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夜》阅读答案

《夜》阅读答案

2023-03-25 08:02: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yihgsh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夜》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夜》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夜》阅读答案

篇1:《夜》阅读答案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问题】

16.诗的'1~3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突出夏日夜晚的什么特点?(4分)

答:

17.第4节中有三句诗都与第2节一样,诗人运用反复手法,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4节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4分)

答:

篇2:《夜》阅读答案

16.突出夏日夜晚静谧、美丽的特点。

17.诗人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进一步强调夜的静谧、美丽。

18.从内容上看,前三节是具体描写夜的景色,河流、小溪和青草的寂静无声,显示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一节总写大自然的夜色非常美好。从结构上看,前三节是分写,第4节是总写,前后是总分关系。

篇3:《夜泉》阅读答案

7.(3分)(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附赏析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译文:夜晚山中夜鸟突然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凝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了霜。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赏析: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受。“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由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的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月色幻化出霜的想象,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篇4:《夜泉》阅读答案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篇5:夜雁阅读答案参考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 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 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 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雁过秋空夜未央 ,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 隔窗烟月锁莲塘 的 锁 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 沉水香消金鸭冷 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 候虫声接杵声长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首词在哪些地方体现了秋的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篇6:夜雁阅读答案参考

(1)D(3分)[末句 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 与故人天涯相隔 为核心。答 寂寞冷清 冷夜无依 青春空度 ,可酌情给1分。

赏析:

《定** 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 无我之景 。一个 锁 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 往事 内容如何,只写 故人迢递在潇湘 而使她深感 惆怅 。由此一笔,则所谓 往事 ,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 潇湘 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应是 故人 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 故人 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 故人 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 意 而以 回文重叠 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 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 回文重叠 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 意 字是相对于 笔 字而言的。前加 纵有 ,后缀 谁寄 , 意 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 愁水 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 杵声 和 候虫声 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 花间派 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 清疏 之感。

历史评价

关于这首词,况周颐认为: 盖寓故国故君之思,非寻常之语也。

篇7:杜甫《夜》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

篇8:杜甫《夜》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15.“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

14.C

15.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C项,“……从侧面烘托”错误。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干中的“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然后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注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分点作答。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写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心系为战乱所苦的百姓,对百姓苦难展现深沉的忧思。

“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诗人地处偏远的夔州“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通过对比,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篇9:村夜阅读答案

在霜草苍苍、行人绝,独出门前、月明花如雪的意境中我们一起欣赏《村夜》原文及阅读答案吧!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阅读题目: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村夜》阅读答案:

16、(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照夜白阅读答案

2.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3.《夜坐念东征将士》阅读答案

4.《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5.《十五夜望月》王建阅读答案

6.《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

7.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夜书怀杜甫阅读答案

8.《鸣机夜课图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9.杜甫代表作《旅夜书怀》的阅读答案

10.《鸣机夜课读记》阅读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夜》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