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5-01-16 09:48: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纬22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12.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任选一个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3.这首诗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它的妙处。

12. “送”有“送来”之意,秋风吹动梧桐叶子,送来叶子飒飒作响的声音,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写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动”有“打动”之意,秋风吹来,勾起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之情。借秋风来表达漂泊的孤独凄凉之情。(解词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答对写法得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得2分)

篇2: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诗句。

参考答案:

1、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2、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

3、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篇3: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促织:蟋蟀。 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客情。

_____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_。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我知道《 》一诗也是他的作品。

3.说说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 [ ]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参考答案:?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南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3.萧萧:风声。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篱落:篱笆。

(意思对即可)

4.BC

篇4: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寒冷赠送菊花石径斜阳盖君子橙子

二、1.挑桃挑桃。2.残残浅浅

三、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四、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1.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

2.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

3.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5:《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衬托或对比。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不过,叶绍翁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境界不像杜诗那样阔大,气势不如杜诗那样浑宏,然而,就是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绕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篇6:《夜书所见》阅读原文答案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问题】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送”“动”就化无声为有声,使客观事物也带上了情感。(2分)(修辞或手法1分,具体内容分析1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快的情趣,(1分)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凄苦心情(1分)。(共3分)

篇7:夜书所见古诗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古诗阅读附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阅读练习一:

(1)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3分。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各1分,意合即可。]

(2)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

[4分。思想情感2分,结合后两句诗句分析2分。]

(3)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

(4)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5)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

阅读练习二: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3)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

(3)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阅读练习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用送字和动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3)诗歌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

阅读练习四: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诗的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送是送来的意思,将梧叶拟人化了(或化虚为实,将寒声、风声具象化)(1分)生动了描绘了一幅秋风瑟瑟、落叶飘飞的秋景图,(1分)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

(2)对比、反衬(或借景抒情)。(1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1分),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①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篇8:叶绍翁《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深。

篇9:《夜书所见》古诗赏析及练习

《夜书所见》古诗赏析及练习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①促织②,夜深篱落③一灯明。

【注释】

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③篱落:篱笆。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画面。(3分)

江上秋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触动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两句画面描绘各1分,语句生动1分。

2.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赏析2分。答出任意一种即可。

篇10:《夜书所见》练习题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22.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

23.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2.“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

23.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2分)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夜书所见 古诗

2.舟夜书所见

3.夜书所见教案

4.夜书所见古诗

5.古诗舟夜书所见

6.舟夜书所见古诗

7.《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8.《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9.《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10.《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夜书所见》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