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12-09 07:5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魔法女管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滂执公仪诣蕃执:施行

B.请署功曹署:代理

C.滂后事释释:释放

D.滂死则祸弭弭:消除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①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③滂怀恨,弃官而去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⑤滂在职,严整疾恶⑥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污的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 范滂因为弹劾的人数非常多,受到了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检举的不是贪污和腐败、奸邪残暴的人,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二十余人,而且曾在休息的时候拒绝召见为乡里人所鄙弃的外甥李颂。

D.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5分)

(2)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5分)

参考答案:

4.C(释:解决。)

5.D(①说明守令的胆怯和有自知之明,也能从侧面反映范滂的憎恨邪恶。②说明范滂深谙世道。③表明范滂不愿和落入俗套的人共事。)

6.C(文中“寝而不召”的意思是“范滂把宗资用李颂为吏这件事压下去了,不召见李颂”。)

7.(10分)

(1)现在成全了范滂辞官的好名声,恐怕会自己招来不好的议论吧。(“成”、“去就”、“得无”每处1分,整体句意2分。)

(2)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追求长寿,这二者能同时得到吗?(“既”、“令”、“寿考”每处1分,整体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和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篇2:《后汉书 范滂传》片段阅读答案及翻译

《后汉书 范滂传》片段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 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 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①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 君②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 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 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 范滂传》,有删改)

【注释】①仲博:范滂的弟弟。②龙舒君:范滂去世的父亲。 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即自诣狱( ) (2)勿增感戚 ( )

(3)既.有令名( ) (4)莫不流涕.(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为: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B.而:闭传舍,伏床而.泣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C.以:何敢以.罪累君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令:又令.老母流离乎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1)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人琴俱亡》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5.范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2. (4分)(1)到……去 (2)忧伤、悲伤 (3)已经 (4)眼泪

13. (3分)B

14. (6分)(1)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

(2)王子猷于是(悲伤)痛哭了很久,几乎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也去世了。

(3)我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闻名显达(做官扬名)。

15. (4分)范滂孝顺,正直、善恶分明、大义凛然(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驿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说到:“天下这么大,你为什么偏偏在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有弟弟仲博孝敬您就够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可兼得吗?”滂下跪受教,拜了两拜辞别母亲。回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要你为恶吧,则恶不可为;要你为善吧,我不为恶,(而结果如此!)”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篇3:马超字孟起阅读答案及翻译

马超字孟起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于平阳,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发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剌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于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犛乡侯,策曰: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追谥超曰威侯,子承嗣。

(选自《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是征为卫尉 征:征召

B.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领:兼任

C.蹙於河中,顾不快耶 蹙:困

D.因为前都亭侯 因:于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表现马超有勇的一组是(3分)( )

①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 ②超将庞德亲斩援首

③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 ④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⑤陇上郡县皆应之 ⑥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超统领了马腾的军队以后,与韩遂合作,和杨秋、李堪、成宜等结盟,带兵打到了潼关。曹操用计离间马超、韩遂二人,使两人相互猜疑对方,才使联军大败。

B.马超带兵径直到成都城下,成都城内震惊民吏都很惧怕,刘璋立即行礼,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管临沮。

C.刘备认为马超在北方很有信誉,威武都得到了彰显,所以委任马超,让他张扬虓虎之勇略,监察广大的.区域,解救人民的困难。

D.死前上书皇帝,说自己的家族本有二百多人,被曹操杀得快没了,仅仅留下堂弟马岱,应当继承马家血脉。除了把堂弟托付给皇帝,便没有其他要说的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司隶校尉钟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5分)

译文:

(2)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5分)

译文:

篇4:“王绂,字孟端,无锡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shū):一种毯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名:名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参考答案

6、D(应为“闻名”。)

7、D(“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

8、B(A项对“工歌诗”和“能书”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

9、①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

②王绂说:“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

③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

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约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篇5:《杜范,字成之,黄岩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日:“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其私人

私人:自私的人

B.明年至郡

明年:第二年

C.俾勿扰以俟处分

俾:使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

曲当:完全恰当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诗

B.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

参考答案

4.A 私人 :亲戚朋友或以私交、私利相依附的人。)

5.D

6.C(“杜范将其分化瓦解”,无据;“一方面……一方面’’不当。由原文中的‘‘俾勿扰 以俟处分"可知,杜范是要求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因张世显有攻城想法,杜范才用 计抓住并杀了他,在张世显被处死后方抚慰灾民使其回乡。)

7.(1)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有积存粮黼退 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依靠这得以安定。[便宜: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断;发: 开仓济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赖(之)。各l分,大意2分。]

(2)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贤才就会心悦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豫” “相与”“徇”各l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参加进士考试考中,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

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 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入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

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有积存粮食的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依靠这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

淳祜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毫不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蔫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 当

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贤才就会心悦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盂珙非常感动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很高兴。

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溢号是“清献”。

篇6:“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六岁日诵书一卷。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举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俺答①薄都城,谩书求贡。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徐阶曰:“君必有良策。”贞吉曰:“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时帝遣中使瞷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谕严嵩②曰:“贞吉言是。”召入左顺门,令手疏便宜。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给银五万两,听随宜劳赏。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嵩大恨。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

隆庆初,掌詹事府。穆宗幸太学,祭酒胡杰适论罢,以贞吉摄事。讲《大禹谟》称旨,命充日讲官。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寻迁南京礼部尚书。既行,帝念之,仍留直讲。

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贞吉争不得,因上言:“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不许。

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九列大臣,或名呼之,人亦以是多怨。高拱、张居正名辈出贞吉后,而进用居先。咸负才好胜不相下,竟龃龉而去。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节选自《明史·赵贞吉传》,略有删改)

【注】①俺答:俺答汗,蒙古首领。②严嵩:内阁首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B.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C.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D.初/给事中杨镕劾霍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的人。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为举人。

B.授,文中表示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举、起、视事等。

C.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谕、旨等。

D.秩,文中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古代又有以俸禄“石”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的做法,如“万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贞吉忠于国家,敢于直言。俺答无理要求明朝进贡,赵贞吉引经据典,痛斥俺答的无理要求,皇帝在众人沉默时听到他的话,被震动。

B.赵贞吉不畏权贵,正直刚强。赵贞吉拜见严嵩被拒而痛骂守门人,后又设法削弱严嵩的权力;总兵官赵岢战败,赵贞吉极力主张严惩赵岢。

C.赵贞吉颇有学识,并得到皇帝宠信。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讲书符合圣意,议论直言无忌;皇帝给他特殊的待遇,十分顾念他。

D.赵贞吉意气用事,争强好胜。他有时直呼高官姓名,常常触犯别人;高拱、张居正名声辈分在他之后,却先于他晋升任用,他最终离开官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

(2)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参考答案

10.C(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辨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辨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11.B(“视事”是治事,任职)

12.B(“后又设法削弱严嵩的权力”错,应是严嵩设法消弱赵贞吉的权力)

13、(1)从当前的处境考虑,请皇上立即到正殿,下诏书把过失归到自己身上。

(2)边境统帅丧失法纪,祖宗的法律都在,现在掌权的人枉法徇私情,对公众的议论怎么办?

篇7:《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范式字巨卿》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   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   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     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    ) (3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⑥三府并辟,不应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范式跟张劭关系很好,两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要去拜见他的母亲,并看望他的孩子。

B.元伯请求母亲设宴款待范式,但母亲对两年之约有所疑虑,元伯对范式的肯定打消了母亲的疑虑。

C.张劭托梦给范式说自己要在某天死去,某时下葬,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范式醒来后忍不住悲叹流泪。

D.陈平子与范式同在京师太学学习,虽然二人素昧平生,但陈平子认为范式是个可以把身后事相托的义士。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3分)

(2)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3分)

参考答案:

4. C(“笃”,病重。A、一起 / 具备;  B、确切/ 明白、知道;D、恰好 / 到。)

5. D(②是张劭对范式的希望,⑤是说范式看了陈平子的遗书和坟墓后的反应,⑥是说范式不去当官)

6. C(“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错,文中说“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7.(1)元伯把事情全部告诉母亲,请她准备好饭食来等候范式(巨卿)。( “具”“以”各得1分)

(2)于是撕开一块白绸写信,来送给巨卿。( “素”“遗”各得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 ,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元伯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巨卿,则是我所说的死友。”不久张劭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戴着帽子,垂着帽带,拖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希望你能赶得上我的葬礼!”范式猛然醒来,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将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范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后应穿的丧服,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骑马前往奔丧。范式到后,拍着灵柩说:“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异路,从此永别。”范式于是留住在坟旁,给张劭修坟种树,这样以后才离开。< />张劭后来到了京师,进太学学习。当时儒生长沙陈平子也同在太学,不认识范式,陈平子得病将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一位义士,可以把身后事托给他。我死后,只须把尸体埋在巨卿户前就好了。”于是撕开一块白绸写信,来送给巨卿。陈平子死后,妻子照着  平子的遗嘱办了。这时范式刚好出外回来,看了陈平子的信和他的坟墓,不胜悲痛,对着平子坟墓作揖哭泣,认为平子是他的死友。于是想法护送平子的妻儿,亲自送丧回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呈上奏章说明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召范式,但范式没有应聘

篇8: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之后也。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酺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永平九年,显宗为四姓小侯①开学于南宫,置《五经》师。酺以《尚书》教授,数讲于御前。以论难当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遂令入授皇太子。酺为人质直,守经义,每侍讲间隙,数有匡正之辞,以严见惮。及肃宗即位,擢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酺虽儒者,而性刚断。下车擢用义勇,搏击豪强。长吏有杀盗徒者,酺辄案之,以为令长受臧,犹不至死,盗徒皆饥寒佣保,何足穷其法乎!

元和二年,东巡狩,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殊特,莫不沾洽。酺视事十五年,和帝初,迁魏郡太守。永元五年,迁酺为太仆。数月,代尹睦为太尉。数上疏以疾乞身,荐魏郡太守徐防自代。帝不许,使中黄门问病,加以珍羞,赐钱三十万。酺虽在公位,而父常居田里,酺每有迁职,辄一诣京师。尝来候酺,适会岁节,公卿罢朝,俱诣酺府奉酒上寿,极欢卒日,众人皆庆羡之。及父卒,既葬,诏遣使赍牛酒为释服。酺归里舍,谢遣诸生,闭门不通宾客。左中郎将何敞及言事者多讼酺公忠,帝亦雅重之。十六年,复拜为光禄勋。数月,代鲁恭为司徒。月余薨。乘舆缟素临吊,赐冢茔地,赗②赠恩宠异于它相。酺病临危,敕其子曰:“显节陵③埽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其无起祠堂,可作槁盖庑,施祭其下而已。”

(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有删改)

【注】①四姓小侯:指东汉明帝外戚樊、郭、阴、马四姓的子弟。②赗:fèng,送财物等给人办丧事。③显节陵:东汉明帝的陵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酺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 徒以百数/

B.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酺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C.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酺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D.敖子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废/因家焉/酺少/从祖父充/受《尚书》能传其业/又事太常桓荣勤力不怠聚徒/以百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平为帝王年号,此为帝王年号纪年法,而“显宗”“ 肃宗”则为帝王庙号。

B.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加上《乐经》合称六艺。

C.在东汉时期,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的人为弟子,转相传授的人为门生。

D.司徒是古时重要官职,掌管刑事,汉代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酺传承家学,读经年久学深。他学过《尚书》,又用《尚书》教授太子等皇家子弟,受到皇帝肯定,不仅升迁了官位而且得到了赏赐。

B.张酺质朴正直 ,处理事务刚断。他在为皇帝讲解经典之余,屡有匡正朝廷过失的言论,作为官员到任后,就提拔义勇之人以搏击豪强。

C.张酺颇有政声,受到时人称赞。他为官时,皇帝对他敬重,请他教授太子,在回家乡后谢绝宾客,受到朝中何敞等人的`称颂。

D.张酺修身垂范,要求死后俭葬。他在病危时,命儿子听令,自己身为三公要努力节俭节省,可以修个草屋祭祀而不用建造祠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不许,使中黄门问病,加以珍羞,赐钱三十万。(5分)

(2)酺虽在公位,而父常居田里,酺每有迁职,辄一诣京师。(5分)

参考答案

10.C

11.D

12.A

13.(1)皇上不允许,派遣中黄门探问病情,加赐珍馐,赏钱三十万。

(2)张酺虽 身居公位,而父亲却常住老家,张酺每次职务变动,他的父亲就到京师一次。

【参考译文】

张酺字孟侯,汝南细阳人,是赵王张敖的后代。张敖之子叫张寿,被封在细阳的池阳乡,后来被废,于是在此安家。张酺年少时跟从祖父张充学习《尚 书》,能继承他的学业,又侍奉太常桓荣,勤恳不懈怠,聚集门生上百人。永平九年,显宗为外戚四姓家族子弟在南宫开办学校,聘请《五经》教师。张酺用《尚书》教授门徒,几次在御前讲学。因辩论诘难符合皇帝的意旨,被授予郎官,赐给车马衣裳,于是皇帝命他入宫教授皇太子。张酺为人质朴正直, 遵守经义,每次侍讲之余,几次发表匡正过失的言论,因为严肃而使人害怕。等到肃宗即位,他提升张酺做侍中、虎贲中郎将。张酺虽是儒生,但性格刚毅果断。到任后便提拔义勇之人,打击地方上的豪强势力。长吏中有杀盗徒的,张酺就查处他们,认为令长受赃,还不至于判定死罪,盗徒都是饥寒的雇工,为什么对他们要用极法呢!元和二年,皇帝向东巡狩,巡幸东郡,召见张酺和他的门生及郡县掾史在庭中集会。皇帝先履行弟子的礼仪,请张酺讲《尚书》一篇,然后让张酺自己履行君臣的礼节。(皇帝对张酺的)赏赐尊贵,(群臣)没有人不跟着沾光。张酺做官十五年,和帝初年,升任魏郡太守。永元五年,升迁为太仆。数月后,代替尹睦为太尉。几次上奏章托病请求退职,推荐魏郡太守徐防代替自己。皇上不允许,派遣中黄门探问病情,加赐珍馐,赏钱三十万。张酺虽身居公位,而父亲却常住老家,张酺每次职务变动,他的父亲就到京师一次。曾经(他父亲)来看张酺时,正好遇到岁节,公卿罢朝之后,都到张酺的府上敬酒祝寿,尽欢一天,众人都庆贺、羡慕他。等到他的父亲死后,安葬过了,皇帝派遣使者带着牛肉、酒食为他解除丧服。张酺回到家乡,辞别遣散门生,闭门不和宾客交往。左中郎将何敞和朝中谏官们多数称赞他有公忠的节义,皇帝也很敬重他。十六年,张酺再次被授光禄勋。几个月后,张酺代替鲁恭担任司徒。过了一个多月,张酺死去。皇帝身着素服乘车前去吊唁,赐给坟冢茔地,赏赐的恩宠不同于其他公卿。张酺在病危时,命令他的儿子说:“汉明帝的显节陵扫地露天祭祀,是想为天下做出勤俭的表率。我身为三公,不能宣扬君主的教化,使官吏遵从制度,怎么能不努力节俭节省呢?不要修建祠堂,可以修个草房子,在它的下面祭祀就行了。”

【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范滂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2.《张养浩字希孟》阅读答案

3.《李超,字魁吾》阅读答案及翻译

4.张根字知常阅读翻译及答案

5.《高俭字士廉》阅读答案及翻译

6.《元德秀字紫芝》阅读答案及翻译

7.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阅读答案

8.《明史》阅读答案及翻译

9.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范进中举》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范滂字孟博的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