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2022-05-27 21:00: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羊呆住了”投稿了10篇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篇1: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阅读理解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赈 ②复 ③邑 ④讼 ⑤谒 ⑥瞋目

⑦陈 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 (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 ;②一时豪富咸惮之 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55、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篇3:《郑板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篇4:郑板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问题】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公 之 余 辄 与 文 士 畅 饮 咏 诗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值( ) (2)或( ) (3)去( )

1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2分)

1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

1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阅读答案】

1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

12、(1)遇到 (2)有的人 (3)离开

1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

1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1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5: 郑板桥阅读答案

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篇6: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之后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个性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相关阅读】

郑板桥读后感

郑板桥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名的诗人,还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家里很穷,连灯油的买不起。但他不甘贫穷,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读书。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古庙的佛灯彻夜不灭,他天天上庙里读书,所以才成就了有名的诗人。

我想郑板桥家庭条件这么不好,他都能够好好学习,此刻我们家庭条件真么好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哪,从今以后我必须要好好读书。

篇7:《郑板桥》阅读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郑板桥》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更多热门阅读答案文章分享:

1、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手表的启示阅读答案

3、《泥土》阅读答案

4、《巫峡赏雾》阅读答案

5、《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6、《放大你的优点》阅读答案

7、《长安何如日远》阅读答案

8、《蔷薇几度花》阅读答案

9、《这就是生活》阅读答案

篇8:《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精选」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才有可能提升阅读理解的成绩。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阅读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1>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2>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篇9:《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9.B

20.(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1.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10:《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A 说明:本题3分。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3分。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3分,三点及以上得满分。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1.郑板桥阅读答案

2.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

3.郑板桥的阅读答案

4.《郑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5.溪音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6.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7.王蓝田性急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8.文言文《柳》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9.郑板桥的阅读和答案

10.郑板桥阅读原文及练习

下载word文档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