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8-31 09:19: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先去吃饭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参考答案:

1. D

解析:刺,划,撑。

2. D

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拿。

3. B

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4.⑴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 )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篇2:《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篇3:《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答案:D 解析:刺,划,撑。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 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 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答案: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解析:采分点是,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⑵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答案: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解析:采分点是,策,鞭打,骑着;蹇,跛,行走困难;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得非……乎?”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篇4:南村辍耕录·隐逸的阅读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

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考点:理解句子,归纳要点,鉴赏形象。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答案: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

篇5: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阅读理解及答案

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阅读理解及答案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履,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闻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意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敢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诗文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 ,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公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处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答案:D. 解析:刺,飞快地划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侯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答案:D. 解析:A. 而,均为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后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相当于“地”;B. 前为指示代词,“那个”,后为副词,表祈使、命令,译为“可要“”一定”;C.均为疑问代词,前为“哪里”,后译为“什么”;D.都是介词,表介宾结构后置,译为“用”“拿”。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静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答案:B. 解析:吕徽之笑的是得“滕”字而“苦吟弗就”的那个人,众人“询其(吕徽之)见笑之由”,而不是嘲笑吕徽之。

篇6:南村辍耕作文500字

南村辍耕作文500字

松江泗泾南村相传有元代陶宗仪的故居。陶宗仪是《南村辍耕录》和《说郛》的作者。《说郛》是一部作品总集,保存了很多文学文本。《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历史札记,像历史上有名的黄道婆事迹,就是由陶宗仪记载到《辍耕录》里的。陶宗仪据说是陶渊明的后代,因为娶了泗泾的媳妇,迁居至此,一直隐居终老。他和陶渊明一样,是一个本真的田园中人,一个真正的隐者。

当时泗泾一带田园风光绝佳。据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记述,南村草堂远有九峰三泖的映衬,周有桑麻竹树的环抱,书房里则是琴瑟书册、读书谈道之乐。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陶宗仪自己也呼为“世外桃源”,想来应当是非常舒心吧。陶宗仪家在南浦附近,他的《南浦》词序曰:“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殊有武陵风概,隐者停云子居焉。一舟曰水光山色,时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咏陶谢韦柳诗,殆将与功名相忘。”在那个桃花源中,鸡犬之声相闻,在水光山色中泛舟,喝酒弹琴,忘怀世事。这是隐士陶宗仪的真实生活,不是梦幻,泗泾南村的陶宗仪草堂,是真实世界的桃花源,这个景象对众多寻求精神家园的文人,真的是弥足珍贵。但同时,能真实生活在这个平凡境界的人,却又必是极其淡泊之人!

陶宗仪还写过《南村杂赋》,其三:“门对山殊远,溪回路觉赊。入城因买药,租地为栽花。草草杯盘数,悠悠兴绪嘉。今年官税急,月下响缲车。”他离生活很近,听得见邻户的缫车声,他的日子很淡,草草几杯酒的快乐,也很平常,要进城买药。诗人就在这样平常的节奏中,过着似水流年的人生。其十:“径竹霏香细,篱花斗色多。卷帘黄犊雨,把钓白鸥波。清士携琴访,诸生载酒过。有时香一篆,高枕到南柯。”他的家在竹树篱花之间,春天对着濛濛雨丝,或者在池塘中钓鱼,或有清雅之士携琴来访,小醉片刻,或者还可高枕一梦。在平静、清闲、自在的岁月中,陶宗仪完成了他的人生。

元末时期,松江的峰泖间还是很热闹的,元末三高士的活动就在那时。陶宗仪的'诗集里有赠答杨维祯、钱惟演的作品,他们周围都有很多学生、文士。当时,山水之间,赋诗歌酒,应该也是一时风流。据记载,陶宗仪经常往来其间,他在干山(天马山)作《干山看菊》:“干山盘曲带诸峰,与客寻花向此中。溪色秋同天色净,篱花晓裛露花浓。云林泉石清深处,人物衣冠太古风。酌酒赋诗忘路远,放船归晚乐无穷。”诗渲染着溪山花露之美和人的逍遥,古风的人物,明净的溪山秋色,飘逸不群的菊花,构成一幅多彩的高士隐逸图。

陶宗仪的南村生活,是文人隐居理想的现实版。他曾经在那样如画的山水中,在那样亲切的田园中,以一颗淡泊的心,度着平常自在的日子。当然,这一切都要首先归功于泗泾南村的美丽风光。怀着向往,我们来到泗泾寻访。可惜,传说中的草堂已经不存在了。泗泾的田园风光,也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楼宇,令人不禁惆怅。

篇7:《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岳武穆王飞墓,在杭栖霞岭下,王之子云袝焉。自国初以来,坟渐倾圮,江州岳氏讳士迪者,于王为六世孙,与宜兴州岳氏通谱,合力以起废,庙与寺复完美。久之,王之诸孙有为僧者,居坟之西,为其废坏,庙与寺靡有孑遗。天台僧可观以诉于官。时何君颐贞为湖州推官,柯君敬仲以书白其事,田之没于人者复归,然庙与寺无寸椽片瓦。会李君全初为杭总管府经历,慨然以兴废为己任,而郑君明德为作疏语日:“西湖北山褒忠演福禅寺,窃见故宋赠太师武穆岳鄂王,忠孝绝人,功名盖世。赐墓田栖霞岭下,建祀祠秋水观西。落日鼓钟,长为声冤于草木;空山香火,犹将荐爽于渊泉。岂期破荡子孙,尽坏久长规制。典枋田,堕佛宇,春秋无所蒸尝;塞墓道,毁神栖,风雨遂颓庙貌。泪落路人,事关世教。盖忠臣烈士,每诏条有致祭之文;岂狂子野僧,搀国典出募缘之疏。望明有司告之台省,冀圣天子锡之珪璋;褒忠义在天之灵,激生死为臣之劝。周武封比干墓,事著遗经;唐宗建白起祠,恩覃异代。”疏成,郡人王华父一力兴建,于是寺与庙又复完美。且杭州路申明浙省,转咨中书,以求褒赠。适赵公子期在礼部,倡议奏闻,降命敕封并如宋,止加“保义”二字。自我元统一函夏以来,名人佳士,多有诗吊之,不下数十百篇。其最脍炙人口者,如叶先生绍翁云:“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亦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铸船。”赵魏公孟频云:“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夭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读此数诗而不堕泪者几希。然贼桧欺君卖国,虽擢发不足以数其罪,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湔其恶。而武穆之精忠,霭然与天地相终始,死犹生也。彼思陵者,信任奸邪,竟无父兄之念,亦独何心哉!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岳鄂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君敬仲以书白其事 白:告诉。

B.岂期破荡子孙 期:料到。

C.冀圣天子锡之硅璋 锡:赐予。

D.激生死为臣之劝 劝:规劝。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之子云袝焉 置杯焉则胶

B.田之没于人者复归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霭然与天地相终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亦独何心哉 何可胜道也哉

3.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久之,王之诸孙有为僧者,居坟之西,为其废坏,庙与寺靡有孑遗。(4分)

(2)然贼桧欺君卖国,虽擢发不足以数其罪,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湔其恶。(4分)

4.第一部分中的文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4分)

参考答案

1.D 勉励

2.A 于此

3.(1)岳武穆王的后代有出家做和尚的,住在坟墓的西面,因为他的缘故而(使庙宇)败落,(供祭祀的)庙宇和佛寺没有一点点存留。

(2)然而奸贼秦桧欺骗君主出卖国家(利益),即使拔下头发来计算也数不清他的罪状,翻腾四海的波涛也洗涤不尽他的恶行。

4.对岳飞忠贞爱国精神的颂扬,对南渡君臣苟安卖国的批判,对后人漠视英雄的痛惜。

参考译文

武穆王岳飞的墓,在杭州栖霞岭下面,岳飞的儿子岳云也埋葬在那里。从开国(元朝)以来,岳飞的墓冢逐渐垮塌,江州人岳士迪,是岳飞第六世孙子,他和宜兴州岳氏合得上家谱,他们合力来修治废塌的坟墓,供祭祀的庙宇和寺院得以重新复原。过了很久,武穆王岳飞的后代有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住在坟墓的西面,因为他的缘故(使庙宇)败落,(供祭祀的)庙宇和佛寺没有一点点留存。天台寺的僧人可观把这件事告诉了官府。当时何颐贞担任湖州推官,柯敬仲写信告诉了这件事,寺院被人侵占的田产得以归还,但是,庙宇和寺院没有一寸屋椽,没有一片陶瓦。恰好李全初担任杭州总管府经历的官职,他慷慨地把兴建岳王寺庙作为自己的责任。郑明德替这件事写了些空疏的言辞,说:“西湖北面上建有褒奖忠义延福子孙的寺庙禅院,我知道前朝宋代追封太师武穆鄂王岳飞,忠义孝道超越常人,功绩和名声无人能比。朝廷在栖霞岭下面,划出了一块坟地(墓田:坟地),在秋水观的西面,修建了祭祀的庙宇。每当夕阳西下,庙宇中钟鼓响起,声响回荡于草木之间,像是长久地替为岳飞述说着冤屈。山中的烟火,像要在山间流水中祭奠逝者的清明。哪里预料到这些庙宇竟然被子孙毁坏,完全败坏了长久的规格制式。后人贩卖掉房屋田地,毁坏掉了佛庙寺院,一年到头没办法祭祀,阻塞了墓道,毁坏了陵墓,风雨损坏了庙宇,让路过之人无不落泪。事情攸关世风教化(不得不引发重视)。本来那些忠臣烈士,朝廷通常都有下诏祭祀的祭文。哪里知道狂妄无礼的山野僧人,破坏国家制度远远超出了(破坏)祈募化缘的文字。(募缘之疏,即募缘疏,佛、道化缘时所用的文字。)盼望英明的有司把这件事告知台省,希望圣明的天子赐给礼器(用以祭祀);让英灵的忠厚仁义得到褒扬,激发活着的人为正义而死并让为臣之人得到劝勉。周武王修整比干的坟墓,事迹被后人记载流传而成为后世准则,唐太宗重建白起的祀祠,隆恩延及数代。“

情况说明的文字写成后,同郡人王华父倾尽全力兴建岳飞的寺院庙宇,于是寺院庙宇再次恢复完美。同时杭州路反复向浙省说明情况,浙省将情况以公文的'形式转送到中书省,以便求的对岳飞的褒扬和加封。恰好赵子期在礼部任职,他倡议上奏让朝廷知晓此事。朝廷于是下诏追封的名号与前朝宋代相同,(只是名号上)没有加“保义”两个字。自从元朝统一天下、包括整个中国以来,出名的人以及才学优良的人,都有用诗歌来吊唁岳飞的,诗歌的篇目不下数千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诗歌,当如叶绍翁的诗:“长时间以来,了解你的忠心的只有老天,忠烈的英雄啊多么让人遗憾,多么让人同情;如果你稍稍晚死一点点时间,这些北夷之人怎么能猖獗八十多年?漫漫黄沙啊蔽天遮月,你庄严的容颜应该高悬凌烟阁,早知道尸骨会被埋在西湖畔,真不该去扑杀北夷,而应该在西湖荡舟垂钓。”赵孟頫多次吟唱:鄂王的坟头青草繁茂,秋风萧萧只有石兽挺立。那南渡苟且偷安的君臣心中没有社稷,中原的百姓却翘首期盼北征的旌旗,忠心的英烈已经死去怨叹有何用?天下中分为二,王朝于是倾颓。不要面对西湖唱这首歌呀,否则连那水光山色也会禁不住伤悲。“读这几首诗却不掉泪的人没有几个。然而奸臣秦桧欺骗君主出卖国家(利益),即使拔下头发来计算也数不清他的罪状,翻腾四海的波涛,也洗涤不尽他的恶行。武穆鄂王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氤氲兴盛同天地齐寿,他死了也如同活着在世。想想那些守陵墓的人,听凭奸邪之人的诟病,竟然没有了父亲兄弟情怀,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

篇8: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之成书考论文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之成书考论文

摘 要:陶宗仪创作的《南村辍耕录》是受到陶氏家学的影响、随着他生活的不断积累而渐渐形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似陶宗仪友人孙作序中所言是历经十年,而是最迟从元至正四年(1344)就开始了撰写,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式成书刊刻,凡二十余年。

关键词: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家学 成书时间

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笔记体著作,该书记载了很多元朝典章制度、民俗掌故及小说戏曲资料、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受到陶氏家族的熏陶,陶宗仪兴趣广泛,且养成了在生活当中随时记录奇闻轶事的习惯,经过不断的积累,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了《辍耕录》的准备和创作。

一、《南村辍耕录》的准备

陶氏家族自古名人就很多,陶宗仪把陶渊明、陶弘景当作自己的祖辈来看待,在《辍耕录》卷一六中记录了此二人的年谱,且把自己晚年定居在松江的草堂称为“南村”,就是秉承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心态的体现。陶宗仪父亲陶煜博学多识,为人倜傥正直;母亲赵德真系宋太祖子燕王德昭十世孙孟本之女;舅父赵雍为著名的书画家。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使陶宗仪从出生起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为日后成长为一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陶宗仪自幼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颖,十岁时,父兄以伏生《尚书》口授宗仪,《尚书》历来被称为“诘屈聱牙”,而宗仪过目即能成诵,这让陶氏家族人刮目相看,倍加期许。[1]由于受到家学的熏陶,宗仪自幼就对书法和字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称“爰自蚤岁粗知六书之旨,凡遇名迹古刻,博览精研,靡有怠日。每续史传,以至百氏杂说,书录所记善书姓名,捃摭殆遍”[2]。这种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学习习惯正是《辍耕录》得以完成的创作基础。

《辍耕录》的准备时间很长,如卷六的“鬼赃”末尾云:“泰不华元帅为西台御史,阅其案,朱语曰‘鬼赃’云。余亲闻泰公说甚祥,且具有钞具案文,惜不随即记录,今则忘邑里姓名岁月矣。”据《元史》卷一四三《泰不华传》,泰不华在延祐八年(1320)拜江南行台监察史,后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拜中台监察史。又奎章阁事在天历二年(1329)二月,因此,宗仪听闻“鬼赃”事不会晚于天历二年二月,即宗仪19岁时。虽“鬼赃”一条是后来撰写入书,但宗仪却在如此小的年纪时就已经很自觉地把身边听到的事情随笔记录下来了。

又《辍耕录》卷一九《铁武肃铁券》条,文中记至元丙子,钱武肃铁券在战乱中丢失,后至元丙子(1336),铁券被一渔农捞得,后被钱贇购回,可说是失而复得。宗仪过访钱贇,钱曾出示铁券给宗仪一观,宗仪以为“青毡复还,诚为异事”,当即抄录券词和武肃王当时所上的谢表文稿。文中还说:“昨晚检阅经笥,偶得于故纸中,转首已三十余年”,《辍耕录》成书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详见后文),自后至元丙子到至正二十六年,首尾三十一年,与文中“三十余年”之说相吻合,若晚一年则与“三十余年”之说不符。因此钱贇失而复得铁券与宗仪过访钱贇的年份应该同是后至元丙子年。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宗仪在从事著述时的一个基本方法,即随时留意并记录下可以用的资料,以备他日撰著时采择使用,这在《辍耕录》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辍耕录》开始写作时间与成书时间

宁宗至顺三年(1332),宗仪二十二岁,适逢乡试,宗仪参加科举但未中第。孙作《沧螺集》卷四《陶先生小传》说他“少举进士第,一不中,即弃去。务古业,无所不窥”[3]。《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也有“少试有司,一不中,即弃去。务古学,无所不窥”[4]。即陶宗仪科举失利之后,便弃举子业不为,潜心古学,寻师问友,增长见闻。《辍耕录》前有孙作序称:“余友天台陶君九成,避兵三吴间,有田一亩,家于松南……至正丙午夏六月,江阴孙作序。”说此书系宗仪避兵三吴间、居松江时所作,共历时十年。序作于至正丙午二十六年(1366),前推十年为至正十六年(1356),即是书始撰之年。由于孙作与陶宗仪同代且关系要好,还作有《陶先生小传》,与陶宗仪生前行状基本无异,因此他的序较为使人信服。但翻检《南村辍耕录》卷四,其中有“奇遇”一条,记揭曼硕偶遇奇女子之奇事,文后道“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明确给了我们时间信息:宗仪记载该事之时,揭曼硕尚在人世,官翰林侍讲学士。考欧阳元《圭斋文集》卷十《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5]及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六《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6]载述,揭傒斯字曼硕,生于至元十一年(1274),至正二年(1342)升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至正四年(1344)七月戊戌卒于任上。据此知,自至正二年到至正四年七月,揭傒斯任翰林侍讲学士,宗仪既然称“今先生官翰林侍讲学士”,则“奇遇”条所录至迟应当录于揭傒斯去世之前。既然如此,那么《南村辍耕录》一书,至迟也应当于至正四年(1344)开始陆续撰写。可能孙作所说并不假,宗仪也许确实是在至正十六年开始了比较正式的撰写,但是如上述所说,开始有目的的撰写应是始于至正四年。 《南村辍耕录》中称元朝为“我朝”(见卷二“治天下匠”、卷五“碑志书法”诸条)、“国朝”(见卷一“科举”、卷二“减御膳”等条目),又称元军为“天兵”(卷一“独松关”、卷二“不食死”等条目),可证明该书成书时间在元代。卷一“列圣授受正统”条,把元代历朝帝王授受的传承顺序都罗列了出来,而末尾为顺帝,且明确标明“至正今二十六年”,说明此条目的最后撰写时间是至正二十六年,故称顺帝为“今上”。因此成书时间应是至正二十六年。

书中记事可考的.最迟时间为卷二四“天陨鱼”条,记载“至正丙午八月辛酉”,至正丙午即至正二十六年(1366),即《南村辍耕录》的最后成书不会早于此时。至正丙午六月,陶宗仪友人孙作为之作序,这说明当时《南村辍耕录》的主体部分已经大致完成,像“天陨鱼”等个别条目应当出于后来的陆续补写。古人著书基本完成但未完全脱稿,先请友朋写序言,然后内容再陆续有所增删,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又《辍耕录》中称朱元璋军为“集庆军”(卷二九“纪隆平”)或“金陵游军”(卷一一“杭人遭难”),卷九“想肉”条记载淮右朱元璋部队食人肉的丧尽人伦之举,“杭人遭难”条对朱元璋军队给杭州民众带来的灭顶之灾也有详尽描述。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朱元璋攻占松江。《南村辍耕录》中这些严苛的指斥内容在朱元璋掌控松江之后再进行刊刻出版是不可能的,这也可以说明,《南村辍耕录》成书于至正二十七年正月之前,且已经刊刻。而且我们都知道,入明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文人思想控制非常严密,尤其是对原张士诚掌控的吴中地区文人集团更是予以残酷的打击摧残,文人稍有不慎便会因文字狱而遭到迫害,陶宗仪的很多友人便遇害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写作和刊布《南村辍耕录》是更加不可能的。因此,《南村辍耕录》成书和刊刻印行大致的时间应是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到十二月之间。

综上所述,《南村辍耕录》当最迟在至正四年(1344)开始陆续撰写,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完稿刊刻,历时凡二十年,而不仅仅是孙作序中所说的十年。

注释:

[1][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三五)张枢《南村赋并序》。

[2][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首录宗仪自序》,明洪武9年(1376) 刻本。

[3]参见孙作:《沧螺集》(卷四)《陶先生小传》。

[4]参见《明史》(卷二八五)《陶宗仪传》。

[5][元]欧阳元:《圭斋文集》,清刊本。

[6][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晏选军.南村文儒——陶宗仪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徐永明,杨光辉.陶宗仪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陶宗仪.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陶宗仪.丛书集成初编——辍耕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篇9: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日知录三则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C)

A.①纪政事也,察民隐也(隐情)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同情)

B.①庶乎其传也欤(流传)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C.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容易)②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D.①谓文章止于润身(只)②进止敢自专(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译文:文章要想在天地间不断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译文: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篇10:《应谐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谐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周宅酆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①,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②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③天下笑。

(乙)粤令性悦谀④,每布一政⑤,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⑥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抚膺高蹈,加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昵⑦之有加。(摘自《应谐录》)

注:①王路:大路。②数:屡次,频繁。③为:被。④悦谀:喜欢奉承。⑤布政:发布政令,推行政事。⑥类:大多。⑦昵:亲近,多含贬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周宅酆镐 宅____________

(2)戎寇当至 当____________

(3)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 乃____________

(4)其令耳之 耳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这句话中间的一处停顿。

知余心者惟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即戎寇至,传鼓相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周幽王和差役为了取悦对方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相同,请分别具体写出来。并从为官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启示?(不少于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宅:建都(2)当:曾经(3)乃:才(4)耳:听见

2.知余心者/惟汝

3.(1)如果戎族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

(2)有一个差役想讨好他,故意在旁边装着和人闲聊。

4.(甲)文中,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不惜“数击鼓”而失信于天下,结果“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乙)文中差役为了取悦县令,“故从旁与人偶语”,并让县令“耳”之,结果是“加赏不已……昵之有加”。

启示:为官者,一要讲诚信,二是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南歌子·游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2.《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3.《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4.《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5.《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6.《近乡情更怯 》阅读练习及答案

7.《威尼斯商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8.《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9.《盲人摸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10.《欢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南村辍耕录》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