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2023-04-14 08:47: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捉不到的小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篇1:《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篇2:《明史·于慎行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篇3:《明史·于慎行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

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迁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亦寝不行 寝:废止

D.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3分)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C.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官,出阁讲读。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D.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

(2)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5分)

4.D.(举:中举)

5.B(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C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

6.C (“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7.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故事、率、直、无及各1分,句意1分)

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卒、起、故官、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篇4:《明史于慎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文言文阅读(20分)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客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篇5:《明史于慎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寝:废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居正闻而怒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乃令张仪佯去秦

11.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B.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C.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D.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4分)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4分)

答案:

9-11ABC

12.A

13.(1)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4分,“故事”“率”“直”“及”各1分。)

(2)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王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4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于慎行明了典章制度,诸多大礼都是由他裁定。在此之前,嘉靖中期孝烈后升格祭祀于仁宗的宗庙。改换万历年号,穆宗升格祭祀于宣宗的宗庙。于慎行称不合礼节,撰写《太庙祧迁考》,称:“古代七庙制度,三座昭庙三座穆庙,与太祖庙合为七庙。刘歆、王肃一道将高祖、曾祖、祖父、自己以及五世、六世分为三昭三穆。兄弟相传皇位,就在同一祭堂不同的祭室,不能作为一世。我朝,成祖既然是世室,与太祖都是百世不变的,则从仁宗以下算,必然经历六世,此后三昭三穆才完备。孝宗与睿宗是兄弟,武宗与世宗是兄弟,昭穆相同,不应该各为一世。世宗升格祭祀,距离仁宗已有六世,不应该承祧仁宗。穆宗升格祭祀,应该承嗣仁宗,不应该在宣宗的宗庙。”他引用晋代、唐代、宋代的先例做依据,既言论分明,事情核实。事情虽然未能施行,有识之人佩服他知达礼仪。他又谏称“:南昌、寿春等十六个王,世系的次序相距久远,应该在别的陵园祭祀,不应该在太庙中祭祀。”也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一再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

万历三十三年(1605),才起用负责詹事府。他上奏推辞,皇帝又没有挽留他。在家住了二年,朝廷推举七人任内阁大臣,第一个就是于慎行。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他再三推辞没有被同意,才取道赴京。当时于慎行已经患病。到朝廷答谢,拜叩起身都不合礼仪,他上奏请罪。归乡卧病在家,于是草拟遗疏,请求皇帝亲近大臣,录用闲置的人才,补充言官。几天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于慎行的学问有师承源流,贯通百家之学。神宗时,词馆中认为于慎行和临朐冯琦的文章学识是当时最好的。

篇6:于慎行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于慎行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于慎行,字无螈,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呜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进,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宫。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旱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

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 授意门生提出“夺隋”。

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 o):迁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年十七,举于乡 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 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 寝:废止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居正闻而怒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谁为大 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 乃令张仪佯去秦

8.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B.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C.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D.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9.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 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 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5分)

译文: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5分)

译文:

答案:

6.A(应解释为“中举”)

7.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8.C

9.D(“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10.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5分,“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1分。)

②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5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1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篇7:《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B.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C.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D.太祖尝召良,劳之曰 劳:慰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④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⑤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良仁厚俭敛,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B.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C. 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D.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3分)

参考答案

2.B B项,延:延请

3.D

4.D 这些事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

5.(1)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数:多次 飨:利诱或犒赏 窥衅:伺机攻打 各1分)

(2)不久,(张士诚率兵)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出发在无锡消灭了他的援兵。

(寻:不久 寇:侵犯 间道:从小路 各1分)

【参考译文】

吴良,安徽定远人,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叫吴良。和弟弟吴祯都凭借勇猛有谋知名。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在濠梁起义,和弟弟一同担任帐前先锋。吴良能够潜入水下探听敌人消息,吴祯经常改扮去当间谍。张士诚的军队屯聚在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着吴地的全部地区,横跨淮东、浙西,兵粮充足。江阴处在交通要道,背靠长江,扼制着南北的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钱美帛犒劳将士,伺机攻打。明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们东南方面的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和外界交往,不要接纳敌人的逃兵,不要贪图小的利益,不要和敌人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可以了。”吴良接受命令后非常小心,修整防备。吴良因为打败敌人的功劳,被封为枢密院判官。张士诚大举进兵来侵犯,战船布满长江,他的将军苏同佥驻守在君山,指挥进兵。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北门和苏同佥作战,并暗地派元帅王子明带领壮士骑马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俘虏并消灭的'敌人很多。敌人晚上撤逃,不就又来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在无锡歼灭他们的援兵。这时候,明太祖多次亲自带领军队争夺长江、楚江的上游,和陈友谅作战,大军多次调出,金陵兵力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吴良在江阴作为明军的屏障。.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音乐、女色、财物都不喜欢。晚上住在城楼上,枕着兵器睡觉直到天明。训将士兵,常常像敌人真的来侵犯一样。空闲的时候就请来读书人讲解经史,修建学府,建立社学。大力屯田,平均徭役,减免赋税。在江阴任职十年,地方平安无事。明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犒劳他说:“吴院判能够保障一方平安,我在东边没有后顾之忧,你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于是命学士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仍然让他回去镇守江阴。不就发动大兵进攻淮东,攻下泰州。张士诚派兵又从马驮沙出发,侵犯镇江。巨大的战船好几百,在长江逆流而上。吴良严阵以待。明太祖亲自指挥大军抵抗。张士诚的军队撤退,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斩获敌军二千人。明太祖到江阴犒劳军队,巡视了壁垒,感叹说:“吴良,就是今天的吴起啊!” 洪武三年,晋升都督同知,封为江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四年,征讨靖州、绥宁各蛮地。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征讨。几个月内,全部平定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转移军队进入铜鼓、无开,收复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蛮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篇8:《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帅。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 汤和 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而衔之 衔:怀恨

B、帝春秋浸高浸:逐渐

C、立赐钞治第中都治:治理

D、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坐:因犯……罪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间东南苦倭 患和所筑 沿海城戍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B、嘉靖间东南 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C、嘉靖间东南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D、嘉靖间东南苦 倭患和 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 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幼年便有不凡志向,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壮士十余人前去归附他,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能很谨慎地遵守规约。

B、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却经常因酒醉犯错,驻守常州时,他曾因事请求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借酒醉埋怨自己左右为难。

C、平定中原后还师论功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为由,不予封公。

D、汤和晚年为人更加谦逊谨慎。入朝闻知有关国事的计议,他一句也不敢外泄。所得朝廷赏赐,也大部分送乡里乡亲。和其他功臣比,他可以独享高寿并以功名而终。与此不无关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2)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3)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参考答案

8.C(治,应为“修建”)

9.C

10.B(“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并非左右为难之意,而是指他可以跟随朱继续镇守此城,也可叛离朱,另择出路,醉语也。)

11.(1)(3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他之下(译出“等夷”1分,译出“莫”1分,大意1分。)

(2)(4分)(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当面数落汤和逗留之罪。(汤和)叩头谢罪,此事才作罢。(省略成分应补充出来;面,当面,1分;谢,谢罪,1分;句意2分)

(3)(6分)汤和因此寻找机会镇静(不慌不忙)对皇帝说道:“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受您之命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在那找一处坟地,来等待寿终正寝(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间,机会,空闲时间,1分;犬马齿长,年龄大,年事已高的委婉说法,2分;句意3分)

二: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从大将军拔河中。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

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诸将多太祖等夷 等夷:平辈

B.常访以御倭策 访:拜访

C.病浸笃不能兴 浸:渐渐

D.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圯:坍塌

6.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汤和“多计略”的一项是

①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

②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

③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

④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⑤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⑥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⑥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⑥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从小就有大志,有谋略,所以战争中能够多次打败敌人,特别是打败倭寇,体现了他的谋略。

B.汤和作战勇敢,防守严密,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他有酒后乱言的过失。

C.汤和年老时在浙江防范倭寇,用人得当,并修建了大量的城堡,泽被后世,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D.汤和在浙江修建城堡,虽然有不少民怨,但他能从长远着眼,不为民怨所干扰,最终完成了任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3分)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4分)

(3)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3分)

参考答案

5.B访:咨询。

6.C(①表现其勇敢⑤表现其谨慎⑥表现其不贪财)

7.A.长大后有谋略,而不是从小有谋略,另外文中没有写汤和打败倭寇。

8.(1)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犬马齿:臣子对皇上称自己的`年龄。堪:承受。愿:希望。墟:墓地。骸骨:老骨头。)3分

(2)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成:成就。恤:担忧。齿:吃。)(4分)

(3)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遗:赠送。欢如:高兴的样子。)(3分)

参考译文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乡里。幼年时有奇志,嬉戏时曾经练习骑射,统率一群小孩。及长后,身长七尺,豪爽洒脱有很多计策谋略。跟从太祖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授予管军总管。时诸将大多与太祖同辈,不肯居其下。汤和长太祖三岁,却独自非常谨慎地尊奉约束,太祖很喜欢他。跟随太祖攻打陈野先,流箭击中左大腿,拔出箭继续战斗,最终和诸将破击破陈野先并擒获他。常州和吴地接壤,张士诚的间谍到处出没,汤和防御很严密,敌人不能窥探到什么。两次来侵犯,两次击退他们,被他俘获斩首的数以千计。大军正北伐,命汤和明州在造船,运粮到直沽。海多大风,送到镇江就返还了。跟从大将军攻下河中。汤和沉稳机敏有很多谋略,多有酒后过失。守卫常州时,曾经有事请求太祖,没有如愿,酒醉后口出怨言:“吾镇守这个城,就像坐在屋脊上,往左看就向左,往右看就向右。”太祖听后怀恨在心。这时,太祖日渐年高,天下无事,魏国公、曹国公都在此前去世,皇上不想让众将长期掌管兵权,没有表达出来的机会。汤和趁机从容说地说:“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皇上非常高兴,立刻赐给他钱财在中都修建宅第。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帝为这件事忧虑,就对汤和说:“你虽然年纪大了,勉力为我出行一次吧。”汤和请求和方鸣谦一起去。鸣谦,熟知海上事务,汤和经常向他咨询抵御倭冠的策略。鸣谦说:“倭从海上来,就在海上抵御他们吧。请根据地的远近,设置卫所,陆上聚集步兵,水上备有战舰,那么倭寇就不能进入,进来了也不能靠岸。近海民众四人抽一人组成军队,戍守家乡,可以不烦扰外外地的军队。”皇上认为对。汤和就在浙西、浙东丈量地段,并在沿海设立卫所城堡五十九座,选出三万五千人个壮丁建筑这些,全部征调州县钱财以及借助有罪人的财物给役夫。役夫往往非常高兴,而民众不能不被烦扰,浙人很为此痛苦。有人对汤和说:“民众怨恨,怎么办?”汤和说:“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过了一年而城堡修成。稽查军队编次,制定考核制度,订立奖赏的法令。第二年,闽中沿海城堡完工,汤和还朝复命,中都新第也建成。二十七年,汤各病情渐渐严重不能起身。皇帝想见他,下诏用安车接入朝见,皇上用手拊摸他,与他共叙乡里故人以及起兵的艰难事情很详尽。汤和不能应答,只是叩头罢了。皇帝为他流泪,赏赐很多金银锦帛作为丧葬的费用。第二年八月死去,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晚年更加恭顺谨慎,入朝听到的国家大事,一句话也不敢向外泄露。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寇之患,汤和建筑的沿海城防,都很坚固,长久不坍塌,浙人依赖它得以自保,多歌颂思念他。巡按御史向朝廷请求,立庙来祭祀他。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相关文章:

1.《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2.《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3.《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4.《崔鸊传》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文解析

5.《明史》龙在田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6.《明史·梁材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7.明史仇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8.《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9.《明史王崇古传》原文及译文

10.《明史·何景明传》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