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2022-09-21 08:26: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摸鱼闲聊人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篇1: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椀乃桀造,盖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椀,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原文翻译

秦朝有一位学士,酷爱古物,价格再贵的东西也必定要买。一天,有人拿了张破席子亲自登门告诉他说:“从前鲁国的哀公设席请孔子坐下来请教,这就是孔子所坐的席子。”秦国的学士非常开心,认为(这席子)很古老,就用靠近城墙脚下的田交换了。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拿了根古代的手杖来卖给他,说:“这是周文王的祖父躲避北方少数民族时,拄着拐杖去豳时所用的手杖,比孔子的席子早几百年,您给什么我作为报酬?”秦国学士付出家里全部的'资产给他。

接着又有一个人拿了只朽烂的碗,说:“席子和手杖都不算古,这碗乃是桀做的,比周朝更久远。”秦国的学士认为更古老,就腾出所居住的宅子给了他。

三件器物已经得到,但是田地资产全部没了,没有了衣食的着落,但(由于)好古的心,终究不忍心舍弃三件器物,于是披着哀公的席子,拄着太王的手杖,端着桀做的碗,在市场上行乞,说:“各位衣食父母,有太公时期九府的钱,请给一文(枚)!”

文言汉语注释

[1]踵门:亲至其门。

[2]附:附近。

[3]郭:城郭。

[4]太王:周文王的祖父。

[5]豳(bīn):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

[6]椀:同碗。因为竹木所制,所以会朽。

[7]太公:姜太公。

[8]九府: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全是周代掌管财币的官府。

篇2:《秦士录》原文及翻译

《秦士录》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士录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歌啸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24),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郑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1)此文重点截取邓弼饮娼楼时强与儒生较文艺,闯王府陈述见识、比武艺等片断,笔力遒劲,虎虎有生气,使其超俗的性情,文武才能,以及不为时所用的愤懑心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结末唱叹有情,令人遐思。

(2)双目有紫棱:形容眼光锐利有神。紫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陇川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质莹彻,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紫石英,即紫水晶。

(3)擘(bò檗):分开。

(4)舁(yú余):抬。

(5)使酒:借酒使性。

(6)不我从:不从我。

(7)忍君苦:忍受你们的轻视。

(8)箕踞:两腿前伸岔开,手据膝,形如箕状。傲慢不敬之姿。

(9)四库书:指经、史、子、集四部。《新唐书·艺文志》:“两都(长安、洛阳)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后称四部书为四库书。

(10)七经:汉代以来推崇的七种儒家经典。东汉《一字石经》以《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为七经;宋代刘敞《七经小传》以《书》、《诗》、《三礼》、《公羊》、《论语》为七经;王应麟《小学绀珠》有《易》、《书》、《诗》、《三礼》、《春秋》和《诗》、《书》、《春秋》、《三礼》、《论语》两说。文中泛指儒家经典。

(11)传疏:注释经文的叫“传”,解释传文的叫“疏”。

(12)缅(sǎ洒)缅:洋洋洒洒,次序井然。《韩非子·难言》:“言顺比滑泽,洋洋缅缅然。”宋代郭彖《睽车志》卷一:“书辞数百言,缅缅有条理。”注:“缅缅,有编次也。”

(13)儿抚一世豪杰:把一世豪杰当小儿一样看待。

(14)休矣:罢了,算了。

(15)挟册呻吟:拿着书籍吟咏诵读。

(16)泰定:元代泰定帝年号(1324—1328)。

(17)德王:即马札儿台,1327年(泰定四年)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1340年(至元六年)封忠王,死后改封德王。

(18)阍(hūn昏)卒:守门的兵士。

(19)击踣(bó泊):击倒。踣,仆倒。

(20)捽(zuó昨):揪。

(21)东海岛夷:指日本人。

(22)鄞(yín银):鄞县,属宁波。

(23)火刀:一种兵器。

(24)控弦引矢:拉弓射箭。

(25)诸蛮:各种少数民族。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6)黄屋左纛(dào道):古代帝王所乘的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名黄屋。帝王车上立在车衡左边的大旗,名左纛。

(27)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

(28)横磨剑:喻精锐善战的士卒。《旧五代史·景延广传》:“告戎王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

(29)阴戒:暗中命令。槊(shuò朔):长矛。

(30)空一府:一府的人全部出动。

(31)辟易:惊退。《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张守节《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32)血涔涔滴:血不断流下。

(33)抚髀(bì必):拍着大腿。

(34)王铁枪:王彦章,字子明,五代梁人。骁勇有力,持铁枪,驰骋如飞,军中号王铁枪。

(35)丞相:其时左丞相为倒剌沙,右丞相为塔失贴木儿。

(36)格:阻遏。《史记·梁孝王世家》:“窦太后议格。”司马贞《索引》引张晏语:“格,止也。”

(37)槁死:指无为而死。槁,干枯。

(38)玄鸟: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玄鸟,□也。”《尔雅·释鸟》:“燕燕,乌乙。”

篇3:秦士好古的历史典故

秦士好古的历史典故

“秦士好古”出自《事林广记》:“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士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造,盖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这段话意思是说:

秦朝有一位读书人非常喜爱古董文物,价值即使昂贵,也必定要设法买回来。

一天,有一个人拿了一张破席亲自登门对他说:“从前,鲁哀公命孔子坐席问政,这就是孔子当时所坐过的席子呀!”

秦士见了非常高兴,觉得席子历史悠久,就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把破席子换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古老的拐杖来卖给他,说道:“这便是周太王避开狄人,拄着拐杖去豳城时所使用的那支拐杖呀!它比孔子的.座席还要早几百年。你打算给我什么报酬呢?”秦士便把家里的钱都给了那个人。

接着又有一人拿来一只破碗,说:“席和拐杖都不算古老,这只碗却是夏桀制造的,大约又远于周朝了吧!”秦士愈加认为古老久远了,就卖掉家中一切物器给那人。

秦士得到了这三件自以为古老的东西,但他的田地财产却全部荡尽了,竟至于没有钱买衣服穿、买粮食吃。然而爱好古董的心情并没有变,始终不忍心把这三件古器扔掉。于是,他便披上哀公的破席,拄着周太王的拐杖,端着夏桀制造的破碗,在街市上行乞讨饭,嘴里还不断地哀告着:“我们的衣食父母们呀,如果你们有周太公的九府钱,恳求你们就给我一文吧!”

“秦士好古”这则寓言讽刺那些自诩风雅,托名好古,而并不知古、不识古的伧夫鄙人。

篇4: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濂《秦士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呻吟:吟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断句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B、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C、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D、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2)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邓弼狂士性格特点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负:仗恃,自负)

6.【答案】: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

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

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7.【答案:】C

8.【答案】:B

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9. ①【翻译】: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4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2分,“不能忍君苦也”1分。)

②【翻译】: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3分。“四库书从君问”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2)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 ②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秦地一带的人。身高七尺,双目锐利有神,开合闪闪如有电,能够以力量称雄于人。邻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开,(他)以拳打击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断,跌倒于地;市场前门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举起,(他)两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欢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就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则必受奇耻大辱。”

一日,他独自饮酒在青楼,萧、冯两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牵扯对方入内共饮。两书生向来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们不接受我的邀请,必定杀死你们,(而后)逃命于荒山僻野,不能容忍你们的轻视!”两书生不得已,听从了他。邓弼占据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请两书生就坐。大声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发出声音。酒喝得畅快了,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无礼的举动),拔刀放在桌面上,铿然作响。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发狂,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诗书,你们何至于把我看得低贱?今日并非(意在)请你们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说:“竟有这样的事?”迅即摘取七经数十义问他,邓弼列举古书中注释经文的文字和解释传文的文字,不漏一句。(两书生)又询问历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谈吐流畅,滔滔不绝不绝(如成串的珠子那样接连不断)。邓弼笑着说:“你们服呢还是不服?”两书生相顾沮丧失色,不敢再有问题。邓弼取酒,披头散发跳着说:“我今天压倒老书生了!古者学在养气,如今的人穿着读书人穿的衣服,反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豪杰当小孩子抚养(喻轻视),这怎么可以呢?你们算了吧(蔑语)。”两书生向来自负博学多才,听到邓弼的话大感惭愧,下楼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也没有看见他拿着书本低声吟咏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陕西诸道行御史府),邓弼写信数千字藏在袖中进见他,守门的士兵不为通报,邓弼说:“你不知道秦地有邓伯翊吗?”接连击倒数人,音讯传到德王那里;德王命差役揪他进去,想鞭打他。邓弼盛气凌人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能否(懂得)持矛呼号率先登上坚固的城前呢?”说“能。”“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说:“能。”“突破重围,击溃敌阵,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说:“能。”德王看看左右说:“暂且试验一下。”问他需要什么,说:“铁铠甲好马各一份,一双宝剑。”德王命人给予他。暗中叮嘱擅长使用长矛的五十个人,骑马奔驰出东城门外,然后派邓弼前往。德王亲自居高而视,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人马后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烟尘腾起,只见双剑飞舞如坠云雾,连砍马首坠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壮士!真壮士!”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于是威名雄振一时,直比王铁枪(王彦章,五代时人,善使双铁枪)。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我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归来都失却筑巢的地方(意谓战火不绝,房屋败毁),竞相栖息在林木中。假使邓弼健在,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若显灵,我知道他(定会)因发怒而头发直立!

篇5:秦氏好古阅读答案

秦氏好古阅读答案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价虽贵必求之。

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告曰:“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氏大惬意,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①时所操之棰②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我?”秦氏倾家资与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碗乃桀③造,盖又远于周!”秦氏愈以为远,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无忍舍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

【注释】①豳:古地名。②棰:竹杖。③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为商汤所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秦氏大惬意

⑵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

⑶秦氏倾家资与之()

⑷盖又远于周()

2.下列句子与“子何以偿我”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秦氏大惬意,以为古。

B.昔鲁哀公命席以问孔子。

C.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D.无以衣食。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乞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氏得到哪三件古物?分别是用什么东西换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者各是以什么理由劝秦氏买下自己手中的古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描写秦氏破败形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读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很,非常⑵已经 没有剩余⑶给 ⑷比2.C

3.⑴于是就把自己住的'房子让出来,给了那个人。⑵在这时候秦氏披着鲁哀公的席,拄着周朝太王的竹杖,拿着夏朝桀王所制作的碗,在大街上讨饭。

4.破席、古杖、古碗 外城的田地、全部家产、住房

5.⑴此孔子所坐之席。⑵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时所操之棰也。⑶此碗乃桀造。

6.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碗,行乞于市。

7.一个人的追求爱好,要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切不能盲目而为。(意同即可)

篇6:三国隘秦原文及翻译

三国隘秦原文及翻译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

文言文翻译:

韩、赵、魏三国阻绝了秦国的通路,周君派他的相国出使秦国。因为怕受秦国的轻视,便停止了这次出访。有人对相国说:“秦国对相国的出访是轻视还是重视,尚不可知。秦国很想知道三国的'实情,您不如马上去见秦王说:‘请允许我为大王侦察东方三国的行动。’秦王必定会重视您。这样您使东周受到秦国的尊重,东周受尊重就是争取秦国了。齐国本来就尊重东周,东周才会有威信,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争取到了齐国,只有这样东周才能经常不失掉大国的邦交。”

篇7:秦妇吟翻译-秦妇吟原文

秦妇吟翻译-秦妇吟原文

秦妇吟翻译,作者是唐末诗人韦庄,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价值很高。后人把《秦妇吟》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此诗在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树立了一座丰碑。

原文:

秦妇吟

作者: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君能为妾解金鞍,妾亦与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混混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旧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蓬头垢面眉犹赤,几转横波看不得。//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鼠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一朝五鼓人惊起,叫啸喧呼如窃语。夜来探马入皇城,昨日官军收赤水。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来兮暮应至。凶徒马上暗吞声,女伴闺中潜生喜。皆言冤愤此时销,必谓妖徒今日死。//逡巡走马传声急,又道官军全阵入。大彭小彭相顾忧,二郎四郎抱鞍泣。沉沉数日无消息,必谓军前已衔璧。簸旗掉剑却来归,又道官军悉败绩。//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l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寨}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来时晓出城东陌,城外风烟如塞色。路旁时见游奕军,坡下寂无迎送客。//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摧残竹树皆无主。//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庙前古柏有残ǎ殿上金炉生暗尘。//一从狂寇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阴兵驱不得。//闲日徒歆奠飨恩,危时不助神通力。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旋教魔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妾闻此语愁更愁,天遣时灾非自由。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

前年又出扬震关,举头云际见荆山。如从地府到人间,顿觉时清天地闲。//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蒲津主帅能戢兵,千里晏然无犬声。朝携宝货无人问,暮插金钗唯独行。//明朝又过新安东,路上乞浆逢一翁。苍苍面带苔藓色,隐隐身藏蓬荻中。//问翁本是何乡曲?底事寒天霜露宿?老翁暂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乡园本贯东畿县,岁岁耕桑临近甸。岁种良田二百廛,年输户税三千万。小姑惯织褐J袍,中妇能炊红黍饭。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出门惟见乱枭鸣,更欲东奔何处所?//仍闻汴路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宿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城壕固护教{谩、效}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

拼音:略

秦妇吟翻译: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三年陷贼留秦地,依稀记得秦中事。君能为妾解金鞍,妾亦与君停玉趾。//

【这是全诗第一段,八韵十六句。起二韵写这首诗中所叙事的时和地。时是中和癸卯春,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八八三年)。地是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下二韵是写人。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象很悲哀的样子。再下四韵八句是问答。诗人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先就抽咽了。后来回头对行人(发问的诗人)说:“我是因为兵乱流落到这里来的。在长安城里沦陷了三年,至今还记得那边的情况。如果你愿意为我解鞍下马,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我也可以为你停留一会儿(讲讲我的.经历)。

黄巢于广明元年(公元八八0年)十二月攻入长安,自称齐帝。唐僖宗仓皇逃难,奔入成都。中和三年三月,李克用击败黄巢兵,收复长安。这首诗开始就说明“中和癸卯春三月”,可知诗中叙述的女郎是在长安被困三年,直到黄巢败逃后才脱身东行,漂泊到洛阳来的。这就是韦庄本人的遭遇,他正是在长安沦陷三年,而于癸卯三月离长安到洛阳的。因此,这首诗用女郎自述的口气,这个女郎就代表了韦庄本人。】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是时西面官军入,拟向潼关为警急。皆言博野自相持,尽道贼军来未及。//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这是第二段,八韵十六句。叙述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黄巢部队攻入长安的情况。从这一段起,都是女郎的自述。诗意仍以二韵四句为一个小段落。诗人把这个女郎安排为一位长安贵人家里的侍女,那天早上,她打开了镜盒,还懒得梳头。独自靠着栏干,正在教鹦鹉说话,忽然看见门外尘土飞扬,接着又看见街上有人在打鼓。居民们都慌慌张张地走出门来,上朝办公的官员都赶回家来,还怀疑他们所听到的消息不确。这时西边有官军开拔进城,打算调到潼关去担任警备。同时有消息传来:博野军(京都禁卫部队)已顶住了敌人,敌人一时不会打进城。谁知道我家主人骑马赶回来,人都如痴如醉了。他说:看见皇帝已逃难出城,敌人的白旗已经遍地都是,冲进城来了。】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轰轰混混乾坤动,万马雷声从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日轮西下寒光白,上帝无言空脉脉。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 以上是第三段,八韵十六句,写黄巢部队入长安城的情况。前八句写长安城中慌乱的景象,人民都互相呼唤着东躲西藏。屋子里是一片混乱,门外是兵马驰突。后八句写皇城里起火,夜晚的天象也显示着灾难。长安皇城中南北七条街,东西五条街,都是政府公署仓库所在之处。宦者星共有四个,在皇位左右,这里用以比喻拥护皇帝逃难的内官。皇帝所在之处,天上有一股紫气,皇帝改换居住的地方,紫气也跟着迁移。台星是三台星,共有六个,是三公的天象。现在台星也被敌人的妖光所拆散了。这是用以比喻朝廷官员都逃散了。】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妾身幸得全刀锯,不敢踟蹰久回顾。旋梳蝉鬓逐军行,强展蛾眉出门去。

篇8:《秦废封建》原文及翻译

《秦废封建》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秦妇吟翻译-秦妇吟原文

2.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3.陈轸为秦使于齐原文及翻译

4.《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对照翻译

5.《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原文及翻译

6.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7.《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8.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9.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

10.寒食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秦士好古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