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糊涂的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篇2: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 便要还家( )
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C.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D. 具: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篇3: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颖脱不羁(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惊异
(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4.(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篇4: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A.屋舍俨然:B.仿佛若有光:
C.便要还家: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2:、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小题3:、翻译句子: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整齐的样子 B、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C、通“邀”,邀请。 D、妻子与子女。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略
篇5: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之( )
(2)诎(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类(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篇6: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篇7: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代) 。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写出其中两个)。(6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4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2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小题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小题3】A
【小题4】略
【小题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小题6】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基本常识的把握。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作家、年代等。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
【小题2】试题分析:属,一词多义,类。悉,一词多义,全,都。延,古今异义词,故古义:请,邀请。无论,古今异义词,古义:竟然,居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涉及的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小题3】试题分析:A.仿佛古今同义,都是好像的意思。B.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枢纽。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路可走的境地。D.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了词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词。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并(都)、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为(想向,对)、具(详细)、闻(知道)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5】试题分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这些都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因为听闻渔人讲了外面的世界后,他们不愿意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所以,渔人临走前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和人物心理的揣摩。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桃花源的人款待渔人,说明他们热情好客。因为听闻外面的世界很乱,他们不远这里的宁静和平生活被外界多干扰,所以,有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一切告诉别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篇8: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
阅读理解桃花源记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为1720题。(11)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具答之 具: (2)此中人语云 语: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o(共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9,从文段(一)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有哪些?(3分)
20.文段(一)(二)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写法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7.(1)详细 (2)告诉
18.(1)这个人一一向(桃花源人)详细讲述他所听到的事,(桃花源人)都感叹惋惜。(2)就沿着从前的路(回去),到处做下标记。
19.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①环境方面(优美);②物质方面(富足);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④能避世,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出任何三方面即可给满分)
20.文段(一)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文段(二)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每点1分,共2分)
篇9:《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交通:交错相通。要:通“邀”邀请。
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避泰时乱
5.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篇10:《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
②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2、C
3、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意对即可)
4、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0.窗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