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及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利兹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阅读理解及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阅读理解及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阅读理解及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15.本文节选自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
②因以与之。( )
③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 )
④群臣说服。( )
17.翻译句子。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18.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刘邦、项羽得、失天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5.资治通鉴
16.①……的原因 ②于是,就 ③这样 ④同“悦”
17.①在军帐之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粮道不断,我比不上萧何。
18.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嫉贤妒能。
篇2:《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①、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③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节选《资治通鉴·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注】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②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③范增:项羽的谋士。
1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3分)
因以与之( ) 不绝粮道( ) 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20.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三 者 皆 人 杰 吾 能 用 之 此 吾 所 以 取 天 下 者 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取胜而告终。从选文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3分)(1)就(2)断绝(3)通“擒”擒获
20、(2分)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21、(2分)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
22、(3分)一是和天下人同享好处,二是善于用人。(答到一点给2分)
参考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
篇3: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问题】
19.根据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写出皇帝的自称:【 】、【 】(2分)
20.选出与“群臣说服”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桓侯又不【说】(《扁鹊见蔡桓公》)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C.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D.故为之【说】(《捕蛇者说》)
21.对划线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夫人坐在家里帏幕中运用计谋(出谋划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的胜利。
B.坐在军帐之中花重金筹码多请些参与出谋划策的人才,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
C.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出谋划策),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D.我坐在家的帏幕中就可遥控胜利于千里之外。
22.用现代汉语写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的意思。(3分)
答:【 】。
23.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4分)
刘邦得天下的原因是【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 】
24.刘邦的三个“吾不如”对你的启发是:【 】(2分)
【参考答案】
19.(2分,每线1分)朕、寡人、孤、孤家……(考生在课本和电视上学到的还有)
20.(2分)A(通悦,高兴)
21.(2分)C
22.(3分,每个分句1分)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把它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第二句是难点,“因”是连词,作“于是”或“就”解,课内已多次学到;同时,该句又是省略句。请严格掌握评分标准。)
23.(4分,每线2分)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嫉贤妒能(刚愎自用)(众叛亲离)。(意思相同的非成语减半得分,如“善于用人”等)
24.(2分意对即可)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或(做领导的)承认自己不如能人,是实事求是的品质,或做领导要了解自己部下的特长,且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篇4: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
刘邦
刘邦成功的五则
一、知人善用
公元前2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二、无条件信任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三、接班人的选择智慧
刘邦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几种交叉的矛盾。一是观念问题。刘盈是长子、嫡子,立他为太子就是天经地义;刘如意不是长子,又是庶出,当接班人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刘邦在考察中觉得太子“仁弱”,“如意类己”,但是敌不过传统的观念。
周昌、叔孙通动不动豁命,“誓死捍卫”刘盈当太子的权力,大约就是出于观念上的原因。二是派系问题。吕后多年随军,和朝臣打了很多交道,有一定的交情,所以“吕派”实力强大。戚姬只是仗着刘邦当后台,把宝完全压在一个人身上,虽然有最高领导撑腰,却未免势单力孤。三是心理问题。戚姬的主要后台是刘邦,其实刘邦硬拍板,谁也无可奈何,但是他始终优柔寡断,朝臣一碰就“卷刃”了。吕后心狠手辣,当时在人们看来却好像处于弱势,从而获得了许多人的同情。
四、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刘邦接受樊哙、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谏,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处处讨好示弱,迷惑项羽。公元前2,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意欲留居之”。
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他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樊哙一针见血地指出,奢华之物是秦国灭亡的祸根。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还军霸上”。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倘若刘邦贪图富贵,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随后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的**定会遭到屠洗。
此后,刘邦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屡屡接受谋士谏言,做出了“鸿门宴上示弱脱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拜帅韩信”、“拜相萧何”、“还定三秦”等一系列明智之举,使他逐步迈向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攻入咸阳后,肆无忌惮地抢夺财宝,还放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
曾经有人进言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欲让项羽定都于此。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然是一副草莽流寇的做派。进言人听了,感慨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事,果真如此。”项羽大怒,下令烹死了说客。之后,带着财宝和美女,率部东归。
五、卓越智慧放心大胆敢授权
授权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识和才干也是有限的,无论他多么能干,多么有精力和才华,都不可能把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事情全部抓起来,事必躬亲。如果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的话,必然是大事小事都抓不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授权。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维护权力、运用权力,还需要适时适度、通过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权力放给自己的部属,让他们通过自己授予的权力去完成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的任务,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总体目标。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授权的大家。他不仅敢于授权,而且善于授权,充分发挥了授权的作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汉王朝建立以后,在和臣僚探讨汉兴楚亡的得失时,刘邦曾经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篇5:《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及原文赏析
原文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训练
一、解释字词
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
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
⒌、给饷馈给—(供给)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
7、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
8、镇国家镇—(安定)
9、抚百姓抚—(抚慰,安抚)
二、翻译以下句子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
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
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
C、然数年恒不一见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
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
使:派
与:赐予
隐:隐瞒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
填:通“镇”安宁。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说:陈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说:通”悦",愉快
攻城略地——略,通掠,抢夺的意思。
有功者害之——以之为害。
给饷馈——供给军饷
说服——说,通悦
背景时间: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注:一个月后迁栎阳,不久正式定都长安)。这个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赏析: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
篇6: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参考译文和答案】
9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
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
二、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篇7:文言文练习: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朕: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有功者害之( ) 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 )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文言文练习: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
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
二、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篇9:刘邦论人阅读及答案
高祖①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②运筹帷帐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⑥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
①高祖:刘邦。②夫:发语词,无实在意义。③帷帐:营帐。④子房:张良,字子房。⑤给馈饷:供应粮饷。⑥擒:擒获,此指击败。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运筹帷帐之中(之: )
⑵决胜于千里之外(于: )
⑶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 )
⑷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0.解释文中两个“其”字的含义。
⑴未知其二( )
⑵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21.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⑵此其所以为我檎也。
19、⑴的'⑵在⑶……的原因⑷却 20、⑴其中的⑵他,代项羽 21、⑴在营帐里运思谋划策略,而能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我比不上张良。⑵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啊。)
篇10:《论握手》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时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未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之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当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是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7、文章首句“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总说,引起下文对两种失态的论述,与下文的两种握手情形构成总分关系。
8、下列各句属于比喻句的是
①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③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④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9、就两种作者认为的失态看,作者对二者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就两种失态,作者的态度更倾向于热情握手,游移不定的握,除给人尴尬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而热情握手,虽有虚情假意的成分,但作者认为其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也是处世立身待人接物所必需。
篇11:《论礼貌》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礼貌》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有改动)
1、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请你在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礼貌(或:礼节、礼仪)
2、为什么要讲究礼貌?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
3、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以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
4、讲礼貌要自然、注意分寸。
篇12:《论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毅力
①普天之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回答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
②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出现的。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的话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
③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就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特别宠爱他;又认为自己总是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幸运,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拿驾船来做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行走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也就始终不能到达彼岸了。
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说:有为者,譬若掘并,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一一罗列意志能力薄弱的、较弱的、稍强的、又坚强些的这四种人的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拿驾船来做比方,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联系全文,说说成败的规律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具体分析了四种人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强调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以此突出有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本段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先说道理然后正反举例论证,最后再点明道理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正反摆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2、拿驾船来做比方,提出了顺境和逆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促使其转换的关键是有坚强的毅力。用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分析:还是从论证方法方面来理解,此处是比喻论证,不仅要说明比喻论证所说明的道理,还要评价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要用形象有力这类评价语。
3、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坚持目标不放弃,就会成功,反之就只能失败。)
试题分析:其实本文就是在证明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本文开头就提出的论点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文章结尾这句话是总结问题,对前文论点的照应。
【阅读理解及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相关文章:
10.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