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梦起源自枕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1、本文的总论点是: 。分论点是: 和 。
2、请综合文章内容说说“知足”和“知不足”的含义。
3、文章第③段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
4、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5、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答案:
1、依次:做人要“知足知不足”、做人首先要“知足”、做人还要“知不足”
2、“知足”就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知不足”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
3、文章第③段是从知足要分场合(或:知足也要分场合)和知足要有度(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
4、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地证明了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的观点。
5、无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出对“知不足”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篇2:知足知不足的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案:
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4分。“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②(共2分)
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3分)
篇3:做人要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①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纪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1、本文的总论点是: 。分论点是:和 。
2、请综合文章内容说说“知足”和“知不足”的含义。
3、文章第③段是从哪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
4、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5、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
答案:
1、依次:做人要“知足知不足”、做人首先要“知足”、做人还要“知不足”
2、“知足”就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知不足”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
3、文章第③段是从知足要分场合(或:知足也要分场合)和知足要有度(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两个角度论述“知足”的。
4、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地证明了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的观点。
5、无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出对“知不足”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篇4:知足,知不足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冯小燕
①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处理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每一个市场,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一个旅行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
②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专心致志地学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就会懂得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会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延伸你的能力,而不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③不管多么富有的人,他所享用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但他自己也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也只是一个五尺之躯。每一种生理享受都会餍足并严格遵守着过犹不及的法则。这说明一个人必须知足。
④知足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一生的确无需享用过多的.东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焦虑。在功名利禄面前,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在物欲横流之中,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这样才会使内心和谐快乐,“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不抱野心,不怀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心无旁骛地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踏踏实实地去做成几件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机遇,而是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地放弃一切诱惑和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⑤天地悠悠,人生有限。人不可能同时走上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明星的鲜花掌声和隐者的清逸自在……总之,不可能把所有好处都占完。知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陷,知人生的“不足”;知“不足”,就是“知足”。
1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5.文中第③节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6.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该还原在选文第几节的结尾处? 为什么? (3分)
这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不足。
参考答案
14:人要认识人生的不足,并要懂得知足。
15:举例论证。
16.略
篇5: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
冯小燕
①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处理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每一个市场,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一个旅行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不足。
②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专心致志地学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延伸你的能力,而不是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③不管多么富有的人,他所享用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也只有一个普通的胃。【A】多么好吃的饕餮之徒,他大享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隙,否则就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享受都会餍足并严格遵守着过犹不及的法则。这说明一个人必须知足。
④知足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一生的确无需享用过多的东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焦虑。【B】在功名利禄面前,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在物欲横流之中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这样才会使内心和谐快乐,“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不抱野心,不怀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心无旁骛地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踏踏实实地去做成几件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机遇,而是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地放弃一切诱惑和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⑤天地悠悠,人生有限。人不可能同时走上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明星的鲜花掌声和隐者的清逸自在……总之,不可能把所有好处都占完。知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陷,知人生的“不足”;知“不足”,就是“知足”。
(选自3月16日《渤海早报》,有删改)
【问题】
15.作者最后为什么说“知‘不足’,就是‘知足’”?(3分)
▲
16.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
17.下面这则材料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也只是一个五尺之躯。
▲
【参考答案】
15.知道了人生的不足,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就不会过度地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知足之心,内心才能达到和谐快乐。
16.文章首先指出人生有不足,并阐述了懂得自己的不足的重要意义;然后列举殷纣王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一个人必须知足,才能使内心和谐快乐;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突出本文观点:知“不足”,就是“知足”。
17.放在【A】处合适。因为这则材料是说秦始皇下令修筑的阿房宫广阔雄伟,可他自己所享用的空间却很有限,这就可以作为典型事例证明“不管多么富有的人,他所享用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进而证明“一个人必须知足”。而【B】处主要论述保持知足之心,才能使内心和谐快乐,这则材料与这点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
篇6:人生的不足和知足阅读答案
冯小燕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处理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每一个市场,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一个旅行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这就是任何一个人的不足。
?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专心致志地学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见异思迁、三心二意,就会懂得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会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延伸你的能力,而不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
?不管多么富有的人,他所享用的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也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也只是一个五尺之躯。多么好吃的饕餮之徒,他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隙,否则就会消化不良。多么生猛的登徒子,他的床笫之欢也必须有节制,否则会肾亏。每一种生理享受都会餍足并严格遵守着过犹不及的法则。这说明。
④知足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一个人一生的确无需享用过多的东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焦虑。在功名利禄面前,坦然面对各种诱惑;在物欲横流之中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这样才会使内心和谐快乐,“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也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才可以不抱野心,不怀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心无旁骛地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踏踏实实地去做成几件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机遇,而是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地放弃一切诱惑和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
⑤天地悠悠,人生有限。人不可能同时走上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明星的鲜花掌声和隐者的清逸自在……总之,不可能把所有好处都占完。知足,就是知生命的缺陷,知人生的“不足”;知“不足”,就是“知足”。
小题1:请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请根据第?段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在空白处补写一句话。(3分)
小题3: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小题4: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请你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思路。(4分)
提出问题:先指出人生有不足,并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分析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要认识人生的不足,并要懂得知足。
小题2:一个人必须知足。
小题3:举例论证。
小题4:分析问题:通过举例指出一个人必须知足,在知足中保持平常心态,才能永葆快乐;解决问题:强调观点,知“不足”,就是“知足”。
小题5:知道了人生的不足,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就不会过度地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的心,知足的心,内心才能达到和谐快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段的中心话题是“人生的不足和知足”,与此有关作者要表达自己观点的一句话可归纳为“人要认识人生的不足,并要懂得知足”。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1)论点的形式:完整的陈述句(2)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文中表达不集中时,则需要概括。本题就是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小题2:试题分析:要根据文章内容,正确推知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段从反面举例来证明“一个人必须知足”。
小题3:试题分析: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第三段举了殷纣王、秦始皇等反面人物的事例,突出了人生知足的重要性,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小题4:试题分析:先要整体阅读全文,理清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用简要的语言表述文章的思路。
小题5:试题分析:应整体阅读全文,弄清知“不足”是指什么,“知足”是指什么,这两者有何联系,就能正确领会此句话的含意了。
篇7:《知足就是幸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乃举
①没有谁不向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
②其实,幸福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舒畅的体验或感受;说它复杂,是因为促使人们能够体验或感受到生活的舒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③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密纳小学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可以喝上干净的清水了,饭也好吃了,原有的厕所也将拆除重建,还可用水来冲洗,我们不再闻臭味了,我们更幸福了……”能够喝上干净水,不再闻臭味,孩子们知足了,所以感到幸福。
④《三月风》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恃自己条件好,“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直属单位”,“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他自杀了。我们在感到震惊和为他惋惜之余,自然想到:他是不是不知足,欲望太高了?
⑤人就怕“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欲望太多太高,实现不了,便会觉得不幸福,甚至为此而痛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但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如果奢望过高,一旦被太多的难题所累,便会深陷烦恼之中,甚至失去理智,干些不明智的蠢事。有的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不是他拥有的太少,而是期望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要调低自己的欲望底线,摒弃浮华,拒绝诱惑,以“知足常乐”平常心对待生活。唯此,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⑥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心智,老觉得不如别人或社会亏欠他,自然不会拥有快乐和幸福。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人的情况是变化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时知足不行,要持续知足方能终身不辱。“知止”,是说当止则止,不能得寸进尺,而且要“常止”,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唯“常止”方能终身无险。
⑦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个人利欲和事业上的进取心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以知足的态度对待利欲,以不知足的态度对待事业,该坚持的就坚持,该放弃的.就放弃,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事业上取得更加绚丽的成就。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上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③④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其论述角度有何不同?(4分)
3.请简析第⑥段的论证过程。(4分)
4.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删去不影响全文的论述,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本题3分)知足就是幸福。(或: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2.(本题4分)第③段列举云南小学生的例子,从正面论述“知足就是幸福”(2分);第④段列举某大学生例子,从反面论述“不知足,不会幸福”(2分)。
3.(本题4分)首先提出观点“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1分),接着从反面论述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1分),然后援引古人名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作为道理论证(1分),最后论述人应“知足”“知止”的原因(1分)。
4.(本题3分)不同意(1分)。第⑦段补充论述“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2分),使全文关于“知足就是幸福”的论证更为辨证而全面(2分)。(如果持“同意”观点,并适度阐述理由,给1分)
篇8: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既是他的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是检验我们心态好不好的一面镜子,不妨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三个看似相矛盾的词语,实则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为何这么说?君请看: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贪欲历来是人性的大敌,是罪恶的根源,是灾难的祸首。佛家的“无欲”、道家的'“无为”都堪称真理。做人要知足就体现在此,正所谓“知足常乐”。倘若因了贪欲而锒铛入狱,那还不如清贫一世活得潇洒;倘若因了贪欲而丢掉性命,那还不如知足常乐乐得自在。放纵欲望使人难于迷途知返,陷得愈深,愈是忧心忡忡,纵然有一时的畅快淋漓,怎能有终生的心安理得?相反,知足之人一生坦荡,安于所有,心底无私天地宽。故得之:与其苟且荣华,不如一生安然,做人必要知足。
有了做人要知足的原则,还要有做事情要知不足的精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任何一件事,不能只看到自己的成绩,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才能让自己更臻于完善。我一直习惯把自己写的文字发到红袖添香文学网,以此做为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一个检验,有文章发表了,自然是欣喜不已,有退稿也不免垂头丧气,沮丧之余就要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资料
最近几天接连遭到退稿,这在原来是很少见的,于是反思,终于总结出症结所在,近来因为在博客里写博文的随意性而导致自己的文风不够严谨,随意性太大,文笔过于疏漏,也因为自己的博文经常被各个博客圈加精而有些沾沾自喜,信笔即书。三思之后,方才认识自己的不足,其后才知从何改正。高瞻远瞩方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事情要知不足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与做人要知足恰好相反,做学问要不知足。学无止境,一代代知识渊博的伟人学者尚且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区区小才就更应该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我同龄的朋友中如今不乏纸笔不动之人,他们之中有许多也是当年学校里的骄子,而今却自嘲是现代新文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也不是我的能力所及。就算是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一简单的理由,我们也应该让自己的头脑充实起来。
不要说没有可学的东西,不要说自己没有学习的精力,一句话: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哪怕一年读上一本好书,也不算虚度365天。就像整日游走于网络的我们,网络给我们的空间其大无比,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打打游戏、聊聊天、写写文字,我们可有的选择十分广阔,可开发的潜能十分巨大,可做的尝试也是无限,况且网络上又有无数的教程免费为我们服务。学问无限大,学问做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渺小,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越有深入攫取的欲望。
由此可见,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做人要知足,做事情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足可以做为一个准则来约束和鞭策我们。
篇9: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作文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作文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人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显然,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地位、权力、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古时候,有一个自作聪明的秀才到别人家去做客。在吃饭时,秀才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听说后,赶忙往菜里加了点盐,菜里的味道便鲜美多了。秀才尝了尝,心里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的'盐味道便如此的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到家后,这位秀才便抓了一把盐放进嘴里,吃了以后,又苦又咸又涩,并且伤了味蕾,秀才从此以后失去了味觉。
盐能使菜的味道鲜美,但如果放得太多,菜就会咸得没法入口,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都盲目地喜欢一个“多”字,比如认为钱越多越好,却不知钱越多,快乐就有可能减少;职务越多,休闲的时间就越少;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就越空虚;欲望越多,幸福就越少。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企业家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烦扰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认为: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生活中的智者总是喜欢把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所以他们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人如果永不知足,在欲望的驱使下,人就会变得越贪婪,人生也越容易致祸。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因为我们离开人世时,带不走任何东西,而你生前贪恋的那些财物,到底物归何主,都未可知。
篇10:知足知不足,泰然对人生作文
知足知不足,泰然对人生作文
“圣人亦有暇。”圣人也会有缺点,而事事也不都是完美的。但是,圣人有瑕疵依然被人们尊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善知自己,知足知不足。
孔子成为圣人之后,仍然严谨求学,师从老聃、郯子等人。孔子的这种知不足让他获得了高山仰止的品德;朱元璋在每次发兵下命令之前,必定要先询问群臣的意见,弥补缺漏。他的这种知不足使得他他建立了强盛的大明王朝。
知足知不足是一种智慧。
美国女歌唱家索菲亚,极受歌迷追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索菲亚既没有足够漂亮的外表,也没有太优美的嗓音,而且她还有暴牙。这令人很不解,原来,这位女歌唱家打动听众的并不是她的外貌,而是她从容不迫的表演和动情的歌唱,在她唱歌时,听众往往被她的深情所打动,并没有人在意她的外表。这位女歌唱家也曾说过,我知道自己有暴牙,但是我更知道,我张大嘴之后自信的唱出的歌更动听。索菲亚的这种自知,无疑是一种智慧。
知足知不足,亦是一种完美。
米开朗琪罗在完成他耗时甚久的维纳斯女神雕像后,请他的众多门生评价。众人对维纳斯赞不绝口,但是都钟情于维纳斯的手,说她的手如何栩栩如生、巧妙多姿。却无人评价维纳斯的其他地方。米开朗琪罗听后,拿起斧头将维纳斯雕像的手臂砍掉了,然后又请众门生评价,众门生都十分不解。但是,当大家再看向维纳斯雕像时,才惊讶的发现维纳斯雕像的眼睛、身体都十分巧妙多姿,更加有魅力。原来,无臂的维纳斯雕像更加完美。
知足知不足,是一种洒脱。
陶渊明知道自己“性本爱丘山”的`本性所以他逃离了禁锢他的樊笼,来到他期盼的田园丘山;陶渊明知道他为民造福的志向,却明白自己不适官场的性格,所以不必留恋,不必不知足于官场之中;陶渊明知足于那“种豆南山下”的淳朴,知足于那“带月荷锄归”的生活。陶渊明用诗歌吟唱自己的希冀,在夕阳西下的山路上,扶着松树,走出他的洒脱人生。
当下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素有礼仪文明之邦的美称。若使心回到向善,能去掉贪念、物欲,能知足知不足,则社会也会更加纯洁了。
知足知不足,方能寻得自身完美;知足知不足,方能寻得心灵净化。
篇11:季羡林谈人生之知足知不足篇
季羡林谈人生之知足知不足篇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寻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先讲知足知不足。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 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给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2月21日
篇12:《知止》阅读答案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7.聪明的知足作文
10.反思不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