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许孟容阅读附答案

许孟容阅读附答案

2024-07-12 07:5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aboo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许孟容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许孟容阅读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许孟容阅读附答案

篇1:许孟容阅读附答案

许孟容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9-12题。(2分)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②,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畸: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厌天子所欲 厌:讨厌

B. 今衢不他虞 虞:担忧

C. 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 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 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1.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B. 今衢不他虞。

C. 乃使孟容见纳。

D. 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 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 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 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13. 翻译(8分)

(1)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 A 10. A 11. D 12. C

13. (1)于是就派孟容去会见李纳,孟容旁征博引向李纳,李纳就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2)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扰乱了法治。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3)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宪宗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

篇2:《新唐书许孟容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关于《新唐书许孟容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明经,调校书郎。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

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风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厌天子所欲。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且总本判官,今诏书乃言‘权知留后,摄都团练副使’,初无制授,尤不见其可。假令总有可录,宜暴课最,解中外之惑。”会补阙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振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逋馈送,当免免之;沈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自兴元后,日骄恣,府县不能制。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曰:“不如期,且死!”一军尽惊,诉于朝。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奏曰:“不奉诏,臣当诛。然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许之。

累迁吏部侍郎。盗杀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后数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日完。(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七)

[注】①好畴:地名。②辇毂:称代天子。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天子所欲 厌:讨厌

B.今衢不他虞 虞:担忧

C.摄都团练副使 摄:代理

D.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输:缴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谕止 欲以客往赴秦军

B.乃使孟容见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当为陛下抑豪强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B、今衢不他虞,

C、乃使孟容见纳。

D、若是而神弗祐、岁弗稔,未之闻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建封三次派使者劝说李纳停止抵抗不成功后,让担任幕僚的许孟容前往,许孟容旁征博引,指出抵抗与否的祸福关系,终于使李纳悔悟并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许孟容强调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认为如果齐总值得录用,就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

C.许孟容认为户部的银两本来就是准备着平常和危急时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代替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

D.许孟容认为汉代有了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希望禀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掌控兵权,就能够捉到贼人。

9.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断句。(4分)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3分)

(2)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造使,皆不听。(3分)

答案:

5、(3分) A (厌:满足)

6、(3分)A(以:介词,带领。B项,乃: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C项,且:副词,将要、就要;连词,尚且。D项,为:介词,替;连词,因为)

7、D(宾语前置)

8、(3分)C(“缓急”是偏义复词,意义偏在“急”上)

9、(1) 汉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无有过失/而狂贼敢尔/尚谓国有人乎/愿白天子/起裴中丞辅政/使主兵柄/索贼党罪人得矣(对两处得1分)

(2)①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覆视”:审察、复核,1分),扰乱(“紊”:扰乱、搞乱,1分)了法治。应该另外(“更”:另外,1分)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

②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治”:处治、处理,1分),宪宗先后两次(“再”:两次,1分)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省略句,1分)。

【参考译文】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被选拔为进士优等,又考中了明经科,调任校书郎。被武宁张建封府征召。李纳带领军队在边境上抵抗,建封派使者劝说他停止抵抗,前后三批人前往,李纳都不听。于是就派孟容去会见李纳,孟容旁征博引向李纳晓以逆顺的祸福关系,李纳就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去。

累次升迁担任给事中。京兆尹上奏“好畸地区风雹伤害了庄稼”,帝派太监去审察,不符合实情,削夺了京兆尹以下官员的俸禄。孟容曰:“府县上奏的事不符合实情,罪应罚。然而皇上派太监去审察,扰乱了法治。应该另外选择一名御史去验证,才可以。”皇上不听。

浙东观察使裴肃派判官齐总横征暴敛以向朝廷进献丰厚的礼物,满足天子的欲望。恰逢裴肃去世,皇帝提拔齐总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的身份去担任衢州刺史。衢州,是大州。孟容围绕规章制度说:“正在用兵的时侯,有不待次序就提拔的情况。现在衢州没有其他忧患,齐总没有功劳就越级破格提拔,大家议论会怎么说?况且齐总本来是判官,现在诏书却说‘权且主持留后,代理都团练副使’,本来没有这样的制度授官,更加不见可行之理。假使齐总值得录用,应该公开显示他考核最优秀,以解除朝廷内外的疑惑。”恰逢补阙王武陵等也据理力争,于是皇上下诏停下这件事。

贞元十九年夏,大旱,孟容呈上奏折说:“陛下斋戒吃素减少膳食,准备祭祀的牲畜费用,但是天意还不答应。我私下想在天人交互感应之际,关系到教令顺应民意与否。现在户部银两不是根据支出和每年的费用来使用的,本来就是防备紧急情况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万缗钱来替代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可以做赈灾造福的事。另外应该省察流放、迁徙、征调、防护应当回来还没有回来(的情况),服徭役、勒令不准做官,应当释放还没有释放(的人):负债、拖欠、赠送,应当免除的免除;有怨气抑郁难平的,应当替他们伸张;来顺应民意敬奉上天。像这样做了,神灵却不保佑、年成不丰收的,从未听说过这种情况。”

元和初,再次升任为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从兴元后,日益骄横放纵,府县不能控制他们。军吏李昱向富人借了八百万银两,三年了还不肯归还。孟容派官吏捕来盘问,跟他约定期限让他归还,说:“不按期归还,将要处死!”全军皆惊,向朝廷申诉。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宪宗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上奏说:“不听从皇命,我应当处死。然而我是在皇上身边任职的,应当替皇上抑制豪强。钱还没有全部缴纳,李昱不可能得到。”皇帝赞许他坚守正义,答应了他。

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盗贼杀了武元衡,孟容禀告宰相:“汉代有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但是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还说国家有人吗?希望禀明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让他掌控兵权,寻找贼党,贼人就能够捉到了。”几天后,果然任命裴度为宰相。许孟容去世时。七十六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为“宪”。

篇3:《明史·沈有容传 》阅读附答案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篇4:《明史·沈有容传 》阅读附答案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

参考答案:

4.A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

5.C 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6.C 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

7.(1)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去:离开;息肩:平息;赉:赏赐。一字1分,句意2分)

(2)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无何:没有多久;明年:第二年;走避:逃走躲避;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一字1分,句意1分)

【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

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次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篇5: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许古《行香子》阅读附答案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注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隐后所作。②消摇:同“逍遥”。

(1)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

(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心情。

(2)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分析合理即可)

篇6:《宋史·程师孟列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篇7:《宋史·程师孟列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注:裒,聚集 昃,太阳过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吏惧,白不可 白:告诉

B. 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劝:勉励

C. 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行:政绩

D. 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更: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 有警,率浃日乃至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① 师孟奏徙于渝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①相踵而至 ② 泉涓涓而始流

D. ① 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②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3、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B、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C、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D、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适凶岁,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返顾。

B. 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C. 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 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而严,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4分)

②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3分)

③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3分)

答案解析

1.答案:D. 更:改变。

2.答案:C. C中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都为副词,其意思分别为“才”、“甚至”;B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到”、“比”;D为介词,“替”;为动词“成为”。

3、答案:B

4.答案:A. A中叙述“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不正确。

5答案:①恰逢灾年,赈济灾民的仓粮不够,师孟立即违制调拨其他储粮,而不事先上报。

②从中午争到傍晚,随从的人惊恐失色,师孟说话的口气更加严厉

③第二天,琢州人在城郊为他饯行,程师孟骑马疾驰而过,不予理睬。

篇8:陶孟和的理想之劫阅读附答案

岳南

陶孟和21岁赴英国求学,专攻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留学期间,受韦伯与萧伯纳等人影响,撰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该著作的问世,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此时陶孟和二十七岁。

1926年2月,陶孟和组建社会调查所,任所长,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

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了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经济理论、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统计等十多类科目,在学术上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社会调查所还创办了《社会科学杂志》,这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创举。

1931年,陶孟和与林颂河撰写了《中国之工业与劳工》一文,提交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社会经济会议。同年,陶孟和又撰写了《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一文送交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会议。以后此项国际学术交流连续不断,社会 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

抗战期间,陶孟和带领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人员,仍然取得了几项受到有关方面重视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日复交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曾派人了解过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过的抗战损失估计。

新中国成立后,陶孟和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尽管不再像当年那样年轻和朝气蓬勃,但仍然力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贡献。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社会学已经被当做伪科学,社会研究所到北京后即被改为学术性质和研究方向大不相同的经济研究所,整个社会学专业被取缔。这个由陶孟和顶着各方面压力一手创建、中途经过改编和重组,历尽风雨坎坷始终由陶氏掌舵达二十六年之久,且最初是以研究人民生活问题为指导方针的科研机构,就这样如一缕轻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一个在社会学界颇负盛名的重量级学者,最后落到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甚至连自己的专业都保不住的悲怆境地,其内心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打击可想而知。

陶孟和政治上失落,人格上遭到羞辱,内心悲郁愤懑,但身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出于文化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仍有屈原“恩君念国,忧心罔极”的悲悯情怀。

整风初始,满面真诚的陶孟和乘“鸣放”的东风,稀里糊涂地发表了自己的“高见”,认为“旧知识分子之未得其用……以中国干部之缺乏,有材者不用,而无材者充数,以致酿成许多混乱”。当“反右”进入高潮时,中国科学院连续开了三天大会,集中火力批判费孝通、关景超、陈振汉、李景汉等四教授的“恢复资产阶级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政治阴谋”。会议由郭沫若主持,许多所谓的科学文化界名流都加入了这个把对方“批倒批臭”的运动行列。就在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目的纷纷登台声嘶力竭地大加鞭挞时,素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又出人意料地报名登台发言,他一张口就令众人大吃一惊。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相互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友爱,而不是仇恨,知识分子应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应受到敌视。”最后,陶孟和脸色铁青地大声疾呼:“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后来在社会上兴行和广为流传的“浩劫”一词,就肇始于陶氏这次伟大而冒险的发言。

1960年4月17日,陶孟和心怀郁闷孤寂之情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相关链接

①陶孟和(1888~1960),著名社会学家,一个将“社会”变成了“学”的人,是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兴起的开拓者,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倡导“社会调查”,宣称:“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一则可以知道吾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二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方法。”

②陶孟和一生中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妻子沈性仁在抗战时逝世于兰州。陶孟和身边一直无亲人。女儿陶维正、陶维大远在美国,儿子陶渝生是大连石油所(后改称化学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他从未要求予以照顾调来北京工作。

陶孟和逝世后,儿子陶渝生遵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将其全部图书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留下的'18000余元捐赠给了中关村小学和科学院幼儿园作办学费用,一切家具赠送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后发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孟和留学回国后,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开展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杂志》的创办更是让由他组建的社会调查所蜚声海外。

B.周恩来总理在和日本进行外交谈判时,派人了解陶孟和做的《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这件事说明陶孟和在抗战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现实意义。

C.陶孟和就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失去了年轻时的朝气蓬勃,社会研究上也乏善可陈,这直接导致了由他掌舵的社会研究所被整改,社会学专业被取缔。

D.正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让素不习惯在大会上发言的陶孟和在极具声势的“反右”批判大会上冒险发出了“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是一场浩劫!”的疾呼。

E.陶孟和年轻时怀抱“社会调查”救国的理想,组建研究机构,创办研究刊物,积极参加国际交流,苦心经营,让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影响逐步扩大,为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陶孟和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6分)

(3)作为“一个立志以科学报国的知识分子”,陶孟和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及相关链接材料概括分析。(6分)

(4)题目“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凝练准确地概括了陶孟和的一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5分)ED (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A.让社会调查所蜚声海外的是《中国之工业与劳工》《中国劳工生活程度》。C.强加因果。“由他掌舵的社会研究所被整改,社会学专业被取缔”并非因为“失去了年轻时的朝气蓬勃,社会研究上也乏善可陈”,而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候,社会学已经被当做伪科学。”B.《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是“陶孟和带领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人员”取得的而不是他一个人取得的。)

(2)(6分)①留学期间,27岁的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②组建社会调查所,创办了《社会科学杂志》。通过社会调查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③撰写《中国之工业与劳工》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并提交国际学术交流会,让社会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④抗战期间带领社会科学研究所成员坚持科研,并写出《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为战后外交谈判提供资料。(每点2分,答够3点给满分)

(3)(6分)①立志报国,坚定践行。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发出了自己“社会调查”救国的宏愿。留学回国后积极践行自己的理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②坚守良知,力扛责任。当他的科学研究不被接受,理想遭遇挫折,人格上遭到羞辱,内心悲郁愤懑的时候,仍然时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担忧,在批判大会上为知识分子同仁冒险呐喊。③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不为儿子说情,死后捐款捐物捐书。(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4)(8分)同意。题目“陶孟和的理想之劫”凝练准确地概括了他怀抱“社会调查”救国的理想,他坚定推进社会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后来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研究机构无声无息消失,最后心怀郁闷,孤寂而亡。①他早年赴英国学习社会学,怀抱用“社会调查”改良中国社会的宏大理想。②在坚定理想的引领下,他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组建社会调查所,创办《社会科学杂志》,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③就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后,正当他力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贡献时,却意外遭遇学术成果无人理会、研究机构被改变的劫难,最终因理想无法实现郁闷孤寂而亡。(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

【许孟容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明史·沈有容传 》阅读附答案

2.三峡阅读附答案

3.会风阅读附答案

4.《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5.骗子附阅读答案

6.《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7.沙漠阅读附答案

8.《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9.《门铃》阅读附答案

10.不求甚解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许孟容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