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一味莓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
[宋]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 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 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物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奸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4分)
参考答案:
8.D (这里的物色是指画出形貌,因该词语后面已有求,
故物色不可能释为寻找)
9.B (该项上句中的与是介词,和;下句中的与读yù,是动词,参加。A项两个莫都是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于是)
10.D (该项中这种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有误,这种写法和陆游的诗歌创作技巧并无必然联系。)
【译文】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书画出他的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又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2:《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姚平仲小传》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3: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4: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陆游人生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篇5:《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2)顾以为浅
(3)度采药者莫能至()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世为西陲大将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二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平仲功冠军() (2)、平仲适在京师()
(3)、顾以为浅,奔蜀() (4)、度采药者莫能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禽虏帅以献
19、下列侧面写姚平仲用武的`句子是( )(2分)
A、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 B、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D、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20、姚平仲隐于山间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陆游为什么要为姚平仲作传?(联系陆游生平经理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7、(4分)
(1)功劳在全军最大 (2)正、恰好
(3)但是(4)估计、推敲
18、(6分)
(1)姚平仲倚恃(依仗、凭借)意气,不肯稍微屈就一下(一点也不屈从),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赏赐(负、少屈、抑、各一分)
(2)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士兵袭击敌人的军官,捉拿敌人的统帅献给(宋钦宗)(死士、斫、意思连续各1分)
19、(2分)B
20、(2分)没有立奇功,无颜见皇上
担心童贯嫉恨乘机加害
21、(3分)陆游为怀才不遇的姚平仲立传,以抒发自己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金山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6: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练习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篇7:禾熟 孔平仲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孔平仲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出了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
原文: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
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
啮草坡头卧夕阳。
禾熟字词解释:
①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②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
③ 窦:此指水沟。
④ 了:了却。
⑤ 啮(niè):同“嚼”,啃、咬。原作“m”。
禾熟翻译:
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禾熟阅读答案:
试题:
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 的景象。(2分)
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案:
1.丰收(2分)
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
禾熟创作背景:
作者孔平仲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与宽慰。
禾熟赏析:
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钟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诗题画。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个人资料: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其兄孔文仲、孔武仲。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授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熙宁三年(1070)后,历任密州(今河南密县)教授、秘书省校书郎、衢州军事推官、秘书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赣州)骑都尉。元v二年(1087)户部侍郎吕公著举荐升太常博士,后历任太仆丞校理、江浙提点京西南路刑狱。元v六年四月充任秘书阁校理、朝奉大夫。绍圣元年(1086),言官参劾他元v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仓法,而被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又因他上书辩解,再贬为惠州(今广东惠阳)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任户部郎中,后改任佥部郎中,提举永兴路(今陕西长安)刑狱、帅鹿延(今陕西鹿县)、环庆(今延安)等路。大观元年(1107)党论再起被罢官,后主管兖州景灵宫(今山东曲阜县旧县村北),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相关推荐:
寄内 孔平仲
清平乐・村居
篇8:姚合夏夜阅读理解答案
姚合夏夜阅读理解答案
夏夜
【唐】姚合
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
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
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
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题为“夏夜”,却无一字着“夏”和“夜”,真可谓不着痕迹。
B.颔联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描绘了密树丛中静态的月影和疏篱外动态的水声,共同展现了夏夜户外的宁静。
C.断猿意为孤独悲啼之猿。颈联中“断猿时叫谷”既冲淡了山谷的幽静,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相错,诵读时有音乐的美感。
E.尾联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BD
15、孤寂和知音难觅的伤感。前两联叙述静夜中一人或坐或行看到眼前一幅夏夜宁静冷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颈联描写了断猿哀鸣,栖鸟摇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哀伤;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情和世无知音的感慨。
【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相关文章:
3.伤仲永阅读答案
5.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9.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10.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