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9-11 08:21: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and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5分)

(2) 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参考答案:

4. A 趋:奔赴

5. B

6. C“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不正确

7.(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厉”1分,“坚” 1分,“除” 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故” 1分,“罪” 1分,“为事先之备” 1分,句意2分)

《张方平传》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篇2:《张方平》阅读及答案

《张方平》阅读及答案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嫂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日:“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吴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吴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4分)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3分)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3分)

参考答案:

5、A(趋:奔赴。如“夜趋高邮”(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D(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认为一定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

7、C (不是“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

8、(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 (“厉”“坚”“除”判断句各1分)

(2)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

(“趣”“许”“便宜”各1分)

(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罪”“为先事之备”语句顺畅各1分)

篇3:《汉书·张安世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通“志”,记住

B.

绝勿复为通

通:通报,举荐

C.

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D.

是以能殖其货

殖:增加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②秦人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D.①送以轻车介士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做北地太守。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参考答案

2.B(通:交往,往来。)

3.A(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假设,可以译为“如果”。B项,①副词,表祈使语气,可不译;②代词,可译为“他、他们”。C项,①介词,给、替;②介词,表被动。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

4.D(“便请求将儿子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5.(1)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士人中没有通过您推荐的,谈论的`人都把这个当作可嘲笑的事。

(2)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篇4: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5分)

(2)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参考答案

4. A 趋:奔赴

5. B

6. C“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不正确

7.(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厉”1分,“坚” 1分,“除” 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故” 1分,“罪” 1分,“为事先之备” 1分,句意2分)

《张方平传》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篇5:《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薄:攻击。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战。

D.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3分)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分)

参考答案

1.B(薄:迫近,逼近)

2.C(①为守仁正直耿介,④为间接表现守仁智谋,⑥为守仁于学问上的造诣。)

3.B(“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错。)

4.(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胶浅”、“仓卒”、“部”、“执”的翻译。每个字1分,句意1分。)

(2)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甚”、“乞骸骨”“举”“俟”的翻译。每个字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篇6:张安世字子孺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安世字子孺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通“志”,记住

B.绝勿复为通 通:通报,举荐

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D.是以能殖其货 殖:增加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

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④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⑥上疏归侯,乞骸骨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他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5分)

(2)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B(解析 通:交往,往来。)

2.答案 B(解析 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病要告老还乡)

3. D(解析 “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4.(1)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2) 将军作为皇上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却没有被推荐的士人(或者没有推荐士人),评论的人认为这样做值得讥讽

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揭秘

1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2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3细读——找出问题

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例如,预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文章为什么说“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呢?”并在句子下面画一道线,打上一个“?”号,等上课时,带着这个疑问用心听老师讲解,那时,会很快明白的(一定要举一反三)。

4作好笔记

作笔记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篇7:“张砺,字梦臣”阅读答案附译文

“张砺,字梦臣”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及魏王班师,砺从东归。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任圜不得已,遂诛延孝。

未几,父之妾卒。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高祖起于晋阳,唐末帝命赵延寿进讨,又命翰林学士和凝与延寿偕行。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唐末帝慰而许之。及唐军败于团柏谷,与延寿俱陷于契丹,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会契丹主卒,永康王北去,萧翰自东京过常山,乃引铁骑围其第。时砺有疾,方伏枕,翰见砺责之曰:尔言于先帝,云不得任蕃人作节度使,如此则社稷不永矣;又先帝来时,令我于汴州大内安下,尔言不可;又我为汴州节度使,尔在中书,何故行帖与我?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翰遂锁砺而去。《辽史》: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砺平生抱义怜才,急于奖拔,闻人之善必攘袂以称之,见人之贫,亦倒箧以济之,故死之日,中朝士大夫亦皆叹惜焉。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 擢 :选拔

B.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 害:妨害,伤害

C.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制:制定,决定

D.契丹以旧职縻之,累官至吏部尚书。 縻:束缚,

5.砺平生抱义怜才下列材料说明砺抱义的一项是 ( )

①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②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③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④砺素轻凝,虑不能集事,因自请行,⑤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⑥砺抗声而对,辞气不屈。

A.②④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张砺爱学习,有文采,唐同光初年进士及第,未做官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

B.康延孝造反,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出谋划策,利用敌人的麻痹思想,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取得胜利。

C.父亲的妾死了,砺犹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闲居了三年。

D.砺对国家大计一向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赞同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也不赞同他们在皇宫内驻守;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⑴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5分)

⑵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5分)

参考答案:

4.B (害:嫉恨) 5.D(②是有谋略;④是希望建功立业) 6.B(跟随郭崇韬奉魏王命,不是郭崇韬)

7.⑴这个人图谋作乱,导致胜利略微晚了些,况且你通过浴血奋战抓到了敌人,怎么能违背君命豢养祸患,这是打破笼子放出老虎,自己遗留祸患啊。(大意2分,差:略微;贻:遗留,留下;致:导致。各1分)

⑵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第一句话的判断句,系:关系到,相关。奚:为什么。各一分,大意2分)

翻译: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砺幼年十分爱学习,很有文采。在做贫民百姓的时候,有时看到百姓之间争辩不止,一定亲自去公府,争辩是非曲直,他如此看重气节操守。初年,选拔为进士,不久授予左拾遗,直史馆。正值郭崇韬讨伐蜀国,他上奏请求砺掌管军中文告。平定了蜀国,崇韬被魏王继岌所杀害,当时崇韬左右亲信都害怕招惹祸患奔走逃命,只有砺到魏王的府邸大哭很久,当时人都佩服他的高尚节操。等到出征回来,跟随副招讨使任圜回到自己的领地到达利州 ,正值康延孝造反,返回占有了汉州,圜奉魏王命,掉头率军向西讨伐 。当时砺为出谋划策,请求在后面布置精锐的军队,首先用羸弱的军队来引诱对方,圜认为很对,延孝本来是骁勇善战的将领,任圜是读书人,延孝听说圜到了,又看到对方的羸弱之师,很不在意,等到战争打得很激烈的时候,圜派发精锐的士兵来进攻对方,延孝果然失败了,于是捉拿到了延孝回朝。

那一年的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下令诛杀延孝。延袭听说洛中有变化,所以留下了延孝,同时也是妒忌的'功劳的缘故,圜不知怎么办,砺对圜说这个人图谋作乱,导致胜利略微晚了些,况且你通过浴血奋战抓到了敌人,怎么能违背君命豢养祸患,这是打破笼子放出老虎,自己遗留祸患啊。你如果不下决心,我亲自杀了这个坏蛋。任圜没有办法,于是就杀他了。

不久,父亲的妾死了,她在世的时候,砺已经很长时间侍奉她了,也很孝顺,每个孩子也都跟她叫祖母。等到她死了,砺犹豫这个事情怎么办,向同僚询问,没有人能回答,砺就找了个借口回到 ,闲居了三年, 没有穿丧服,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事情该怎么办,认识的人认为做得对。

高祖在晋阳起兵,唐末帝命令赵延寿进行讨伐,又命令翰林学士和凝和延寿一起同行。砺一向看不起凝,考虑不能够成就事业,于是自己请求前行,唐末帝安抚并答应了他,等到唐军在被打败,和延寿一起失陷与契丹,契丹拿旧职位束缚他,升官到了吏部尚书的官职。正值契丹君王去世,永康王回北方,从东京经过,就率领骑兵包围了他的住所。当时砺生病正躺在床上,见到砺就责骂他说:你在先帝面前说,不能任用少数民族的人做节度使,用他们就国家大业不能长久了;先帝来的时候,让我在皇宫内住下,你说不行,还有我做汴州节度使,你在中书省,为什么发文告给我?砺大声以对 言辞没有屈服,翰就用锁绑住了砺离开,《辽史》:砺高声说:这是国家的大事,关联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

砺一生胸怀气节爱惜人才,急于做奖励和提拔的事,听说别人做得好的地方一定撩起衣袖来赞美他,见到有人贫穷就倾尽所有去帮助,所以死的那一天,朝中的士大夫都感叹惋惜。

篇8:刘庠,字希道,彭城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蔡齐妻以子,用齐遗奏,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英宗求直言,庠上书论时事。帝以示韩琦,琦对之“未识”,帝益嘉重。日食甫数日,苑中张具待幸,庠言非所以祗天戒,诏罢之。会圣宫修仁宗神御殿,甚宏丽。庠言:“天子之孝,在继先志,隆大业,不在宗庙之靡。宜损其制,以昭先帝俭德。”奉宸库被盗,治守藏吏。庠言:“皇城几察厉禁,实近侍主之,当并按。”仁宗外家李珣犯销金法,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帝不豫,储嗣未正,庠拜疏谓:“太子,天下本。汉文帝于初元即为无穷计。颍王长且贤,宜亟立,使日侍禁中,阅四方章奏。”帝皆行之。

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言:“中国御戎之策,守信为上。昔元昊之叛,

五来五得志,海内为之困弊。今莫若示大信、舍近功,为国家长利。”奉使契丹。故事,

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①,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

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庠计一路②之产,铁利为饶,请复旧冶鼓铸,通隰州盐矾,博易以济用。又请募民入粟塞下,豫为足食。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霸州土场,或言河北不可不备。庠上五策,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庠不肯屈事王安石。安石欲见之,戒典谒者曰:“今日客至勿纳,惟刘尹来,即告我。”有语庠者曰:“王公意如此,盍一往见。”庠谓:“见之,何所言?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竟不往。奏论新法,神宗谕之曰:“奈何不与大臣协心济治乎?”庠曰:“臣子于君父各伸其志。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契丹建牙云中,遣骑涉内地,边吏执之。契丹檄取纷然,又遣使议疆事。众疑其造兵端,欲大为备。庠奏言:“云朔岁俭,军无见粮。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宣仁闻之曰:“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也。”庠有吏能,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祥祭:亲丧满十三个月或二十五个月的祭祀②路:宋时的行政区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庠言非所以祗天戒祗:恭敬。 B. 在继先志,隆大业隆:兴盛。

C. 宜损其制 损:损害。 D. 储嗣未正 正:确立。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庠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 )

①庠上书论时事,帝嘉重②庠奏言,法行当自贵近始 ③颖王长且贤,宜亟立

④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⑤料其必不动,已而果然 ⑥臣知事陛下,不敢附安石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庠经常向英宗提出规谏。英宗为仁宗修神御殿,非常宏丽,刘庠认为不应奢靡;奉宸库被盗后,刘庠主张应连同主管此事的近侍一并惩罚。

B.刘庠能妥善处理外交问题。在宋与契丹的关系上,他认为守信义最重要;出使契丹,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得到契丹同意。

C.刘庠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注民生。担任河东转运使,他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隰州的盐路,开展贸易;他又招募民众往塞下转运粟谷,以备足粮食。

D.刘庠对王安石新法不以为然。王安石想会见他,但刘庠始终不肯见;当神宗问他为什么不与大臣同心协力时,刘庠说他只知道侍奉君王,不敢攀附王安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彼执政,未尝一事合人情。脱问青苗、免役,将何辞以对? 竟不往。

(2)契丹张形示强,造端首祸,曲在彼不在我,愿勿听。宜先谕以理,然后饬兵观衅。

参考答案:

4. (3分)C(损:减少。)

5. (3分)A(④是刘庠向契丹提出请求。⑤表明刘庠有见识,不在直言范围之内。注意:①隐含“敢于直言”之意,因为句前是“英宗求直言”句。⑥“不敢附安石”是直言反对王安石。③属刘庠职内顺理上奏,也可看作是刘庠直言劝谏。可算作模糊项。)

6. (3分)B(“他认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应该摆宴席”,理解错误。原文“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意思是按照先例,两国在先皇的忌日彼此都不应避讳,即可以各自做各自想做的事。所以契丹才在白沟设宴,由于当天恰好是宋英宗的祭祀之日,刘庠请求停止宴会,契丹才被刘庠的道义所感动。)

7. (10分)

(1)、自从他执政以来,不曾有一件事合乎人情。假若(他)问起青苗法、免役法,我用什么话来回复他呢?最后也没有前往(拜见)。

(2)、契丹虚张声势,显示强大,开启祸端,理亏在他们不在我们,希望不要听信。应该先对契丹晓之以理,然后整顿军队,察看敌人的破绽。

译文: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时能写诗。蔡齐将女儿嫁给他做妻子,蔡齐死后用他遗留下的奏章,使刘庠补授将作监主簿。后来又考中进士,官任高密广平院教授。宋英宗要求(大臣)直言谏上,刘庠上书议论时事,皇帝拿给韩琦看,韩琦说“看不出”,皇帝更加赞赏看重他。(当时)日食刚刚发生几天,皇帝的花园中正准备(游猎)器物等待皇帝临幸,刘庠说这并不是恭敬回应上天警示的办法,皇帝下诏书停止了这种做法。修建安放宋仁宗神像的祭殿,十分宏大壮丽。刘庠说:“天子的孝行,在于继承先帝遗志,使国家基业兴盛,不在于宗庙的华丽奢靡。应该削减它的规制,来显示先帝节俭的美德。”宫内奉宸库被盗,要惩治看守库藏的官吏。刘庠说:“在皇城里巡查和各种禁令是那么严厉,实际上安全是由近侍主持,应当一并查处。”宋仁宗的外戚李珣犯了销金法,刘庠上奏说,法律的施行应当从贵戚近臣开始。皇帝有病,太子之位还没有确立,刘庠奉上奏疏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汉文帝从登基建元开始便想到封立子孙使他们代代相传。颖王年长并且贤能,应该马上确立为太子,让他每天侍奉在宫内,阅览各地的奏章。”皇帝(对刘庠的`建议)全都实行。

宋神宗继位,刘庠升为殿中侍御史,(上书)说:“中原地区抵御西戎的策略,恪守信义是上策。昔日西夏元昊的叛乱,五次进攻中原五次取得胜利,国内被陷入困弊的境地。如今不如(向他们)表明大信大义,放弃眼前的功利,谋求国家长远的利益。”刘庠奉命出使契丹:先例,两国在皇帝的忌日做事彼此都可以不避讳。契丹在白沟设宴,当天恰好是宋英宗的祭祀之日,刘庠请求停止宴会,契丹被道义感动,听取了刘庠的要求。

被授予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刘庠考虑河东一路的物产,铸铁的盈利最为丰饶,他请求恢复废弃的冶炼场所,开通限州的盐和矾石的运输,开展贸易来补给费用。又请求征募百姓往塞下运输粮食,预先备足粮食。刘庠晋升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契丹侵占了霸州的土场,有人说黄河以北地区不可不防备。刘庠奉上五策,推断契丹一定不会有行动,后来果如他所料。

刘庠不肯屈意为王安石做事。王安石想要见他,告诉主管谒见安排的人说:“今天别的客人来了一概不接纳,唯独刘庠来了,立刻告诉我。”有人(对刘庠)说:“王公心意如此,你为什么不前往一见呢。”刘庠说:“见了他,说什么呢?自从他执政以来,不曾有一件事合乎人情。假若(他)问起青苗法、免役法,我用什么话来回复他呢?”最后也没有前往(拜见)。上奏评议新法,宋神宗晓谕他说:“为什么不和大臣同心协力济苍生治天下呢?”刘庠说:“臣子对君父只是各自展示自己的心志罢了。我只知道侍奉陛下,不敢攀附王安石。”

契丹在云中建置王庭,派遣骑兵侵略内地,被守边的士兵捉住。契丹多次传书取人,又派遣使者来议疆界的事。大家都怀疑契丹要发动进攻,想要做大的防备。刘庠上奏说:“云朔地区年成不好,部队没有存粮。契丹虚张声势,显示强大,开启祸端,理亏在他们不在我们,希望不要听信。应该先对契丹晓之以理,然后整顿军队,察看敌人的破绽。元祐初年,加封为枢密直学士,任渭州知府。去世时,年纪六十四。宣仁皇后听到消息后说:“帅臣极难得,刘庠可惜啊。”刘庠有做官的才能,精通历史,王安石也称赞他知识广博。去世后,苏颂论述刘庠在治平时建立储君之功,皇帝下诏褒奖并录用其子。

篇9: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答案】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答案】C(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答案】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答案】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2.《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3.《陆元方卖宅》阅读及译文

4.韩棱字伯师阅读答案及译文

5.张根字知常阅读翻译及答案

6.《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杨政字子行》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8.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9.《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10.汤道耕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