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阅读答案
“ysysfc11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秋夜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秋夜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秋夜阅读答案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
篇2:秋夜的阅读答案
秋夜
【清】赵熙
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阅读练习一: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阅读练习二及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描写秋夜运用了什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首、颔两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首联的意思是说:宁静的环境达到了佛家三昧的境界,幽静的夜蛰伏在深秋的庭院。首联将宁静的环境和幽静的夜拟人化,带有了人的感情或行为。
颔联的意思是说:清风聆听着流向远方的水,幽碧的天空撒落点点繁星。颔联将清风和天空拟人化,带有了人的行为。
2.请简要赏析尾联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作者上联的描写故人书多断,衰年梦每灵很多旧时的老朋友多年都没有书信联系了,因为他们很多都已经去世了。只是晚年的我经常在梦里见到他们。尾联接下来就描写了诗人自己的处境: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诗歌写成了,因为没有那些朋友,值得叫来生病的妻子,坐在灶台边诵给她听。体现了作者对于往年岁月及故人的怀念,以及人到暮年的忧伤。
篇3:秋夜的阅读答案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间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56年9月,正值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正值国内社会主义革命面临很多困难之时,正值当时文艺界出现了“文艺干预生活”的讨论,巴金此时发表了批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有见地的文章并受到了批评,感到了压力。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本文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作者借助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表现出强烈而又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
C.“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摘自《野草》,作者精心选择、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
D.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又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至此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的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12.文章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 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3. 文章第④段“先生的特殊的东西”是指哪些? 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6分)
14.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阐述。(8分)
参考答案
11.B、D(A项文章是以“梦”为线索的,先写梦时,后写梦醒;C项“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等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所讲的话;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12.写天空漆黑、房子灯光黯淡是为了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反衬”手法2分,内容3分)
13. 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对同志的平易近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14. 鲜红,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又仿佛是种感召,吸引着众多的人们;透明,也就是毫无保留,坦诚相见,内心所思所想,可以光照日月;光芒四射,既是耀眼夺目,又犹如灯塔,给黑暗中的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照出妖魔鬼怪的原形嘴脸,使他们无处藏身。(每点2分)作者以形象、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鲁迅的为人与性格。(2分)
篇4:秋夜的阅读答案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辩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于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亮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曰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曰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徨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秋夜》阅读题目:
1.首段画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
答: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小青虫( 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的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
《秋夜》阅读答案: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4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5.(1)①为了青年(后人)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勉励青年(后人)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或语气从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6.答案:BD
篇5:秋夜的阅读答案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xx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 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
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阅读答案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11.(1)AE
(2).①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和“他”的现实处境。(2分)
②为后文哥哥设计停电以及篇末送纸箱的情节做铺垫。(2分)
③以妻子的无情无义和“他”的绝望来反衬哥哥的手足情深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2分)
(3).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再难的日子人都是可以活下去的。
(4).观点一,哥哥是主要人物。(2分)
①从主题的角度看:小说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手足情深,它是疗治心灵伤痛的良药。而最能展现手足情深的是哥哥。(2分)
②从情节结构的发展来看:设计停电――点燃马灯――灯下晚餐――灯下话家常、忆往事――临别赠物等环节,都是围绕哥哥展开的。(2分)
③从人物关系看:结尾处写刚子“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是衬托哥哥的真情相助;是哥哥的手足情深让身处绝境的刚子感动不已,由此也突出了主题。(2分)
观点二,刚子是主要人物。(2分)
a)从主题的角度看:本文表现的是人在艰难困苦时更需要浓浓的亲情,这是使人走出困境的动力之一。刚子就是这样的受益者。(2分)
②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 刚子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破产而陷入妻离子散的绝望中,在艰难中想到了亲情并在中秋节回家,这才有了哥哥设计停电――点燃马灯――灯下晚餐――灯下话家常、忆往事――临别全力相助等环节。(2分)
③ 从人物关系看:马灯的价值与意义须是在有刚子的变化前提下,才能得以展示的。(2分)
篇6:秋夜的阅读答案
秋夜曲
王维
桂魄①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桂魄:即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曰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的首句写景,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B.王诗的三、四句抒情,主人公殷勤弄筝,沉浸于所弹乐曲之中而忘记归房。
C.杜诗中的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D.杜诗中的二、四句写宫女,虽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话,但情蕴其中,耐人寻味。
15.简析两首诗的尾句表达的感情有何共同之处?在表达感情上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6分)
答
14、B沉浸于所弹乐曲之中而忘记归房错误,应为“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忘记归房”应为害怕空闺冷寂不敢归房。
15、思想感情:都抒发了女子独守空房的孤独寂寞之情。手法:王诗是直抒胸臆,直言“心怯空房不忍归”(或王诗运用心理描写,来展示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孤独与悲苦);杜诗是通过动作描写婉曲达意,以女子卧看牛郎织女,委婉曲折地表达渴望夫妻团圆的愿望。
篇7:秋夜的阅读答案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二鼓尽,二更结束。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糜,糊状食物。
(1)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2)“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被认为是最精彩的两句,请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5分)
【参考答案】
(1)一个安贫乐道、孜孜以学(勤奋读书)的清苦诗人形象。(3分)
(2)“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2分)“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3分)
篇8:秋夜的阅读答案
摘要:本文为“我爱家乡的秋夜”的阅读及答案。本篇文章的习题大都为一些填空题及问答题。此篇文章表达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月光 ( )的翡翠 ( )的柿子( )的山野 ( )的野马 ( )的交响曲
【答案】柔和 碧绿 黄橙橙 空旷 奔驰 美妙
2.根据下列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⑴不愿意显得比别人美。( )⑵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⑶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⑷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答案】⑴不甘示弱 ⑵垂涎欲滴 ⑶载歌载舞 ⑷一望无际
3.按下列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各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
4.缩写下面句子。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田野是翡翠。
5.作者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交响曲中,有小伙子、大姑娘的歌舞;田野里的 小艺术家们 发出的音乐:蝈蝈们哼着小夜曲;蛤蟆弹奏着大提琴;青蛙唱歌;蟋蟀伴奏6.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借家乡的秋夜,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备注:《我爱家乡的秋夜阅读及答案》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在学习同步超前,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字词句段篇章循序渐进,让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轻轻松松爱上阅读写作。从词汇入手、慢慢涉及句子、短语,进而过度到阅读理解,最终是我们的写作阶...
在学习同步超前,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字词句段篇章循序渐进,让害怕写作文的学生,轻轻松松爱上阅读写作。从词汇入手、慢慢涉及句子、短语,进而过度到阅读理解,最终是我们的写作阶...
篇9:秋夜的阅读答案
秋夜
巴金
(一)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二)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三)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四)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五)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六)“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七)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念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八)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九)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
(十)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十一)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十二)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十三)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十四)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秋夜的梦。
(十五)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十六)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956年9月
问题:
1.文章第(一)~(五)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
3.从第(五)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是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试说出两点来。
4.第(六)段中“不要离开我们!”“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5.(1)第(六)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10个字。
(2)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C.第(六)段中的几句括摘自《野草》的各篇文章,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D.第(九)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参考答案:
1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反衬(或突出)“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或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3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4说明新的时期仍然需要鲁迅精神,鲁迅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或,我们仍将在鲁迅精神指引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们心中。)
5.(1)①为了青年(后人)而无私奉献。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③勉励青年(后人)勇敢前进。
(2)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或语气从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6.解析:文章以“梦”为线索,先写梦时,后写梦醒,故A项错;从第(六)段来看,这些话是作者想象鲁迅活到现在,即在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讲的话,如“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就表明了这一点,故C项错,判断此项正误不以阅读《野草》为前提;E项所引之句突出表现的是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并无每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发现的意思,故E项错。
答案:BD
篇10:秋夜阅读答案巴金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 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 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③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④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 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⑤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⑥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6分)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
“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
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
①
②
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
③
④
⑤
⑥
2.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3分)
答:
3.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2分)
答:
4.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1.(每空1分,共6分)①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②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③心在“哗哗剥剥”地燃烧。④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手压在胸前。⑤燃烧的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的慈祥的脸庞。⑥看见先生衷心愉快的笑脸。
2.(3分)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1)管自己生活(2)勇敢追求真理(3)不在暴力面前低头(4)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3.(2分)“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1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1分)。
4.(4分)文章构思奇特(1分),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1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2分)。
【秋夜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5.秋夜感怀
6.《绿》阅读答案
7.海燕阅读答案
8.《想念》阅读答案
9.乡愁阅读答案
10.海啸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