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怎么了呢太好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秋月》阅读附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秋月》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篇1:《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本文来源于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2:中秋月 阅读答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2分)
答案: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阅读拓展】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篇3:中秋月阅读答案
中秋月阅读答案
阅读苏轼的《中秋月》一诗,完成第1-3题。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篇4:《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一篇苏轼关于中秋节的诗文阅读及其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5:《中秋月》阅读答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有人说此诗写中秋月没有停留在静态的描绘上,颇有新意,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概括此诗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①首句写月亮冲破乌云,云破月来的瞬间变化以及月光如水,泻满乾坤的景象,充满动感。
②第二句则写一轮明月慢而轻地转动升入高空的过程。
(2)表达与胞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快乐,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别,前途未卜的哀伤与感慨。
篇6: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
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写法上由 入 ,抒发了作者 之情。(2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2分)
3.这首诗写法上由什么入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
2.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3、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二
1.前两句中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两个?请找出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全诗用什么手法抒发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注释: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篇7:苏轼的《中秋月》阅读答案
中秋月,特指中秋节的满月,在唐诗宋诗中曾出现多首以之为名的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又名《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篇8:范仲淹阅读附答案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 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6分)
试题答案:
(二) 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 “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2分)
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篇9:海龟阅读附答案
海龟阅读附答案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8.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19.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6分)
20.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6分)
21.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
18.AE
19.①共同的经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过海;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②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③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
20.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
21.示例1: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
示例2: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完整)
【解析】
18.A.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意思。E.未能把握D的主要性格特征。
1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经历和命运两个方面一一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共同的性格特点,苦干、实干,却没有应得的报酬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的能力。主人公苦干实干却没有应得的报酬,说明社会是不公平的,小孩子的情感觉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大人又怎么忍心让她去承受大人的悲苦
21.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完整,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切入点为其结构安排。如果答好,就要从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方向考虑作者是如何更好的突出主题的。如果答不好,则分析其结构是否紧凑,是否清晰,是否给读者更明晰的感觉。
篇10:阅读《风筝》附答案
我是娘手中的风筝
①我知道,我是娘手中放出的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线总是拴在娘的手里。娘的手一动,我的心就好疼,好疼。
②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③那时的我初学写作,有一篇小说在东北的一家刊物上获了个不大不小的奖。编辑部里的老师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笔会。当我告诉娘,我要去东北那个很远的地方,娘第一次没有阻拦我。
④娘开始给我准备盘缠。那夜,娘的灯没有熄。
⑤第二天天没亮,我拿着娘给我东拼西凑的盘缠钱,背负着娘沉甸甸的嘱托,心儿呀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飞向了遥远的他乡。
⑥来到长途汽车站,天已经放亮了。车来了,我找好了座位,坐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娘啊,儿今天要离你远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心里念着,眼睛却透过车窗,深情地看着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心里顿时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猛然,我看到了娘亲。真的,是我的娘亲。她手里拿着一个花包袱,正拼命地往汽车站奔来。朝阳的光芒均匀地洒在娘的身上,仿佛在娘的身上镀了一层金,就像一尊佛那样金光闪闪。娘很急,在拼命地赶,“扑通”,娘突然跌到在柏油路上,包袱甩出好远。娘艰难地爬起,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尘,便拾起包袱,一拐一拐地向汽车奔来。从娘奔跑的姿势上,我知道,娘一定跌得好重,摔得好疼。我忙叫住正要发动车的司机,下车奔向了娘。
⑦娘握住了我的手,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问娘跌得疼不?娘说不疼。真的不疼。娘说:“你走之后,我总觉的你忘了带什么。一看你真忘了。这不,我赶着给你送来了。”我问是什么。娘说:“人家都说,东北那旮旯子天气冷,这是我昨夜赶做出来的棉袄,带着,冷了好穿。”我告诉娘,我只出去十来天,再说了开会住宾馆或招待所,冻不着的。娘不信,眼里流出一种光,那光很浓很稠很温暖,水样的淹没了我,使我的心阵阵的不安。我明白,我的一生将为这种光活着,无论我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这种光将是我的牵挂我的归宿。我只好默默地接过包袱,背在了我那单薄的肩头。
⑧汽车启程了。娘离我越来越远。我拼命的给娘挥手。我相信,娘一定会看到的。会的!
⑨我就想娘一个人回家的情景:空旷的天底下,娘默默独行于无垠的旷野,有风在吹打着娘两鬓的霜发。娘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无助,那样的孤独。
⑩在炎炎的六月,我背着娘为我缝制的棉衣。我知道,不管到哪儿,我都不会冷。
?在东北,很多人问我肩上背的是什么。我说是棉袄。他们都很惊讶。在获奖作者即席演讲的时候,我把棉袄的故事讲给了大家。大家都感动了。有几位女孩的眼里竟流出了泪。泪珠很大很圆很晶莹。
?临走的时候,我曾告诉娘,十天内我一定回来。后来,由于被几位文友拉去玩了几天,结果回来已是二十天后的一个黄昏。
?那天,我老远就发现有个人站在村西高高的土台上。那是我的娘亲,手搭眼前,正远眺我的归来。晚风吹拂着娘早衰的华发,从此,夕阳里娘的身影,永远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座雕像。
?才离去几天,我发现娘憔悴了很多。我把获奖证书双手捧给了娘。娘没有接,她只是用手捧起我的脸,看了又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从那之后,每当我出远门,我总是把归期说的好长,免得娘的牵挂揪我的心。
1.标题“我是娘手中的风筝”的含义。用娘手中的风筝比喻“我”永远在母亲的牵挂和疼爱之中。
2.去参加笔会,娘做了娘做了哪三件最感人的事?
①通宵做棉袄 ②急追送棉袄 ③守候“我”归来。
3.第⑥段画线句子。
娘艰难地爬起,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尘,便拾起包袱,一拐一拐地向汽车奔来。
写出娘的急切心情,突出了娘对“我”的疼爱。
4.”我“的娘是个怎样的人?请选两个方面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①“我”出远门参加笔会,娘没有阻拦“我”。
②给“我”被盘缠、夜做棉袄、赶送棉袄等,可看出娘是个疼儿子的人。(③娘的眼光很浓和?很温暖,可看出娘是个很慈祥的人。④在村西远眺“我”的归来,可看出娘是个牵挂儿子的人。)
5.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指出来,并分析其作用。“那夜,娘的灯没有熄”是为“这是我昨夜敢做出来的棉袄”埋伏笔。交待娘能把棉袄赶做出来的原委,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体现了娘对“我”疼爱之深。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三峡阅读附答案
2.会风阅读附答案
4.骗子附阅读答案
6.沙漠阅读附答案
10.搜索阅读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