员外郎。会吕温等以劾奏宰相李吉甫不实,坐斥去,仲方以温党,补金州刺史。宦人夺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与民直。入为度支郎中。敬宗立,李程辅政,引为谏议大夫。帝时诏王播造竞渡舟三十艘,度用半岁运费。仲方见延英,论诤坚苦,帝为减三之二。又诏幸华清宫,仲方曰:“万乘之行,必具葆卫,易则失威重。”不从,犹见慰劳。鄂令崔发以辱黄门系狱,逢赦不见宥。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召还,进至左散骑常侍。李德裕秉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德裕罢,复拜常侍。李训之变,大臣或诛或系。翌日,群臣谒宣政,牙阖不启。群臣错立朝堂,无史卒赞候,久乃半扉启,使者传召仲方曰:“有诏,可京兆尹。”然后门辟,唤仗。于时族夷将相,颅足旁午,仲方皆密使识其尸。俄许收葬,故胔骸不相乱。已而禁军横,多挠政,仲方势笮,不能有所绳劾。宰相郑覃更以薛元赏代之,出为华州刺史。召入,授秘书监。人颇言覃助德裕,摈仲方不用。覃乃拟丞、郎以闻。文宗曰:“侍郎,朝廷华选。彼牧守无状,不可得。”但封曲江县伯。卒,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仲方确正有风节,既殁,人多伤之。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篇5:《新唐书张仲方传》阅读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B.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C.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D.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这里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盛。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仲方富有才华,但仕途不畅。他聪慧出众,科场得意,入仕后历经数朝,职位多次变动,但最终没能得到文宗皇帝的认可。

B.仲方仗义执言,为民着想。在金州任刺史时,有宦官侵占民田,他多次上疏陈情,为百姓申诉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C.仲方心怀国家,敢于进谏。他极力劝说敬宗不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建造竞渡船只,敬宗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还是慰劳了他。

D.仲方为人仁慈,富有同情心。李训之变时,一些将相被灭族,京城中尸骸到处都是,仲方暗中派人收捡尸体加以安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2)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

10.【文言断句】(3分)B(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11.【文化常识】(3分)B(“万乘”在这里指天子。)

12.【内容概括】(3分)C(“还是慰劳了他”表述不正确。)

13.【文言翻译】(10分)

(1)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重用他。”(5分,译出大意给3分;“国器”“振起”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5分,译出大意给3分;“被”“行”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张仲方,天生才智出众,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重用他。”贞元年间,仲方考中进士科和宏辞科,担任集贤校理,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遂逢高郢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上表推荐仲方担任御史。仲方几次晋升后,做到仓部员外郎。恰逢吕温等人因上奏弹劾宰相李吉甫不符合实情,获罪被斥责免官,仲方因为是吕温的同党,被降职补任金州刺史。宦官侵夺民田,仲方多次上疏请求依法处理,最终为百姓讨回公道。仲方被召回朝廷担任度支郎中。敬宗即位,李程辅理朝政,推荐仲方为谏议大夫。皇帝当时诏令王播建造三十艘竞渡船只,预计花费朝廷半年的运费。仲方在延英殿拜见皇帝,苦苦进谏。皇帝因此三分之二的预算。皇帝又下诏驾临华清宫。仲方说:“皇帝出行,必须备足仪仗和侍卫,如果少了就会失去威严。”皇帝没有听从,但还是慰劳了他。郭县县令崔发因为侮辱宦官被捕入狱,遇到大赦没有被免罪。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大和初年,仲方出任福建观察使。后被召回,晋升到左散骑常侍。李德裕掌权,仲方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李德裕被罢官后,仲方又被授予常侍之职。李训变乱那天,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被抓。第二天,群臣在宣政殿觐见。殿门紧闭,群臣混乱地站在朝堂上,没有史卒伺候,过了很久殿门才打开半扇,使者传召仲方说:“有诏书,任命张仲方为京兆尹。”然后殿门打开了,宣布群臣上朝。当时遭到灭族的将相,头颅和四肢扔得到处都是,仲方都暗中派人辨认他们的尸首。不久,朝廷允许收葬死难者,所以他们的尸骨没有混乱。后来,禁军专横,经常扰乱政务,仲方权力受到限制,没能有所弹劾纠正。宰相郑覃又让薛元赏取代仲方的职位,仲方出任华州刺史。后来他被召入京师,担任秘书监。人们纷纷说郑覃帮助李德裕,排斥仲方,不重用他。郑覃于是把准备任命仲方为丞、郎的奏书上报皇帝。文宗说:“侍郎,是朝廷重要的官职。仲方做刺史时没有政绩,不能授予这一官职。”只是封他为曲江县伯。仲方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成。仲方刚正有气节,死后,人们多为他感到伤心。起初,高祖在隋朝做官时,太宗正年幼而且有病,高祖为此在荧阳佛祠刻玉像,来祈求太宗长寿,时间久了,佛像磨损,仲方当时在郑州,命令属吏修治维护,刻碑颂扬,在当时广为流传。

篇6: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译文: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大不一样的地方,(板桥)渐渐长大了。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 咸() 易 ( ) 迩( )

名( )劳形( ) 鸿儒( )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2分)

参考答案:

19、相貌丑陋 都 轻视( 轻慢 )近、出名 形体、身体 大

20、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23、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篇7:金溪民方仲永阅读附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

1、D(3分)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分)

3、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分)

4、A(3分)

篇8:金溪民方仲永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请你说说划线的字词的意思(2分)

(1)未尝识书具( ) (2)贤于材人远矣(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小题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5】 方仲永父亲的做法错在哪里?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2分)(1)曾经(2)有才能的人(3)文采和道理(4)通“攀”,牵,引

【小题2】略

【小题3】(2分)B

【小题4】(3分)幼年时,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矣)。

【小题5】(4分)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让仲永接受教育。接受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篇9:《六一居士传》阅读答案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这】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更换】其号。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小,少。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

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 “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不久,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我)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诮:讥讽

B、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 极:尽情享受

C、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哀:怜惜

D、累于此者既佚矣 佚:散失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居士之乐”的`一组是(3分)( )

①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②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③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 ④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⑤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⑥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自己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边颐养天年时给自己改号为六一居士。

B、作者将自己的号改为六一居士既是为了逃避名声,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生活的乐趣。

C、身体上的劳累和内心的疲惫使得作者面容憔悴,精神衰竭。

D、五种物品给作者带来了乐趣,但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作者认为也应该离职了。

6、D(佚:安逸)

7、B ①是说欧阳修的任职情况;

⑤是一般读书人的情况;

⑥是欧阳修的去职理由。

8、B(作者改号不是为了逃避名声。)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3分)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4分)

(3)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3分)

9、(1)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状语后置、是、“岂……乎”各1分)

(2)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舒适。(虽、响、状语后置、喻各1分)

(3)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被动句、讫、判断句各1分)

篇10: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蓟匕箸:调勺和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书有弗记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由迩达远 迩____________

(2)或当食忘匕箸 或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书|有弗记者乎

2.近,有时

3.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2.伤仲永阅读答案

3.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4.班超字仲升阅读答案

5.《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6.《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7.《山就这么高》仲利民阅读答案

8.《陋室铭》《板桥幼随其父学》比较阅读答案

9.方佑传阅读原文及答案

10.“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