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2023-07-25 09:04: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朱从良日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篇1: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

文言文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⑥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

【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⑥形骸:形体、身体。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每感激论天下事(慷慨激昂)        B。吾今年逾六十(超过)

C。乃谋治第树园圃(树木)        D。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担心)

1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两处)。(4分)

(1)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

(2)羌 酋 数 百 人 哭 之 如 父,斋 三 日 而 去。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2)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20、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解析:

17、C(3分)

18、(1)一 时 /士 大 夫 /矫 厉 尚 风 节(2分)

(2)羌 酋 数 百 人/ 哭 之 如 父,斋 三 日/而 去。(2分)

19、(1)(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

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2分)

(2)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2分)

20、①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②把衣食施舍给别人,设立义庄赡养族人;③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④生活节俭。(答出三点4分)

篇2:少有大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少有大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2题(共10分)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蹴琨觉 蹴:

(2) 睿素无北伐之志之:

(3) 自相鱼肉 鱼肉:

(4) 给千人廪 廪: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起冶铸兵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2.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分)

10.(1)踢(2)的(3)比喻残害杀害 (4)米仓,这里指军饷 (每小题1分,共4分)

11.(1)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2)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每题2分,共4分。译错或漏译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 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扣一半分)

篇3:《范阳祖逖,少有大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蹴琨觉

蹴:

(2) 睿素无北伐之志

之:

(3) 自相鱼肉

鱼肉:

(4) 给千人廪

廪: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起冶铸兵

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2.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0.(1)踢 (2)的(3)比喻残害杀害 (4)米仓,这里指军饷 (每小题1分,共4分)

11.(1)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2)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每题2分,共4分。译错或漏译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 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扣一半分)

篇4:陶公少有大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公少有大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少时,一狼径去B、汝但出外留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吾自为计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答案】

1、C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B 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故选B。

3、D D、“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

4、(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②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

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5: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多其所教也(他,范仲淹)B.见有先寝者,诘之(责问)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为了)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饮食)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小题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答案

【小题1】训督学者/皆有法度

【小题1】C

【小题1】(范仲淹)拟好题目让学生学生写文章,一定自己先写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

【小题1】(1)勤劳恭谨,以身先之;(2)读书寝食,皆立时刻;(3)惩罚懒惰者;(4)出题作赋,先自为之。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文意,然后标出。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后辨析各个选项。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即可。

篇6:仲淹掌学阅读答案

(10分)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 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还要学会迁移法。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点评:评价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篇7:仲淹掌学阅读及答案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 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篇8:仲淹掌学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多其所教也(他,范仲淹 )B.见有先寝者,诘之( 责问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为了) 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饮食)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小题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答案:

【小题1】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小题1】C

【小题1】(范仲淹)拟好题目让学生学生写文章,一定自己先写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

【小题1】(1)勤劳恭谨,以身先之;(2)读书寝食,皆立时刻;(3)惩罚懒惰者;(4)出题作赋,先自为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文意,然后标出。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后辨析各个选项。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即可。

篇9: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阅读以及答案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阅读以及答案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 期:期望

B.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缘:因为

C.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怀:安抚

D.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 临:吊丧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②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

③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

A. ①之 ②与 ③因 B. ①其 ②于 ③因

C. ①其 ②与 ③乃 D. ①之 ②于 ③乃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B.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C.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D.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他驻守之处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

B.诸羌谋反时,邓训被朝廷任命为乌桓校尉,以防羌人的进攻,后来又率领湟中秦、胡兵出塞对迷唐发起攻击。

C.邓训没有任由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坐得渔翁之利,而是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度过危机。

D.邓训五十三岁时病死在任上,胡人都非常悲痛,他们大吼长号,有的甚至自残身体,想要追随邓训而死。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3分)

②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4分)

(2)胡人为什么爱戴邓训?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3A期:相约,约定。6文言虚词3C①其,他的,代词,表领属关系;之,他,代词,一般用作宾语。此处应用表领属关系的其。②与,跟、和,介词,用于引出对象;于,在,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本句后有表示对象的武威种羌,故应用与。③乃,才、这才,副词;因,于是、就,连词。此处前后暗含条件关系,故应用乃。7文言断句3D本句写邓训在胡人病重时,不让他们自杀,而是给他们治疗一事。困疾者是治疗的对象,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是邓训制止胡人们自杀的行为,使医药疗之是治疗的行为,愈者非一是治疗的结果,小大莫不感悦是胡人们对邓训的感激。8内容归纳3B诸羌谋反时,大臣们推举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并非乌桓校尉。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

[3分。由是谋各1分,大意1分。]

②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

[4分。原得意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3分)

邓训用恩德信誉对待胡人。(1分)在胡人遭受攻击的时候,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1分)邓训制止胡人病重时自杀的行为,为他们治愈疾病。(1分)

[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邓训字平叔,年轻时有远大志向。汉显宗即位,最初任用邓训为郎中。邓训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附他。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想杀掉赤沙乌桓,乌桓心怀怨恨,图谋反叛,皇帝下诏命令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来防备乌桓叛乱。邓训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使狐奴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建初六年,邓训被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黎阳营的老部下乐意跟随邓训迁徙到边疆。鲜卑人听说了邓训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南下接近边塞。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愤怒,于是相互消除仇怨缔结婚姻,交换人质结成联盟,会集四万多人,约定黄河结冰后渡河攻打邓训。先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的有两三千骑兵,因为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以少胜多。虽然他们首鼠两端,但汉朝也时常收容并使用他们。

当时迷吾的儿子迷唐,另外和武威种羌合兵共一万多骑,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朝廷有利。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汉朝平时驻守的兵力不少于二万人,运送军需品的费用,白白耗尽了官府的钱财,凉州的官吏百姓,命悬一线。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所有胡人的妻子儿女全部进来。从此湟中的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才能够与父母团聚。大家都很高兴,叩头说:我们听从邓使君的命令。邓训于是安抚供养其中数百个勇敢的少年,作为自己的随从。

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羞耻,他们每当病重面临绝境,就用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抓来绑起来,不给他刀子,派医生治疗他,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没有不感激高兴的。邓训乘机征调湟中的秦、胡兵力,出塞后在写谷对迷唐发起攻击。

永元四年冬,邓训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三岁。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泣吊丧的每天有几千人。按戎人的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们以悲伤哭泣为羞耻,都骑着马歌唱呼号。等到听说邓训去世,没有人不大声哭喊,甚至有人用刀子割自己,说:邓使君已经死了,我们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邓训任乌桓校尉时属下的官民都在吊丧的路上奔走,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城中的官吏抓住他们不让走,但人们并不理会,官员们把情况告诉校尉徐傿。徐傿叹息说:这是大义啊。便释放了他们。

篇10:《仲淹掌学》练习题及答案

《仲淹掌学》练习题及答案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注释】①诇(xi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 读书寝食 (2) 诘之

(3)适疲倦 (4) 其人亦妄对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

小题3:从上文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哪些好品质?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睡,睡觉 责问 适逢,恰好,正赶上 回答

小题2:范仲淹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先了解题目的难易。

小题3:勤劳恭谨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讲究方法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寝是睡觉的`意思,可以联系废寝忘食这个成语。 诘是责问,反问的意思,可以联系“诘问”这个词。“适”是正好,恰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可以联系“隆中对”的“对”字。

小题2:试题分析:要把主语“范仲淹”补充上去。必先自为之的“为”是写的是意思。欲知其难易 “欲”是想的意思,其代指题目。

小题3:试题分析:从“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得出“勤劳恭谨”“以身作则”“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看出范仲淹要求严格。“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得出范仲淹以身作则、讲究方法。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阅读以及答案

2.《烟雨淹城》阅读答案

3.伤仲永阅读答案

4.《仲淹掌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5.班超字仲升阅读答案

6.方仲永和板桥居士阅读答案

7.《伤仲永》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8.《寄韩仲止》阅读及答案

9.方仲永阅读理解附答案

10.《山就这么高》仲利民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仲淹少有大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