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

《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

2023-01-09 08:19: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超高校级江湖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

篇1:《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

《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

公孙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 )

A.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4.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

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

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

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篇2:丞相公孙弘者的阅读答案

丞相公孙弘者的阅读答案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臣弘行能不足以称,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佐明主填抚国家填:通镇,镇抚,安抚

B.人臣病不俭节病:担忧

C.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右:崇尚

D.治党与方急党与:同党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公孙弘为官机智的一组是()(3分)

①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②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

③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④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

⑤因赐告牛酒杂帛⑥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

A.②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表示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B.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这些事揭示了他有曲学阿世的一面。

C.公孙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是为了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躬行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D.公孙弘深受皇上的器重,即便是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他恰逢病重向皇上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5分)

(2)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

【参考答案】

4.B.病:短处、毛病。

5.D.②⑤天子的做法③公孙弘资助别人,非为官机智。

6.C.以偏概全。

7(1)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意:猜疑,1分;深:城府很深(刻毒),1分;诸者,那些的人,1分;详:通佯,佯装,表面上,1分,句意,1分)

(2)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畔;通叛,反叛,1分;此皆宰相奉职不称:判断句,1分;窃:默默,无声无息,1分;无以,没有的办法,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封他为博士。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刻毒)。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是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这高高的官位相称,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辞官归家。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尚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医药辅助治疗。于是,武帝恩准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窗体顶端

篇3:丞相公孙弘者的阅读题答案

丞相公孙弘者的阅读题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共28分,选择题每小题4分。翻译题12分)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拜为博士。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习文法吏事,上大说之。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目:“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候。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候,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重肉:相同的肉

B.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 差:差别,区别

C.治党与方急 党与:同党的阴谋

D.天子报曰 报:答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 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征以贤良为博士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D.①今皆倍之,不忠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把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公孙弘谦让的一组是( )丞相公孙弘者 阅读答案

①以为不能 ②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③诚饰诈欲以钓名

④臣弘行能不足以称 ⑤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 ⑥避贤者路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平津侯公孙弘从做汉朝监狱官到召为博士到御史大夫,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赞扬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的高尚品质。

B、公孙弘与汲黯相处得很好。有一次,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非常高兴。

C、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了汲黯的责备,也受到了汉武帝的批评。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认为身为御史大夫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应负一定的责任,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事少闲,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5、A(重肉:两种肉菜。言其生活简朴,与前面的“布被”相承。C中的“与”是参与的意思,所以“党与”解释为“同党同谋”是正确的。)6、A(A都是副词,才。B①代词,他。②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C①介词,凭借。②介词,因为。D①代词,代建议。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7、C (解题的方式应当是,先将六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看编组情况。①的主语是皇上,即皇上认为他没有才能,不能表现公孙弘的谦让,据此可将A、D排除,⑤是表现他勇于自责,可将B排除)8、B(A中公孙弘做的是齐淄川国薛县的监狱官,而不是汉朝的监狱官;C中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D中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官位升到丞相)9、(1)译: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更换推举的人选。(3分)(2)泽:我恐怕先要如犬马般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并完成(或尽到)自己的职责。(3分)(3)译:现在的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力,再以医药辅助治疗。(4分)丞相公孙弘者 阅读答案

篇4:《旧唐书·田弘正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篇5:《旧唐书·田弘正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恤军务恤:顾及

B.屡遣客间说间:参与

C.皆辇属于道属:接连

D.弘正假以风痹请告告:告假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分)

参考答案

4.B(B间:挑拨,离间)

5.A(A“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6.D(D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5分)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赋分点:“以”,因为,1分;“人情”,人心,1分;补充“归附”后的宾语1分;“捃摭”1分;句意1分)

(2)(5分)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赋分点:“表”,给皇帝上奏章,1分;“纪纲之仆”,维护军纪的人,1分;“持”,稳定,1分;介宾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

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河北的将士心中不平,所以不能完全改变那里的风俗,最终因此招致祸乱。

篇6:《公孙仪谈吃鱼》阅读答案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他非常喜欢吃鱼。在他任职期间,许多人买了鱼给他送礼,可是公孙仪从来不收。△

老师 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 公孙仪的学生笑着问 现在有这么多人给您送鱼 您都不接受 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礼,就要照人家的.意见办事,这就难免要犯国家的法纪,一个正直的人不应该这样做。试想,如果我犯了法,就成了罪人,鱼也吃不成了。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可以一直吃到鱼吗?”△

从此以后,公孙仪的学生也照着老师的话严格要求自己。△

(1)请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难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分好的三段(已用“△”在段尾标出),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现在爱吃鱼自己去买,不是一直可以吃到鱼吗?”

①这句话是( )

A.疑问句B.反问句C.设问句

②联系短文内容选择这个句子的正确含义( )。

A.要吃鱼自己去买。

B.只吃自己买的鱼,不吃别人送的鱼。

C.不收别人送的礼,不犯国法,就能一直生活得很好。

(5)短文反映了公孙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品质。

参考答案

(1)“ , ?” ,“ , , ?”

(2)①表示始终不变②不容易避免

(3)略

(4)①反问句(√) ②C(√)

(5)正直,遵守国家法纪,不贿赂

篇7:田弘正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田弘正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恤军务 恤:顾及

B.屡遣客间说 间:参与

C.皆辇属于道 属:接连

D.弘正假以风痹请告 告:告假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分)

【答案】

1.B

2.A

3.D

4.(1)(5分)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赋分点:“以”,因为,1分;“人情”,人心,1分;补充“归附”后的宾语1分;“捃摭”1分;句意1分)

(2)(5分)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赋分点:“表”,给皇帝上奏章,1分;“纪纲之仆”,维护军纪的人,1分;“持”,稳定,1分;介宾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作文优美段落摘抄

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生就是生活的过程。哪能没有风、没有雨?正是因为有了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斑斓的彩虹;有了失败的痛苦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2、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勉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太富足,勉不了骄奢傲慢,崇尚浮华。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波折、一点阻碍,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无法超越精进,而生命的停顿就是死亡。

3、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古训被历代仁人志士当作修身养性之本,强调保持内心的宁静,对一个人修身养性尤为重要。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修身当从修心始,修心当从静心始。

4、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制定了各种纪律和行为规范。这些校纪校规就像校园里的“红绿灯”,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5、我们犯错,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最后都必须要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诲管束,或者是上天给我们惩处,好叫我们醒悟,及时回头。因此,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许多窒碍困厄,帮助我们成为一位通达睿智的人。

6、人生何尝不像是一个十字路口,你玩回走说明你已经害怕,胆怯了,左右前不也各是一条道路吗?可是你敢走吗?有那个目标吗?河流流入长江,也是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用自己力量“开”出一条大路来,不管前面有多少险阻,另一种则是蜿蜒曲折“绕”着走,最终它们都会流入长江,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篇8:旧唐书·田弘正传阅读答案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恤军务恤:顾及

B.屡遣客间说 间:参与

C.皆辇属于道 属:接连

D.弘正假以风痹请告 告:告假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分)

参考答案

4.B(B间:挑拨,离间)

5.A(A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6.D(D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5分)田季安因为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赋分点:以,因为,1分;人情,人心,1分;补充归附后的宾语1分;捃摭1分;句意1分)

(2)(5分)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赋分点:表,给皇帝上奏章,1分;纪纲之仆,维护军纪的人,1分;持,稳定,1分;介宾结构后置,1分;句意1分)

篇9:旧唐书·田弘正传阅读答案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分)

阅读答案:

4.(3分)【参考答案】D

【解析】此句意思是“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5.(3分)【参考答案】C

【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情况。

6.(3分)【参考答案】D

【解析】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10分)【参考答案】

(1)(5分)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人情”、“归”、“摭”各1分,句意2分)

(2)(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纪纲之仆”、“持”、“请给”各1分,句意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篇10:公孙丑下阅读理解附答案

公孙丑下阅读理解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

④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⑧

B.①⑧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限制;②归顺、服从;③围;④震慑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得道,天下顺之

4.D

5.“略”。

篇11:《岳阳楼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岳阳楼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中进士第,知定海县。还,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失实,降监卢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有卒夜告其军将乱,斩之。仁宗为皇太子,与李迪同选兼宾客,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准女也。准罢相且贬,曙亦降知汝州。起知襄州,又知潞州。州有杀人者,狱已具,曙独疑之。既而提点刑狱杜衍至,事果辨。召为御史中丞。玉清宫①灾,系守卫者御史狱。曙恐朝廷议修复,上言:“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今所建宫非应经义,灾变之来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罢诸祷祠,以应天变。”仁宗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又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以疾请罢,改户部侍郎。

再知河南府,迁吏部。召为枢密使,逾月,首发疽,卒。曙方严简重,居官深自抑损。初,钱惟演留守西京,欧阳修、尹洙为官属。修等颇游宴,曙后至,尝厉色戒修等曰:“ 诸君纵酒过度,独不知寇莱公晚年之祸邪!”修起对曰:“以修闻 之,莱公正坐老而不知止尔!”曙默然,终不怒。及为枢密使,首荐修等。子益恭,字达夫,为卫尉寺丞。性恬淡,数解官就养。曙参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劝曙引年谢事,曙不果去。终父丧,遂以尚书司门员外郎致仕。

①玉清宫:宋真宗时耗巨资修建的大型建筑,宋仁宗时被雷电击中焚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

B.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

C.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

D.昔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文帝/不听/明年/复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龙图阁,北宋收藏太宗御书、典籍、图画、宝瑞,宗室名册、谱牒等文物的地点。

B.家庙是汉民族儒教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C.户部,“六部“之一,主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工程营造及一切财政事宜。

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 期仕途坎坷。他是进士出身,任职初就表现出色,总结过古往今来官用马匹的管理制度,但也因个人失误屡次遭到降职或罢免。

B.王曙为政严明果断,善于辩奸断狱,他在益州做官时,能迅速判断出有人报告军队作乱不实,任职潞州时,也能在已经判罪定论的案件中找出疑点。

C.王曙避免劳民伤财,委婉上奏进言,玉清宫焚毁后,他援引古例,认为这场灾害,就是上天对下界的警示,他建议不应重建玉清宫,以此回应上天的警示。

D.王曙为人严肃正派,荐才不计前嫌,他曾严厉教导过欧阳修等人,担心他们耽于享乐而惹祸,却遭到欧杨修的顶撞,但他掌权后,还是首先推荐了这些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宗感悟,遂减守卫者罪。已而诏以不复缮修谕天下。

(2)曙参知政事,治第西京,益恭劝曙引年谢事,曙不果去。

参考答案

4 .B

5 .C (工程营造归工部管。)

6 .A (概括不全面,“降知汝州”这次完全是受岳父寇准的牵连。)

7 , ( l )仁宗受到感动而醒悟.于是减轻守卫者的罪责。不久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宫。(“感悟”、“已而”、“谕天下”各l 分,句子大意2 分。)

( 2 )王曙任参知政事时,在西京洛阳修建宅院,益恭劝他王曙以年老为由退休,王曙最终也没有离职。(“治第”、“谢率”、“不果去”各l 分,句子大意2 分。)

参考译文

王曙字晦叔,隋朝东皋子绩之后。世居河汾,后来又迁居为河南人。考中进士,调任定国军节度推官。咸平中期,又应试贤良方正科,策试入等,升迁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任定海县知县。任满还朝后,又任群牧判官,在任内考证收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著为《群牧故事》六卷,献给皇帝。又调任太常丞、判三司凭由理欠司。因举荐进士不实,被降为监庐州茶税,再迁任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以右谏议大夫出任河北转运使,又因部属官吏受赇,降知寿州。又调任淮南转运使,勾当三班院,代理知开封府。

后又以枢密直学士身份出知益州。有个士卒在夜裏报告说军队将要*乱,王曙立刻调查其真假,因谎报军情士卒被斩首。蜀人将王曙比做张咏,号称“前张后王”。入朝后又任给事中。当时仁宗为皇太子,王曙与李迪共同为太子选兼宾客,又因贡生的'举荐失实,被免官。起复后任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子,是寇准的女儿。寇准被罢免相位而且被贬官,王曙也被降职为汝州知州。寇准再次被贬官,王曙也再次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直到后来才起为光禄卿、知襄州,又调汝州。官复给事中、知潞州。州襄有杀人者,已定罪结案,独有王曙觉得可疑,不久提点刑狱杜衍至,在王曙提出疑点后的重审中事情果然真相大白。王曙因此而著《辨狱记》一书以告诫官吏。

王曙后来调任河南府、永兴军,召回朝中又任御史中丞兼理检使,理检设置使自此开始。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将守卫者全部拘捕下入御史狱。王曙担心朝廷商议修复之事,上奏说:“古时鲁桓、僖宫发生火灾,孔子认为鲁桓、僖宫是亲属关系已尽应当烧毁的。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火灾,董仲舒认为高庙不应当建在陵墓旁,所以才会发生火灾。魏时崇华殿火灾,高堂隆认为亭台楼榭都应引以为戒,应当不再修建,文帝不听,结果第二年又被大火烧毁。而今所建宫殿不合经义,灾变之来好像有所警示。但愿陛下废除其址,不再修建其观庙,以应天变。”仁宗与太后览章后感悟,遂减少守卫者的罪责。接着下诏告谕天下不再重修玉清昭应宫。

王曙又奏请允许三品以上官员立家庙,恢复唐朝旧制。并以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又以有病为由请求解职,被改任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陕州,又调河阳。

再知河南府,又迁吏部。召为枢密使,又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过了一个月,头上恶疮发作,病逝。死后赠太保、中书令,谧文康。

益恭字达夫,以父荫为卫尉寺丞。生性恬淡,仰慕唐时王龟之为人,数次解官就养。王曙参知政事,修建宅院於西京,益恭劝其父王曙以年老为由退养,王曙未能果断离任而去。益恭服满丧期之后,以尚书司门员外郎退休,间或与和尚、隐者出游,洛阳的名园山水,无处不至。后来因他的儿子也入朝为官,益恭一生最终升迁至司农少卿,后去世。

【《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2.《公孙龙子.迹府》原文及译文

3.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4.《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5.公孙丑下阅读理解附答案

6.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8.酷吏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9.《韩凭夫妇》阅读答案及译文

10.《郑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公孙弘》阅读和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