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
“sem00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
《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②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阅读答案:
【答案】10. A11. C12. C
13. (1)“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译文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2)“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译文为: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阅读答案。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
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篇2:《沈有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沈有容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 ,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参考答案
4.A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
5.C 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6.C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7.(1)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一字1分,句意2分)
(2)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无何”:没有多久 ;“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一字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 男女三 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篇3:《明史·沈有容传 》阅读附答案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篇4:《明史·沈有容传 》阅读附答案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参考答案:
4.A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
5.C 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6.C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7.(1)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一字1分,句意2分)
(2)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一字1分,句意1分)
【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篇5:《高俭字士廉》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俭字士廉》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寻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 既觉而涕泗横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B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3分)
译文: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
(2)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3分)
译文: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
(3)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4分)
译文: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很好,很有感情。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闻名,岭南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他又想到妹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让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他们,自己轻装离开。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当司法书佐。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众进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门迎接他,士廉进言劝说道:“宁长真兵众力量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离心外部窘迫,不能坚持很久。况且我们城中能战斗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怎么能想要受别人控制呢?”丘和听从了这些话,于是任命士廉为行军司马,从水陆一起进发,迎击打败对方,宁长真仅只身逃脱,其余兵众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上奏章归附唐朝,多次提升当了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提拔任命为侍中,后调职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并厌恶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时,儿女很多不亲自照顾侍奉,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士廉顺应方法教诲引导,风气顿时改变。又趁着闲暇时选拔善作诗文的人,让他们举办文学聚会,同时让儒家学者讲论经史,勉励后辈年轻人学习,蜀地一带的学校明显地又兴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作官,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赞扬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贞观十六年,他上奏章请求退休。贞观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问候他,于是叙说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这一天,他在京师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篇6:徐有功名弘敏阅读答案与翻译
徐有功名弘敏阅读答案与翻译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楚掠凝惨。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隐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
(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讫代不辱一人。 讫:请求。 B. 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查抄。
C. 秋官侍郎周兴劾之。劾:弹劾。 D. 罪当诛,请按之。 按:查办。
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 )
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②讫代不辱一人
③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
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 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赦免。
C. 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 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B. 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C. 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D. 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11.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3)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
【答案】
7. A 8. D
9. C 10. B
11. (1)只有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她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争辩得更加厉害。
(2)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
(3)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讫”,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应该译文完结、终了。句意: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徐有功”,品质是“持平守正”,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建议使用排除法。①表徐有功处理政事充满仁爱之心,从不使用杖刑,百姓很爱戴他;④是叙述皇甫文备在与徐有功一同办案过程中,诬陷徐有功放纵叛逆者。依此两项便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分析可知,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不是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将死”“赦之”应该对称,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D项。句意: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独”,只有;“数”,多次;“犯”,冒犯;“枉直”,是非曲直;“折抑”,压制;“益”,更加。(
2)“按狱”,断狱,审理案件;“诬”,诬陷;“坐”,犯罪;“出”,使动,使……出来,救出;“之”,代词,指皇甫文备。(3)“故”,所以;“狱”,官司、案件;“持”,坚持;“以”,介词,依靠、凭借;“冤”,冤屈。
参考译文:
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努力。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篇7:沈演之字台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沈演之字台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沈演之字台真,吴兴武康人也。演之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曰:“此童终为令器。”家世为将,而演之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郡命主簿,州辟从事史,西曹主簿,举秀才,嘉兴令,有能名。元嘉十二年,东诸郡大水,民人饥馑,吴义兴及吴郡之钱唐,升米三百。以演之及尚书祠部郎江邃并兼散骑常侍,巡行拯恤,许以便宜从事。演之乃开仓廪以赈饥民,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刑狱有疑枉,悉制遣之,百姓蒙赖。
转别驾从事史,深为义康所待,故在府州前后十余年。后刘湛、刘斌等结党,欲排废尚书仆射殷景仁,演之雅仗正义,与湛等不同,湛因此谗之于义康。尝因论事不合旨,康变色曰:“自今而后,我不复相信!”演之与景仁素善,尽心于朝廷,太祖甚嘉之,以为尚书吏部郎。
十七年,义康出籓,诛湛等,以演之为右卫将军。景仁寻卒,乃以后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与演之对掌禁旅,同参机密。二十年,迁侍中,右卫将军如故。大祖谓之曰:“中领卫,望实优显,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上欲伐林邑,朝臣不同,唯广州刺史陆徽与演之赞成上意。及平,赐群臣黄金、生口、铜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上谓之曰:“庙堂之谋,卿参其力,平此远夷,未足多建茅土。廓清京都,鸣鸾东岱,不忧河山不开也。”二十一年,诏曰:“总司戎政,翼赞东朝,惟允之举,匪贤莫授。侍中领右卫将军演之,清业贞审,器思沈济。右卫将军晔,才应通敏,理怀清要。并美彰出内,诚亮在公,能克懋厥猷,树绩所莅。演之可中领军,哗可太子詹事。”晔怀逆谋,演之觉其有异,言之太祖,晔寻事发伏诛。迁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虽未为宰相,任寄不异也。(节选自《宋书·沈演之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十七年,义康出籓 出:贬谪。
B.惟允之举 允:允许。
C.匪贤莫授 匪:不是。
D.郡命主簿 命:任命。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 / 而演之折节好学
B.家世为将 / 虽未为宰相
C.以义理业尚知名 / 以为尚书吏部郎
D.乃以后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 / 演之乃开仓廪以赈饥民
10.你认为在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张扬了传主哪种最优秀的品质,试从两个角度举例分析。(5分)
答: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刑狱有疑枉,悉制遣之,百姓蒙赖。(5分)
译文:
(2)演之雅仗正义,与湛等不同,湛因此谗之于义康。(3分)
译文: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十二年春二月,亮①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节选自《三国志·后主传》)
注:①亮:诸葛亮。
篇8:《梁书·萧恢传》恢字弘达阅读答案与翻译
《梁书·萧恢传》恢字弘达阅读答案与翻译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来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度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有目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至。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兵,指反抗残暴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的军队。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称呼。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用封建诸侯来屏障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并派使者巡查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深受爱戴。
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精诚所至,才治好了母亲的眼疾;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亲自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10.(3分)C 11.(3分)C
12.(3分)D
13.(10分)
(1)陆上交通,(官员)都是预先订租私人车马,百姓苦于此事,历任官府不能改变。
(语意通顺给2分,译出“悉”“患”“累政”各得1分。)
(2)(萧恢)醒后感到忧惧,于是寝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
(语意通顺给2分,译出“遑”“俄而”“瘳”各得1分。)
篇9: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迁太子中庶子。时蔡颖亦在东宫,性好博弈,太子和以为无益,命曜论之。和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践阼,为博士祭酒。命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又欲延曜侍讲,而左将军张布近习宠幸,事行多玷,惮曜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休意,固争不可。休深恨布,然曜竟止不入。孙皓即位,为侍中,常领左国史。时所在承指数言瑞应。皓以问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箧中物耳。”又皓欲为父和作纪,曜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如是者非一,渐见责怒。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又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时有衍过,或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曜以为外相毁伤,内长尤恨,使不济济,非佳事也,故但示难问经义言论而已。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是岁凤凰二年也。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古历注所纪载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控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而华核连上疏救曜,皓不许,遂诛曜,徒其家零陵。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B.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口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C.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D.因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
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
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曜好学能文,深得信任。他曾承太了孙和之意,论说喜爱下棋的蔡颖;孙亮即位,撰《吴书》;孙休登基,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定各种书籍。
B.书曜忠于朝廷,性情耿直。韦曜任左国史,不承认所谓祥瑞感应,不愿将孙和事定名为“纪”,也没有按照孙皓的要求去侮辱诘责大臣们。
C.韦曜处事明察刚正,得罪权臣昏君。张布担心自己私通宠妾事败露,反对韦曜任侍讲;孙皓认为韦曜不尽忠主上,收捕韦曜投进监狱并最终杀了他。
D.韦曜专心学问,多有著述。他从小便勤奋好学,擅长写文章,做太史令时,撰著《吴书》;在狱中还撰述了《洞纪》《官职训》《辩释名》等书。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5分)
(2)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5分)
参考答案
10.C
11.B
12.C
13(1)孙皓每次设宴,没有不是一整天的,坐席中人不管能否饮酒都以七升为必饮限量,即使不必全部入口,也都要强灌喝完。(“飨宴”“竟日”“率”“浇灌”各1分,句意1分)
(2)韦曜希望以此求得免罪,而孙皓又怪他的奏章有墨污,故而又以此诘问韦曜。(“冀”“书”“垢”“诘”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韦曜,字弘嗣,是吴郡云阳人。他年少时好学。檀长写文章.任丞相的椽吏。升任为太子中庶子。当时蔡颖也在东宫,他一向喜爱下棋,太子孙和认为下棋没有益处,故让韦曜来论说此事。孙和被废黜后,韦曜任黄门侍郎,孙亮即位,韦曜为太史令,撰著《吴书》。孙休登基后,韦曜被任命为博士祭酒。孙休命令韦曜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核审定各类书籍,叉打算请韦曜担任侍讲。而左将军张布是孙休亲近的'宠臣,做事颇有过错,害怕韦曜任侍讲儒士后,因为韦曜性情处事明察刚正,怕他用古今事情为例警戒孙休的认识,就坚决争辩说韦曜不能担任此职。孙休极为恼恨张布,然而韦曜最终还是被阻止,未能入宫。孙皓即住以后,韦曜担任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其时孙皓周围的人迎合孙皓旨意,多次说出现祥瑞感应现象。孙皓以此询问韦曜,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孙皓又想为自己父亲孙和作“纪”,而韦曜坚持以孙和未登帝位为据,认为只宜将其历史记栽文字定作“传”。类似事情并非一次,渐渐地韦曜受到孙皓的责怪怨怒,孙皓每次设宴,没有不是一整天的,坐席中人不管能否饮酒都以七升为必饮限量,即使不必全部入口,也都要强灌喝完。另外孙皓在酒后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这年是凤凰二年(273)。韦曜通过狱吏向孙皓上书说:“囚犯我过去发现古代历法的注释的记载有许多虚假而无根据的东西,书上的记载也有错谬之处。
我寻査考究所记,考核异同,采摭査询得来的材料,来撰成《洞纪》一书,此事尚未完成。又看见刘熙所作的《释名》,不时出现错误,而关于爵位一事,又有解析不对之处,又作《官职训》与《辩释名》各一卷,想呈献陛下,恳求陛下垂恩怜惜省察。”韦曜希望因此求得免罪,而孙皓却又怪他奏章的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经而华核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没有准许,于是杀死韦曜,将他家属流放至零陵。
篇10:韦温,字弘育,京兆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韦温,字弘育,京兆人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韦温,字弘育,京兆人。父绶,德宗朝翰林学士,以散骑常侍致仕。温七岁时,日念《毛诗》一卷。年十一岁,应两经举登第。以书判拔萃,调补秘书省校书郎。时绶致仕田园,闻温登第,愕然曰:“判入高等,在群士之上,得非交结权幸而致耶?”令设席于廷,自出判目试两节。温命笔即成,绶喜曰:“此无愧也!”
调授咸阳尉。入为监察御史,以父在田里,宪府礼拘,难于省谒,不拜。换著作郎,一谢即还。侍省父疾,温侍医药,衣不解带,垂二十年。父忧,毁瘠逾 制。免丧,久之为右补阙,忠鲠救时。宋申锡被诬,温倡言曰:“宋公履行有素,身居台辅,不当有此,是奸人陷害也。吾辈谏官,岂避一时之雷电,而致圣君贤相 蒙蔽惑之咎耶?”因率同列伏阁切争之,由是知名。
群臣上尊号,温上疏曰:“德如三皇止称皇,功如五帝止称帝。徽号之来,乃圣王之末事。今岁三川水灾,江淮旱歉,恐非崇饰徽称之时。”帝深嘉之,乃止。改侍御史。
吏部员外郎张文规父弘靖,长庆初在幽州为朱克融所囚;文规不时省赴,人士喧然罪之。温居纲辖,首纠其事,出文规为安州刺史。盐铁判官 姚勗知河阴院,尝雪冤狱,盐铁使崔珙奏加酬奖,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令勗上省,温执奏曰:“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上令中使宣 谕,言勗能官,且放入省。温坚执不奉诏,乃改勗检校礼部郎中。翌日,帝谓杨嗣复曰:“韦温不放姚勗入省,有故事否?”嗣复对曰:“韦温志在铨择清流。然姚 勗士行无玷,梁公元崇之孙,自殿中判盐铁案,陛下奖之,宜也。若人有吏能,不入清流,孰为陛下当烦剧者?此衰晋之风也。”上素重温,亦不夺其操,出为陕虢 观察使。
明年,疡生于首,谓爱婿张复鲁曰:“予任校书郎时,梦二黄衣人赍符来追,及浐,将渡,一人续至曰:‘彼坟至大,功须万日。’遂不涉而寤。计今万日矣,与公诀矣。”明日卒,赠工部尚书,谥曰孝。温刚肠寡合,人多疏简,唯与常侍萧祐善。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散骑常侍致仕 致仕:退休
B.一谢即还 谢:道歉
C.有故事否 故事:先例
D.亦不夺其操 夺:改变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温“忠鲠救时”的一组是(3分)
①父忧,毁瘠逾制 ②今岁三川水灾,江淮旱歉,恐非崇饰徽称之时
③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 ④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
⑤温坚执不奉诏 ⑥遂不涉而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温年少有才,在书判拔萃取士中考中高等,他的父亲一开始不相信,在亲自出了两道试题考过韦温后,才相信以韦温之才当之无愧。
B.韦温为侍奉生病的父亲,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精心照顾病中的父亲近二十年;父亲去世后又为父亲守丧,种种孝举,与他的谥号相应。
C.韦温作为谏官,在百官公卿上表请求皇帝加称尊号时上疏进言,联系现实情况,晓之以理,最终皇帝听从了他的劝谏。
D.韦温性情刚烈,面对朝中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他先后为宋申锡、姚勗鸣不平,他直言直行,也获得了皇帝的尊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非交结权幸而致耶?(3分)
(2)因率同列伏阁切争之,由是知名。(3分)
(3)文规不时省赴,人士喧然罪之。(4分)
参考答案
5.B(谢:谢恩)
6.B(排除①③⑥,①因父亲去世而哀伤过度③对姚勗的奖励⑥讲述做梦的结果)
7.D(韦温没有为姚勗鸣不平)
8.(1)是不是巴结掌权宠臣带来的结果呢?(“得非”“幸”“致”各1分)
(2)于是率领同僚一起伏在阁门外恳切地谏诤,因此出名。(“同列”“争”“由是”各1分)
(3)张文规没有及时前去看望,人们纷纷议论认为他有罪(加以指责)。(“不时”“省”“喧然”“罪”各1分)
参考译文:
韦温,字弘育,京兆人。父亲名绶,德宗朝任翰林学士,以散骑常侍退休。韦温七岁时,每天念一卷《毛诗》。十一岁那年,应试两经科考中。因考中书判拔 萃科,调任秘书省校书郎。当时韦绶已经退休住在乡间,听说韦温考中,惊讶地说:“考中书判拔萃科高等,名列众人之首,是不是巴结掌权宠臣带来的结果呢?” 下令在庭院里设置坐席,亲自出了两道书判拔萃科的试题。韦温拿起笔一挥而就,韦绶高兴地说:“这样才当之无愧!”
调任咸阳尉。召入任监察御史,因为父亲告老还乡,在御史台有许多礼节限制,回家看望父亲不方便,就没有就任。改任著作郎,谢恩后就回家了。在父亲病 床前服侍问安,韦温喂汤喂药,衣不解带,接近二十年。父亲去世后守丧,因哀伤过度形销骨立超过礼制。守丧期满,过了很长时间才任右补阙,进言忠诚耿直能补 救时弊。宋申锡受到诬陷,韦温公开进言说:“宋公向来品行端正,身为宰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这是奸臣在陷害他。我们这些谏官,难道就为了回避皇帝一时的 震怒,而使圣君贤相陷入相互蒙蔽的困惑之中吗?”于是率领同僚一起伏在阁门外恳切地谏诤,因此出名。
百官公卿上表请求加称尊号,韦温上疏说:“美德像三皇那样高才只称皇,功劳像五帝那样大才只称帝。自古以来加称尊号,都是圣明君王的末节小事。今年三川发生水灾,江淮干旱歉收,恐怕不是粉饰太平加称尊号的时候。”皇帝很赞同,于是停止。改任侍御史。
吏部员外郎张文规的父亲张弘靖,长庆初年在幽州被朱克融囚禁;张文规没有及时前去看望,人们纷纷议论认为他有罪(加以指责)。韦温身为尚书右丞,首 先追究这件事,贬张文规出任安州刺史。盐铁判官姚勗主持河阴院事务,曾经昭雪冤案,盐铁转运使崔珙上奏请求给予奖励,于是命令姚勗暂时任职方员外郎。制书 发出,命令姚勗到尚书省报到,韦温扣下制书上奏道:“唐朝建立以来,郎官都是精选出来的',不能用来奖励能干的官吏。”皇上派出宦官宣旨晓谕,说姚勗可以胜 任,暂且允许他到尚书省报到。韦温坚持己见不按诏书执行,于是改任姚勗检校礼部郎中。第二天,皇帝对杨嗣复说:“韦温坚持不让姚勗到尚书省报到,有没有先 例?”杨嗣复回答说:“韦温的本意在于选拨德高望重的人。但姚勗的言行没有缺点,又是梁国公姚元崇的孙子,从殿中侍御史分管盐铁案,陛下奖励他,是应该 的。如果一个人做官有才干,而又不能算作德高望重的人,谁愿意为陛下担当烦重的事务?”这是晋朝衰落时候的风气。”皇上素来尊重韦温,也不强行改变他的节 操,出任陕虢观察使。
第二年,韦温头上生疮,对爱婿张复鲁说:“我任校书郎时,梦见两个身穿黄衣的人拿着符箓来追我,追到浐河边,刚要渡河,又有一个人来到渡口说:‘他 的坟墓很大。需要一万天功夫才能修好。’于是不等过河就醒了。算到今天已经一万天了,该和你们永诀了。”第二天去世,追赠工部尚书,谥号孝。韦温性情刚烈 不合群,唯独与常侍萧祐友好。
篇11:“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李含,字世容,陇西狄道人也。少有才干。皇甫商州里年少,少恃豪族,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州刺史郭奕素闻其贤,擢含为别驾,荐之公府。司徒迁含领始平中正。秦王柬薨,舍依台杖,葬讫除丧。尚书赵浚有内宠,疾含不事己,遂奏含不应除丧。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义贬含。中丞傅成上表理台,言含忠公清正,才经世务,其行合制。帝不从,含遂被贬。
及赵王伦篡位,或谓孙秀曰:“李含有文武大才,无以资人。”秀以为东武阳令。河间王颗袁请含为征西司马,甚见信任。颙诛夏侯奭,送齐王囧使与赵王伦,遣张方率众赴伦,皆含谋也。
初,梁州刺史皇甫商为赵王伦所任,伦败,去职诣颙,颙慰抚之甚厚。含谏禺颙曰:“商,伦之信臣,惧罪至此,不宜教与相见。”商知而恨之。后含被征为翊军棱尉。时商参齐王囧军事,而夏侯夷兄在囧府,称夷立义,被河间王颙枉害。含乃心不自安。囧右司马赵骧又与含有隙,囧将阅武,含惧骧因兵讨之,乃单马出奔于颙,说颙曰:“成都王颖至亲,有大功,甚得众心。齐王囧越亲而专执成权,朝廷侧目。今檄长沙王义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固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颙从之,遂袁请讨囧,拜含为都督,统张方等率诸军以向洛阳。而长沙王义诛囧,舍等旋师。
初,含之本谋欲并去乂、囧,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既长沙胜齐,颙、颖犹各守藩,志望未允。颙表舍为河南尹。时皇甫商复被乂任遇,含疾商滋甚。商说乂曰:“河间之奏,皆李舍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且河间前举,由含之谋。”乂乃杀含。
(节选自《晋书》列传三十)
【注】西晋“八王之乱”,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B.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C.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D.今檄长沙王乂令/讨齐使先闻于齐/齐必诛长沙/因传檄以加齐/罪则囧可擒也/既去齐/立成都王颖/除逼建亲/以安社稷/大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迁”“征”都与官职升降有关,“擢”是提拔,“迁”是贬官,“征”是征召做官。
B.“薨”指诸侯或高官去世,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称呼不同,天子为“崩”,大夫为“卒”。
C.“除丧”指由着丧服变为吉服,古代父母或君王去世后,子女或属下要着丧服一定期限。
D.“表”指写给皇帝的奏章,奏章是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分“奏”“疏”“表”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含很有才干,颇受赏识。州刺史郭爽平索知李含贤能,提拔他做别驾,把他推荐到公府;孙秀听说他才能a超群,任命他做东武阳令。
B.李含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尚书赵浚和大中正傅祗嫉妒李含才能,抓住李含在为秦王除丧服时的做法,用礼义名节来贬斥李含。
C.李含与皇甫商一直不合。李含少时不愿与皇甫商结交;皇甫商投奔司马颙,李含劝谏司马颞远离皇甫商,皇甫商知后怀恨在心。
D.李含有一定的私心。李含为司马颙谋划除掉司马乂、司马囧二人,使大权回到司马颙手里,有着实现自己旧有愿望的目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含门寒微,欲与结交,含距而不纳,商恨焉。
(2)河间之奏,皆李含所交构也,若不早图,祸将至矣。
参考答案
4、C
5、A(“迁”是官职变动,非特指贬官)
6、B(“恃才傲物”无中生有;“嫉妒李含才能”也分析不当)
【《沈有容字士弘》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