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日知录》阅读答案

《日知录》阅读答案

2023-08-12 08:55: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sl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日知录》阅读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知录》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知录》阅读答案

篇1:《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

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篇2:《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若业为吾所有( )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③姑俟异日观 ( ) ④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 (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之虚所卖之

c.吾不得而见之矣 d.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 (4分)

6.答案:①已经 ②借 ③等待 ④断绝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7.答案:d(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动词,到;c.代词,书)2分。

8.答案:①另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②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危害。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要求翻译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9.答案:书非借不能读也 文须有益于天下 对比

评分:论点各1分,方法2分,共4分

篇3: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日知录三则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C)

A.①纪政事也,察民隐也(隐情)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同情)

B.①庶乎其传也欤(流传)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C.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容易)②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D.①谓文章止于润身(只)②进止敢自专(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译文:文章要想在天地间不断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译文: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篇4: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 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

答案:D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开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

(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

(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 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 〈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篇5:《日知录》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1)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4)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四)总结: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篇6: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篇7:文言文阅读训练《日知录》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日知录》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坦向焉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答案:

1.B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文可得出结论,“当”应为应该的意思

2.A

【解题思路】前一个为副词,后一个为连词,词性不同故错

3.C

【解题思路】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故排除,得出答案

4.D

【解题思路】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5.(8分)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篇8:日知录文言文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篇9:《日知录》教学方案

《日知录》教学方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 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导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 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阐明为政理论的文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而 “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

【思考】

1.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

两层,即(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 “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3.文章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文章是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有益之文: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其传?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有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著述很难?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困难的原因是难以自成一家之言。

著述原则是“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

明确: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引用古例,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 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三、课堂练习

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 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剿袭( ) 怪力乱神( )潢潦( )

庶乎其传也与( ) 舛漏( )菑畲( )

提奖(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

篇10: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

顾炎武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篇11:《〈日知录〉》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提高班不作要求) 教学重点: 1、 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 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P73) 师教学参考: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J、颜元、李b、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二、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 剿(chāo)袭  (zi)畲(shē)  潢(huáng) 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   三、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四、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学生疑问,学生带着疑问齐读全文,然后解答疑问。   二、师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 文之(主谓间助词)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状语后置),曰明(阐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百姓疾苦)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状语后置),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语助词)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用)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他们)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这样)多也!固(固然)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韩昶生于徐州的.符离,故小名曰符。全诗为五古,54句270字,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畲(解释经义是根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刘挚为北宋中后期人物,历仕仁宗、神宗、哲宗诸朝,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初仕,任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县令时,为民请命,上书朝廷,大幅度提高了绢、棉折合税钱的价格,百姓感恩戴德,泣呼“刘长官活我”。)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把)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状语后置),焉足重(称道)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三、根据内容的推进,师准备思考讨论题(最好利用学生的问题) 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师补充介绍: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说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   3、《文人之多》中,作者将文人分为两类人,一类识经术通古今者,二类是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者,作者对前类文人予以赞赏,认为后类文人不值一提,你认为作者观点是否过于极端?   师补充介绍: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四、 诵读全文。  

篇12:《日知录·正始》原文及赏析

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赏析

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日知录》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知足知不足阅读答案

3.世界水日阅读答案

4.陶行知喂鸡的阅读答案

5.《沉思录》阅读心得

6.《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7.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8.映日荷花阅读及答案

9.《后羿射日》的阅读答案

10.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日知录》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