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2022-12-24 07:58: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om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篇1: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原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读书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做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1),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h(2),得非以相浼为罪乎(3)?”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选自郑u《昨非庵日纂》)

注释:

(1)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

(2)h:筷子。

(3)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返回或回家(1分)

2.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2分)

3.围绕甘于吃苦,不贪图享乐,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回答即可。(2分)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

篇2:《昨梦录》阅读答案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 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 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 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 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 就:靠近,凑近C.迤逦咨嗟击节

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 等:相同,一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 )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

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

②请隐士毕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篇3:《昨梦录》阅读答案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句子中“之”的意思。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

(2)杨谢而从之。( )

(2)

在括号中补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3)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带“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4)

杨氏最终决定在洞穴中定居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

文中描绘穴中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1)的;(2)代穴中人;2.穴中人,杨氏;3.因为穴中人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些东西。;4.同意;杨谢而从之;5.自食其力,淳朴、自然、宁静,平等、没有压迫,安居乐业等。;

篇4:《昨梦录》阅读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

(一)9.东晋 陶渊明 (每空0.5分) 10. 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 (每个1分) 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 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 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 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篇5:昨梦录阅读答案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老人引杨氏入山( )

(2)皆不私藏( )

(3)惟计口授地(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组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写句子省略的成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选文中描写的内容与《桃花源记》中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选文和《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带领

(2)都

(3)只是

(4)临近

2.C;

3.穴中人,杨氏;

4

(1)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

(2)(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

5两文都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6存在。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6:《瓶庵小传》阅读答案

《瓶庵小传》阅读答案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③。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瓶庵幼失怙废学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贤:有才德

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僦:租赁

D.吾六十,善病善:很容易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朋友之穷老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①有假其威虐人者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①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拜故旧之陇而酹之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B.瓶庵小时候辍学,但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C.瓶庵的父亲在扬州时,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仗势压人。先生因此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

D.远近的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等优秀品格。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3分)

翻译:▲

(2)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3分)

翻译:▲

参考答案:

16.B(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

17.C(①②都是用。A项:①结构助词;②动词。到。B项: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表反问。D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却”。)

18.C(是有人借魏忠贤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而不是魏忠贤自己“仗势压人”)

19.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20.(1)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是”、“安”,倒装句式,各1分。共3分)

(2)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如己出”、“孝友”,语意连贯,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认为瓶庵有才德。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

篇7:《韬光庵小记》阅读答案

《韬光庵小记》阅读答案

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选自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妍:

②恨僧少可语耳 恨: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之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宋何罪之有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水陆草木之花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4分)

10.(1)①美丽 ②遗憾 (2分,每个1分)

(2)D(2分)

(3)稍微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2分,大意对即可)

写法特点: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1分)

篇8:非连续性阅读答案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坛的巅峰。

【问题和参考答案】

10.阅读材料一,你认为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探讨实际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答案:1.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2.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

这些活动是一个立足弘扬东坡文化的载体。这些活动能起到宣传东坡文化的作用。而东坡先生的风格、性格在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把喜欢东坡、崇敬东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促进东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阅读材料二,试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50字左右)。(5分)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略

12.长江中学文学社准备开展以“东坡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两项。

(2)示例:作文竞赛

①项目一:【 】

②项目二:【 】

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①项目名称:【 】

②主要环节:【 】

③理由:【 】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注意所给示例形式)

(2)题目要求写出方案中的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理由。第一问其实只要将平时所做的与此相类似的活动名称写出来即可,至于第二问的理由必须结合主题---东坡文化进校园来回答,如:学习东坡文化,挖掘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篇9:非连续性阅读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它既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一起来看看以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原文】

材料一: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坛的巅峰。

【问题和参考答案】

10.阅读材料一,你认为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探讨实际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答案:

1.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

2.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

这些活动是一个立足弘扬东坡文化的载体。这些活动能起到宣传东坡文化的作用。而东坡先生的风格、性格在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把喜欢东坡、崇敬东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促进东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长江中学文学社准备开展以“东坡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两项。

(2)示例:作文竞赛

①项目一:【 】

②项目二:【 】

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①项目名称:【 】

②主要环节:【 】

③理由:【 】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1)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注意所给示例形式)

(2)题目要求写出方案中的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理由。第一问其实只要将平时所做的与此相类似的活动名称写出来即可,至于第二问的理由必须结合主题---东坡文化进校园来回答,如:学习东坡文化,挖掘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非连续性阅读答案

2.《日知录》阅读答案

3.世界水日阅读答案

4.《看松庵记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5.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6.映日荷花阅读及答案

7.《后羿射日》的阅读答案

8.《钱蛰庵征君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9.日喻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0.阅读日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昨非庵日纂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