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2-05-29 05:06: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ahah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太宗立晋王为太子

十七年夏(贞观),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鞫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日:“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月,庚辰朔朔:初一 B.愿审思,勿误也 审:反复

C.敕鞫之,反形已具鞫:审讯D.敕门司尽辟其骑 辟:遣散

5、对于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是(3分)

A.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B.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C.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D.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臣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岑文本主张立魏王李泰,长孙无忌主张立晋王李治,褚遂良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偏向李治。

B.李泰用谎言欺骗唐太宗,唐太宗浑然不觉,谎言虽为褚遂良识破,唐太宗依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C.李泰利用李治和李元吕的非法交往胁迫李治,李治满面忧色,唐太宗得知真相后,觉察到李泰的凶险,刘当初答应立李泰为太子十分后悔。

D.李承乾蓄意谋反,想巩固太子地位,李泰苦心经营太子之位,均引起唐太宗反感,结果仁孝的李治被立为太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5分)

(2)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5分)

参考答案

4-6、【答案】BAC

4、【解析】“审”意思为“审慎”

5.【解析】根据句意划分即可,难度较易。

6、【小题】李治与李元昌确有交往,但这种交往并不“非法”。

7、【答案】 (1)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

(2) 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纥于承基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大宗敕令审问,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已经昭彰。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将如何处置承乾?”众位大臣不敢应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很好了。”大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初六,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

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大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 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治。’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车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此言大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 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这样,政局才能稳定。”太宗流着眼泪说:“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晋王车治为太子,对李治说:“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治听到这番话满脸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囤,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宗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褚遂良四人,大宗对他们说:“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车治。 长孙无忌等请求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大宗说:“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无忌说:“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 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晋王仁义孝敬。天下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大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大子?你们须当面明讲。”众人都高声地说道:“晋王仁义孝敬,应当做大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 自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篇2:《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 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 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 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贼疲,乃退 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B.又败之于沙河 于公岂不危哉

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 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 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

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 ②贼倦矣,可以出战

③战于嘉山,大破之 ④至暮,杖折枪归营

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

A. ①③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B.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连续几天后,郭子仪、李光弼终于在叛军疲惫不堪时找到机会大败叛军。

C.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官军切断,叛军只好轻骑偷偷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

D.王思礼劝哥舒翰上表请求皇帝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派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还是没有答应。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3分)

②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3分)

答案

1.A(追踪,追击)

2.C(两个“者”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助词。A乃:才,副词/是,表判断副词。B于:在,介词/对,介词。D以:而,来,连词/把,介词。)

3.D(①③属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军事行动,②属于郭李的谋划。④是史思明败逃,⑤是河北十馀郡的官军在郭李胜利的鼓舞下的行动,⑥是安禄山兵败后的打算。)

4.B(“叛军白天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昼夜不休”错。)

5.(1)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评分说明,共4分,每断错3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六月//癸未”可断可不断。)

(2)

①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3分。“使(之)”省略句1分;将:率领,1分;北:向北,名词做状语,1分)

②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

(3分。虽:虽然,1分;而:但,表转折,1分;大意1分。)

译文: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轮番挑战,三天以后,到了行唐县,叛军因疲劳无力再战,才退兵。郭子仪乘机出击,又在沙河县打败叛军。蔡希德到了洛阳,安禄山又让他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向北靠近史思明,并派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一万多人增援史思明,合兵共五万多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兵占五分之一。郭子仪抵达恒阳,史思明也率兵追到,郭子仪依靠深沟高垒来以逸待劳;叛军来攻就固守,撤兵就追击,白天以大兵向叛军炫耀武力,夜里则派部队袭击敌营,叛军不得安宁。这样持续了数天,郭子仪、李光弼商议说:“叛军已经疲劳,可以出战。”(至德元年五月)壬午(二十九),两军在嘉山开战,大败叛军,杀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史思明从马上坠落下来,发髻散乱,赤脚步行而逃,到了晚上,拄着折断的长枪回到军营,然后又逃奔博陵。李光弼率兵紧紧地围住了博陵,军势大振。于是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州郡都杀了叛军的守将而归降朝廷。渔阳的归路再次被切断,往来的叛军都是轻骑偷偷摸摸地通过,就是这样还大多被官军俘获,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无不心中动摇。安禄山十分恐惧,计划放弃洛阳,逃回范阳,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这时,天下都认为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招致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的,王思礼就秘密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率领三十个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出京师,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了。”有人劝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对您不就危险了吗!”杨国忠大为恐惧,于是就上奏玄宗说:“潼关把守大军虽然很多,但后无援兵,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后,也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就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初一),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

篇3: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不与迁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久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 )

②良久不去( )

③帝怒形于色( )

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

3.与例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左右皆震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朕/不与迁官

②良久/不止

2.①一向,向来;②离开;③脸色;④期望,盼望。

3.C

4.①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②身边的人都感到惊恐(害怕)。

5.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篇4:《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遗( )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 (2)从此,从这以后 (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篇5:《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古文阅读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⑤。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下文中的 “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②辟:开垦。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⑥馁(něi):饥饿。⑦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⑧饰诈:掩饰,欺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语之曰( ) ⑵然吾使人视即墨( )

⑶誉言日至( ) 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小题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⑴告诉;对…说 ⑵派,派遣⑶ 到 ⑷曾经

小题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意思对即可。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古文中有的字词要译成一个短语结构,比如本题中的“语”,要译成“对……说”。另外,要注意古文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比如“使”有多种含义,在本句是“派”。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是”即“是”(古文中少见),“子”:对对方的敬称,“事”:注释中有,巴结;“左右”,指身边人,“以”,连词“来”,“求助”:谋求帮助。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然后注意分析齐威王的行为与影响,抓住“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这句话理解。

篇6:《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一》)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康子履桓子之跗 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 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 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 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 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

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译文: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

译文:

(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

译文:

篇7:《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或告文昌右丞①周兴与丘神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④,以炭四周炙⑤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⑥推⑦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文昌右丞:官名。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大瓮:大坛子。⑤炙:烧烤。⑥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⑦推:追究,检举。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责通谋( ) (2)因起谓兴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

【小题3】请写出源自本文的一个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有的人(2)于是(2分)

【小题2】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照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坛子烧得通红。(2分)

【小题3】请君入瓮(1分)

篇8:《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11.(3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3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8分)

(1)(4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3分)①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分)②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分)③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分)

篇9:《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文宣怒,召而责之。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此其所长也。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无虞。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犹敦然诺 敦:敦厚、淳厚

B.上亦为霁威 霁:止、收敛

C.运祚修短 祚:福分

D.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迭:交替、轮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尽以封国邑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文宣怒,召而责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卢祖尚居功自傲违背皇命,太宗下令立斩于朝堂;魏徵援引齐国文宣王纳谏的事例规劝,最终太宗幡然醒悟,下令让卢祖尚官复原职以荫庇其子孙。

B.在魏徵告假去祭扫祖墓期间,太宗曾有临幸南山的打算,后因怕受魏徵责备而取消了南山之行,可见直谏之臣对当国者的影响之大。

C.一次太宗正在把玩鹞鸟,望见魏徵前来,将鸟藏于怀中。魏徵上奏朝政大事,经久不停,结果鹞憋死怀中。从中可见太宗对魏徵的敬畏。

D.群臣对封建之事各抒己见,或忧经费短缺,或患子孙相残为害,或主张有序地分封亲王宗子,他们从不同层面为皇上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皇家 宗 室及 勋 贤 之 臣 宜 令 作 镇 藩 部 贻 厥 子 孙 非 有 大 故 无 或 黜 免 所 司 明 为 条 列 定 等级 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答案 A 解析 敦:重视。

5.答案 B

解析 A项,用来,连词(或:用,介词)/因为,连词。B项,不译,均为顺承连词。C项,什么,代词/为什么,副词。D项,替,介词/成为,动词。

6.答案 A

解析 居功自傲为无中生有的信息。

7.答案 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1)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

(2)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依靠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

参考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戊子日(十五日),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召入宫中来责备。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太宗说:有道理。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

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消褪。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取消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故意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死在太宗的怀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徵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资赖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另外,京城一带征收的赋税不多,要依靠京都以外的州县,如果拿国邑尽封给王公,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路途遥遥,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出身低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保住现状,令他们更迭居位来得好!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守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助京城皇室。设置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定有条例格式。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十一月,丙辰日(初一),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能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其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黜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篇10:《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篇11: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2)正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意对即可)

篇12: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 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 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比:并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不赂者以赂者丧

B.文侯问于群臣曰/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富贵者骄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长终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钟声不比乎?左高。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魏成为国相。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并愤然与之绝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续资治通鉴.卷七 阅读及答案

2.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3.《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训练及答案

4.《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习题及答案

5.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6.《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7.朱自清卷阅读答案

8.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

9.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10.酷吏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