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
“aerj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shěn)微笑。③野宿:在郊外露宿。
①论:讨论
②止:禁止
③或 :有人
④哂(shěn):微笑。
⑤为: 成为
⑥故: 所以
⑦轻:减轻
⑧安: 怎么
⑨野宿:在郊外露宿。
⑩是:这
?升平:太平
?不暇:没有时间;不,没有 暇,时间
?去:去除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福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相关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顶尖课课练》——24课《大道之行》课外拓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二: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篇2:《桃花源记》《上与群臣论止盗》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上与群臣论止盗》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6—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 哂(shěn):微笑
6.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 D.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3分)
答:因为那里没有 和
目的是
9.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6.C (通“讠志”,做标记)
7 ⑴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每点0.5分,共2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8.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篇3: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篇4:《唐太宗论止盗》的原文及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注释: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
[升平]太平
[不暇]顾不上
[论]讨论
[或]有人
[重法]严厉的刑法
[禁]制止
[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耳]通“而”,而已
[贪求]贪得无厌
[去]去掉,避免
[奢]奢侈
[选用]选拔和任用
[廉吏]廉洁的官吏
[安]何必
[是]这
[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
[商旅]商人和旅客
[野宿]在郊外露宿。
[自是]从此,从此以后。
篇5:《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
【原文】
唐太宗论弓矢
上(李世民)谓太子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者轮值中书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改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弓矢:弓箭。②弓工:造弓的工匠。③中书省:朝廷的决策机构。
【问题】
12、选出与“问之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不同的一项。(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咨臣以当世之事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共4分)
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⑵数延见。
14、翻译句子:况天下事务,其能遍知乎!(3分)
15、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明君,本文所揭示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3分)
⑴。
⑵。
⑶。
【参考答案】
12、A
13、⑴从前
⑵屡次
14、何况对于天下事务,我难道能全部知晓吗?(补出主语1分,语气1分,“况”、“遍”1分)
15、能自我反省
能够举一反三
能听取不同意见
能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等空洞内容不得分)
篇6:《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答案:(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
2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2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3分)
答案: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篇7:《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朕少好弓矢______
(2)皆非良材______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______
(4)数延见______
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
2.D
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意对即可)
篇8:《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
上谓太子少师萧r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o),屡次。
7.解释加点的词(2分)
1.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2.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8.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咨臣以当世之事
9.翻译(2分)
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这段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一位君主?(2分)
11.唐太宗“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于是得来了“贞观盛世”,联系我们所学课文,请再举出这样一个例子。(2分)
参考答案:
7 ⑴从前 原来 ⑵ 事物
8D
9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10 唐太宗是一位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的贤明君主。(意思对即可)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强盛起来。
篇9:《太宗论盗》阅读答案
原文
上①(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⑦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③顾廉耻耳。朕当去⑧奢省费,轻⑨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⑩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太平),路不拾遗,外户⑥(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司马光《资治通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⑵朕当去奢省费
⑶轻徭薄赋 ⑷安用重法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⑵商旅野宿
3.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参考答案:
1.(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3.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一、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的措施:
1)原文语句: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现代言语:应当去掉奢华,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不用再使用严厉的刑法了!
二、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
“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外户而不闭。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释义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哂:讥笑
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海内升平:古人认为中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中国境内为海内。升平,太平。
外户: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户,门。
或:有人。
去:去掉
轻:减轻
安:怎么能,何必
切:逼迫
路不拾遗:路人不捡别人掉落的东西
商旅野宿: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论:议论
为:作为
.故:所以,因此
启示
劝导或阻止人们不去做坏事和不利于他人的事,不能一昧的“堵”,有时“疏”所达到的效果反而更好。
作为官员或统治者,我们要学会体谅人民,理解他们的难处,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安定。
对于犯错误的人,不能单一的惩罚,同时也要教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内而外的改变他们。
【唐太宗论止盗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4.贾谊论阅读答案
6.论坦诚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