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2022-08-11 08:33: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卯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

篇1:《明史·王弼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王弼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逾年,帅所部来归。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擢元帅。下兰溪、金华、诸暨。援池州,复太平,下龙兴、吉安。大战鄱阳,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从平武昌,还克庐州。拔安丰,破襄阳、安陆。取淮东,克旧馆,降士诚将朱暹,遂取湖州。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

进围平江,弼军盘门。士诚亲帅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士诚军殊死斗。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驰骑,挥双刀奋击。敌小却。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吴平,赏赉甚厚。

从大军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克山西,走扩廓。自河中渡河,克陕西,进征察罕脑儿,师还。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论功,封定远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龙尾关。弼以兵由洱水趋上关,与沐英兵夹击之,拔其城,擒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以次悉平。加禄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出。明年复以副将军从蓝玉出塞。深入不见敌,玉欲引还。弼持不可,玉从之。进至捕鱼儿海,以弼为前锋,直薄敌营。走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尽获其辎重,语在玉传。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节选自《明史·王弼传,有删改》)

译文:

王弼,他的祖先是定远人,后来迁徙到临淮,擅长使用双刀,有“双刀王”之称。最初集结同乡,依靠三台山建栅栏自保。过了一年,领部下前来归降。大祖知道他的才能,让他担任宿卫。在潮州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攻取了池州石壕,攻打婺源州,斩杀守将铁木儿不花,占领敌城,俘获兵卒三千。提升为元帅。攻下兰溪、全华、诸暨,救援池州,收复太平,攻下龙兴、古安。大战鄱阳,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谆。随大军平定式昌,回师攻克庐州,占领安丰,攻破襄阳,安陆,攻取淮东,攻克旧馆,收降张士诚的将领朱暹,于是占领湖州。升迁为骑右卫靠军指挥使。

进而围攻平江,王弼驻军盘门。张士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出西门搏击交战,将要进击常遇春部队。常遇春分兵到北边的护城河截断了他的.后路,又另外派兵与张士诚交战。张士诚的军队拼死搏斗,常遇春抚着王弻的手臂说:“军中都称你为健将,能为我获取这人吗?”王弼说:“好。”他纵马挥舞双刀奋力搏击,敌人稍稍退却。常遇春率军乘机进击,吴兵大败,在沙盆潭溺死的人马很多。张士诚落入水中,差点淹死,乘着轿子入城,从此不敢再出城。吴地平定后,(王弼)得到的奖赏十分丰厚。

跟从大军征战中原,攻下山东,平定黄河南北,于是夺取元都。攻克山西,赶走扩廓。从河中渡黄河,攻克陕西,进军征讨察罕脑儿,奉军还京。洪武三年,授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洪武十一年,辅佐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收降朵甘诸酋和洮州十八族,斩杀和俘获很多。论功,封为定选侯,食绿二千石。洪武十四年,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到了大理,土酋段世扼守龙尾关。王弼带领部队从洱海直奔上关,攻占敌城,活捉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依次全部平定。增加俸禄五百石,赐予铁券。洪武二十年,以副将军身份跟从冯胜北伐,收降纳哈出。第二年,又以副将军身份跟从蓝玉出塞。深入塞外却不见敌军,蓝玉想引军返回,但王弼坚持认为不可以,蓝玉听从他的意见。到了捕鱼儿海,以王弼为前锋,径直逼近敌营,赶走了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全部缴获了敌军辎重,洪武二十三年,奉诏回乡。洪武二十五年,跟从冯胜、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练兵。第二年一同被召回,先后赐死。爵位被削除。

篇2:《明史·年富传》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明史·年富传》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年富,字大有,怀远人。本姓严,讹为年。以会试副榜授德平训导。年甫逾冠,严重如老儒。英宗嗣位,上言:“……府军前卫幼军,本选民间子弟,随侍青宫。今死亡残疾,佥补为扰。请于二十五所内,以一所补调,勿更累民。”议多施行。

迁陕西左参政,寻命总理粮储。又会计岁用,以筹军饷,言:“臣所部岁收二税百八十九万石,屯粮七十余万石。其间水旱流移,蠲①逋负,大率三分减一,而岁用乃至百八十余万,入少出多。请减冗卒,汰驽马,杜侵耗之弊。”帝可其奏。三边士马,供亿浩繁,军民疲远输,豪猾因缘为奸利。富量远近,定征科,出入慎钩考,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迁河南右布政使。复有言富苛虐者,帝命核举主,将坐之。既知举富者,少师杨溥也,意乃解。富至河南,岁饥,流民二十余万,公剽掠。巡抚于谦委富辑之,皆定。景泰二年春,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时经丧败,法弛,弊尤甚。富一意拊循,奏免秋赋,罢诸州县税课局,停太原民转饷大同。

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声震关中。是时,富威名重天下,而诸豪家愈侧目,相与摭富罪。山西参政林厚力诋富,帝日:“厚恕富、诬富耳,朕方付富边事。”削厚官。天顺元年革巡抚官,富亦罢归。顷之,石彪以前憾劾富,逮下诏教。帝问李贤,贤称富能祛弊。帝曰::“此必彪为富抑,不得逞其私耳。”贤曰:“诚如圣谕,宜早雪之。”果无验,乃令致仕。

四年春,户部缺尚书,李贤举富。左右巧阻之。帝语贤曰:“户部非富不可,人多不喜富,此富所以为贤也。”特召任之。富酌赢缩,谨出纳,躬亲会计,吏不能欺。由是部事大理。富廉正强直,始终不渝,与王翱同称名臣。宪宗立,富请黜左布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论富侵官。富力辩曰:“荐贤为国,非有所私也。”因乞骸骨。帝慰留之,为黜毓。顷之,病疽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除去。

译文:

年富,字大有,是怀远县人。本来姓严,错成“年”。他凭借会试中副榜授官德平县训导。年龄刚刚超过二十岁,严肃稳重得像老年(年长)的儒生一样。明朝英宗皇帝继位,年富上书说:“……皇帝亲军中府军前卫的补充兵,本来选自民间百姓人家的子弟,随时侍奉在太子身边。现在(因为)死亡或残疾,全部补充兵源会成为打扰百姓的一件事。请求从二十五个驻军卫所内,用一个卫所的兵士补充选调,不要再牵累老百姓了。”(年富)上书中所议事情多数被实施执行。

年富升任陕西左参政,不久任命他负责管理粮食储备。又恰逢计算每年用粮情况,用来筹划军费,年富(上奏章)说:“我所管辖的地区每年收二次税共一百八十九万石,屯积粮食收入七十多万石。这期间水灾、旱灾(人口)流动、转移,免除拖欠、亏欠(的赋税),大概三份要减去一份,可每年的费用就达到一百八十余万石,收入少支出多。请求裁减闲散多余的士卒,淘汰劣等马匹,杜绝侵占耗费资源的弊端。”皇帝同意了他的奏折。边疆的兵士马匹,(钱粮等)按需要而供给的数量浩大繁多。军民因远途运输而疲乏,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做违法的事情牟取利益。年富计算路途远近,核定征收赋税,支出或收入(一律)谨慎地探求考核,过去的弊端得以革除,老百姓的困苦得到大大缓解。(年富)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年富到河南,那年闹饥荒,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二十多万,(不法者)公开抢劫掠夺。河南巡抚于谦委任年富安抚流亡百姓,(河南流亡的百姓)都安定了。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春天,凭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抚,管理军政事务。当时经历丧乱战败,法律松弛,弊端尤其严重。年富一心一意抚慰体恤民众,上奏请求免除了秋赋,撤除几个州县的`税课局,停止让太原的民众从大同转运出粮饷。

年富遇到大事,果断勇敢有所作为,权势不能阻挠(使他屈服),声名震动关中。这时,年富的威望名声远扬于天下,可是许多有钱有势的人家更加憎恨(他),互相收集年富的罪名。山西参政林厚竭力诋毁年富,皇帝说:“林厚怨恨年富、诬陷年富啊,我正交付年富边防事务。”免除林厚官职。天顺元年朝廷革除巡抚官职,年富也被罢官回家。不久,石彪因为从前的怨(仇)恨弹劾年富,年富被逮捕投入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皇帝征询李贤,李贤称赞年富能够祛除弊(端)政。皇帝说:“这一定是石彪被年富遏制,不能够满足他的私欲罢了。”李贤说:“果真如圣上所说,应该尽早洗刷年富的罪名。”果然没有证据(说明年富有罪),就下令让年富辞官退休回家。

天顺四年的春天,户部缺少尚书(一职的人选),李贤推举年富。皇帝身边一些大臣委婉地阻止让年富任户部尚书。皇帝对李贤说:“户部不能没有年富,人们大多不喜欢年富,这就是年富被称为贤能的原因。”特意召年富任命他担任尚书官职。年富斟酌赢利和亏欠,严格地支出、收入,亲身参加计算,一些官吏不能欺瞒他。因此,户部事情得到了很好的办理。年富为官清廉正派刚强正直,至始至终不改变,与王翱一同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是有名的大臣。明宪宗立为皇帝,年富请求罢黜左布政使孙毓,吏部尚书王翱说年富侵夺官职。年富全力争辩说:“举荐贤良人才是为了国家,没有个人的私心。”于是请求辞官告老还乡。皇帝抚慰并挽留年富,作出了罢黜李毓。不久,年富生疽病(毒疮)死亡。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篇3:明史·吕原传节选原文及译文

明史·吕原传节选原文及译文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参考译文】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亲吕嗣芳,任万泉县教谕。兄吕本,任景州训导。嗣芳年老后,就养于景州,与吕本相继去世。因为家贫,吕原无法将父兄归葬故乡,只好葬于景州,时常到墓前恸哭。后来,他奉母亲南归,家境更加贫困。知府黄懋惊奇吕原的`文章,把他补为生员,送他入学,后来考中乡试第一名。

正统七年(1442),吕原中进士及第,被授予编修官。十二年,他与侍讲裴纶等十人一同被选入东阁学习,后来在讲经筵当值。景泰初年,他升为侍讲,与同学倪谦在文华殿东庑下教小宦官读书。皇上有一天来到,命倪谦讲解《国风》,吕原讲解《尧典》,他们都受到皇上称赞。皇上问他们是什么官,他们回答说是中允兼侍讲。皇上说:“二职品级相同,怎么相兼?”进升二人为侍讲学士,兼中允。不久他又升为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年,他改任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入狱的第二天,皇上命吕原入阁参预机务。石亨、曹吉祥弄权,高贵傲慢,却唯独敬重吕原。吕原朝会时穿着青袍,石亨笑道:“我将为先生换了它。”吕原不答。不久他与岳正列出石亨、曹吉祥的罪状上奏,但奏疏被扣留。石、曹两人大怒,摘引皇上敕谕中的话,说阁臣诽谤皇上。皇上大怒,坐在便殿上,召他们去问话,厉声说道:“岳正大胆,竟敢这样!吕原素来恭谨,为什么要迎合(阿护)岳正?”岳正被罢免,吕原得留了下来。李贤得复官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非常好。李贤通达,凡事立行决断。吕原以稳重帮助他,百政得以妥善处理。这年冬,他升为翰林院学士。

六年(1462),吕原遭母丧,连续三天水浆不入口。诏令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理事。吕原请求守孝终制,皇上不许。于是吕原前往景州,挖出父兄的遗骸归葬。在船上他枕着草垫,因为过度哀伤,原本很胖的身体,这时瘦了下去。到家后,刚办完丧事他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

吕原内刚外和,与世无争。他个性节俭,身无纨绮。他回去时的行装只有皇上赐给的几件衣服,还分俸禄抚恤宗族和亲戚。

篇4:《明史盛应期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盛应期传》原文及译文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嘉靖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世宁言:“新河之议倡自臣。今四月,功已八九。缘程工促急,怨讟烦兴。维熊反覆变诈,倾大臣,误国事。自古国家偾大事,必责首议,臣请与同罢。”帝不许。后更赦,复官致仕。嘉靖十四年卒,年六十二。应期罢后三十年,朱衡循新河遗迹成之,运道蒙利焉。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中官、寺人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致,交还;仕,官职。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盛应期颇有政名。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5分)

(2)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5分)

参考答案

4.A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5.B(起,举用、起用,不是提拔、升任的意思。)

6.A(只是将盐投入水中而人未入水。)

7.(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5分)(秩、寝、不行、卒各1分,句意1分。)

(2)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5分)(条上、方略、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弘治六年考取进士。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中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正德初年,担任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侵占的财物。(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正逢泉江僰蛮人普法恶**,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回家。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将要赴任时,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后来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刘召,又被赏赐银币。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

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凿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中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了职。胡世宁说:“(开凿)新河的商议由我提倡。到如今工程已经四个月了,已经成功了八九分。因为工程工期急促,导致怨恨诋毁不断发生。维熊变化无常,诡变欺诈,排挤朝中大臣,耽误了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国家中的大事失败,一定要问责第一位倡议之人,我请求和他们一起免官。”皇帝不答应。后来又赦免了盛应期,恢复了他的官职,(直到)退休,(后)嘉靖十四年去世。年纪六十二。盛应期新河停后三十年,朱衡依照沿袭他的新河的遗迹而将之开凿成功,水路运输通道得到很大的便利。

篇5:明史潘蕃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潘蕃,字廷芳,崇德人。成化二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云南镇守中官钱能为巡抚王恕所劾,诏蕃按,尽得其实。出为安庆知府,改郧阳。时府治初设,陕、洛流民毕聚。蕃悉心抚循,皆成土著。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军务。宣布威信,蛮人畏服,单车行松、茂,莫敢犯。十四年,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黎寇符南蛇乱海南,聚众数万。蕃令副使胡富调狼土兵讨斩之,平贼巢千二百余所。论功,进左都御史。已,又平归善剧贼古三仔、唐大鬓等。思恩知府岑濬与田州知府岑猛相仇杀,攻陷田州,猛穷乞援。蕃谕濬罢兵,不从,乃与镇守太监韦经、总兵官伏羌伯毛锐集兵十余万,分六哨讨之。濬死,传首军门,斩级四千七百,尽平其地。回军讨平南海县丰湖贼寇褐元祖。捷闻,玺书嘉劳。蕃奏,思恩宜设流官,猛构兵失地,宜降同知,俾还守旧土。兵部尚书刘大夏议猛世济凶恶不宜归旧治请两府皆设流官而降猛为千户徙之福建帝从之正德改元之正月召为南京刑部尚书。初,蕃去两广,岑猛据田州不肯徙,知府谢湖畏猛悍,亦逗遛。事闻,逮湖诏狱。湖委罪蕃及韦经、毛锐,经复委罪于尚书大夏。刘瑾方恶大夏,遂并逮四人。大夏以不从蕃言为罪,而蕃亦坐不能抚猛,俱谪戍肃州。既而瑾从户部郎中庄祥言,遣太监韦霦核广东库藏,奏应解赃罚诸物多朽敝,梧州贮盐利军赏银六十余万两不以时解。逮问蕃及前总督大夏、前左布政使仁和沈锐等八百九十九人,罚米输边。瑾诛,蕃以原官致仕。逾六年,卒。方蕃解官归,无屋,税他人宅居之。与乡人饮,露坐花下,醉则任所之。其风致如此。

篇6:明史潘蕃传原文及译文

潘蕃,字廷芳,崇德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任郎中。云南镇守宦官钱能被巡抚王恕弹劾,诏令潘蕃调查,全部得到此事实情。出任安庆知府,改任郧阳知府。当时郧阳府治刚设立,陕、洛流民全都聚集到这里。潘蕃全心安抚,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当地人。弘治九年,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四川,兼提督松潘的军务。宣扬朝廷的威严信用,蛮人敬畏归服,单车巡行松、茂两地,无人敢冒犯。弘治十四年,晋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黎寇符南蛇在海南发动叛乱,聚众数万人。潘蕃命令副使胡富调集狼土兵讨伐并斩杀了他,铲平了一千二百多所贼巢。论功行赏,升为左都御史。不久,又平定了势力强大的.归善贼寇古三仔、唐大鬓等。思恩知府岑濬与田州知府岑猛互相仇杀,攻陷了田州,岑猛走投无路请求援助。潘蕃指示岑濬停止用兵,岑濬不听从,潘蕃便与镇守太监韦经、总兵官伏羌伯毛锐集合十多万士兵,分六路讨伐。岑濬被杀死,首级传到军门,一共斩杀岑濬部下四千七百人,全部平定了那个地区。回师讨伐平定了南海县丰湖贼寇褐元祖。捷报传到京城,皇帝下诏嘉奖慰劳。潘蕃上奏,思恩应该设置地方官,岑猛交战丢失驻地,应当降职为同知,让他回去驻守旧地。兵部尚书刘大夏建议,岑猛凶恶的本性世代相承,不宜回旧地任职,请求在思恩和田州两府都设置地方官,而降岑猛为千户,调到福建。皇帝听从了刘大夏的建议。正德元年的正月,召(潘藩)为南京刑部尚书。当初,潘蕃已离开两广,岑猛占据田州不肯迁移,知府谢湖害怕岑猛凶悍,也拖延不赴任。事情上报,谢湖被逮捕下诏狱(审讯)。谢湖把罪责推给潘蕃及韦经、毛锐,韦经又把罪责推给尚书刘大夏。刘瑾正讨厌刘大夏,于是将四人一并逮捕。刘大夏因不听从潘蕃的话而获罪,而潘蕃也因不能安抚岑猛而获罪,(二人)都被贬到肃州戍边。随后刘瑾听从户部郎中庄祥的话,派太监韦霦核查广东的库藏,上奏应当押送的诸多赃物和罚收的物品大多朽烂,梧州贮盐所获之利作为军队赏银的六十余万两不按时押送。逮捕追究潘蕃以及前总督刘大夏、前左布政使仁和沈锐等八百九十九人,处罚他们把米运送到边疆。刘瑾被诛以后,潘蕃以原官退休。过了六年,去世。当潘蕃解除官职回家后,无屋可住,租借他人的房屋居住。与同乡人饮酒,露天坐在花下,喝醉便任随去什么地方。他的风范就是这样。

篇7:《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B.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C.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D.太祖尝召良,劳之曰 劳:慰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④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⑤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良仁厚俭敛,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B.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C. 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D.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3分)

参考答案

2.B B项,延:延请

3.D

4.D 这些事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

5.(1)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数:多次 飨:利诱或犒赏 窥衅:伺机攻打 各1分)

(2)不久,(张士诚率兵)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出发在无锡消灭了他的援兵。

(寻:不久 寇:侵犯 间道:从小路 各1分)

【参考译文】

吴良,安徽定远人,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叫吴良。和弟弟吴祯都凭借勇猛有谋知名。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在濠梁起义,和弟弟一同担任帐前先锋。吴良能够潜入水下探听敌人消息,吴祯经常改扮去当间谍。张士诚的军队屯聚在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着吴地的全部地区,横跨淮东、浙西,兵粮充足。江阴处在交通要道,背靠长江,扼制着南北的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钱美帛犒劳将士,伺机攻打。明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们东南方面的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和外界交往,不要接纳敌人的逃兵,不要贪图小的利益,不要和敌人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可以了。”吴良接受命令后非常小心,修整防备。吴良因为打败敌人的功劳,被封为枢密院判官。张士诚大举进兵来侵犯,战船布满长江,他的将军苏同佥驻守在君山,指挥进兵。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北门和苏同佥作战,并暗地派元帅王子明带领壮士骑马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俘虏并消灭的'敌人很多。敌人晚上撤逃,不就又来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在无锡歼灭他们的援兵。这时候,明太祖多次亲自带领军队争夺长江、楚江的上游,和陈友谅作战,大军多次调出,金陵兵力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吴良在江阴作为明军的屏障。.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音乐、女色、财物都不喜欢。晚上住在城楼上,枕着兵器睡觉直到天明。训将士兵,常常像敌人真的来侵犯一样。空闲的时候就请来读书人讲解经史,修建学府,建立社学。大力屯田,平均徭役,减免赋税。在江阴任职十年,地方平安无事。明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犒劳他说:“吴院判能够保障一方平安,我在东边没有后顾之忧,你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于是命学士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仍然让他回去镇守江阴。不就发动大兵进攻淮东,攻下泰州。张士诚派兵又从马驮沙出发,侵犯镇江。巨大的战船好几百,在长江逆流而上。吴良严阵以待。明太祖亲自指挥大军抵抗。张士诚的军队撤退,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斩获敌军二千人。明太祖到江阴犒劳军队,巡视了壁垒,感叹说:“吴良,就是今天的吴起啊!” 洪武三年,晋升都督同知,封为江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四年,征讨靖州、绥宁各蛮地。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征讨。几个月内,全部平定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转移军队进入铜鼓、无开,收复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蛮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篇8:《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帅。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 汤和 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而衔之 衔:怀恨

B、帝春秋浸高浸:逐渐

C、立赐钞治第中都治:治理

D、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坐:因犯……罪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间东南苦倭 患和所筑 沿海城戍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B、嘉靖间东南 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C、嘉靖间东南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D、嘉靖间东南苦 倭患和 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 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幼年便有不凡志向,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壮士十余人前去归附他,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能很谨慎地遵守规约。

B、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却经常因酒醉犯错,驻守常州时,他曾因事请求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借酒醉埋怨自己左右为难。

C、平定中原后还师论功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为由,不予封公。

D、汤和晚年为人更加谦逊谨慎。入朝闻知有关国事的计议,他一句也不敢外泄。所得朝廷赏赐,也大部分送乡里乡亲。和其他功臣比,他可以独享高寿并以功名而终。与此不无关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2)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3)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参考答案

8.C(治,应为“修建”)

9.C

10.B(“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并非左右为难之意,而是指他可以跟随朱继续镇守此城,也可叛离朱,另择出路,醉语也。)

11.(1)(3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他之下(译出“等夷”1分,译出“莫”1分,大意1分。)

(2)(4分)(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当面数落汤和逗留之罪。(汤和)叩头谢罪,此事才作罢。(省略成分应补充出来;面,当面,1分;谢,谢罪,1分;句意2分)

(3)(6分)汤和因此寻找机会镇静(不慌不忙)对皇帝说道:“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受您之命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在那找一处坟地,来等待寿终正寝(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间,机会,空闲时间,1分;犬马齿长,年龄大,年事已高的委婉说法,2分;句意3分)

二: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从大将军拔河中。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

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诸将多太祖等夷 等夷:平辈

B.常访以御倭策 访:拜访

C.病浸笃不能兴 浸:渐渐

D.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圯:坍塌

6.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汤和“多计略”的一项是

①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

②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

③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

④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⑤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⑥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⑥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⑥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从小就有大志,有谋略,所以战争中能够多次打败敌人,特别是打败倭寇,体现了他的谋略。

B.汤和作战勇敢,防守严密,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他有酒后乱言的过失。

C.汤和年老时在浙江防范倭寇,用人得当,并修建了大量的城堡,泽被后世,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D.汤和在浙江修建城堡,虽然有不少民怨,但他能从长远着眼,不为民怨所干扰,最终完成了任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3分)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4分)

(3)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3分)

参考答案

5.B访:咨询。

6.C(①表现其勇敢⑤表现其谨慎⑥表现其不贪财)

7.A.长大后有谋略,而不是从小有谋略,另外文中没有写汤和打败倭寇。

8.(1)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犬马齿:臣子对皇上称自己的`年龄。堪:承受。愿:希望。墟:墓地。骸骨:老骨头。)3分

(2)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成:成就。恤:担忧。齿:吃。)(4分)

(3)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遗:赠送。欢如:高兴的样子。)(3分)

参考译文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乡里。幼年时有奇志,嬉戏时曾经练习骑射,统率一群小孩。及长后,身长七尺,豪爽洒脱有很多计策谋略。跟从太祖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授予管军总管。时诸将大多与太祖同辈,不肯居其下。汤和长太祖三岁,却独自非常谨慎地尊奉约束,太祖很喜欢他。跟随太祖攻打陈野先,流箭击中左大腿,拔出箭继续战斗,最终和诸将破击破陈野先并擒获他。常州和吴地接壤,张士诚的间谍到处出没,汤和防御很严密,敌人不能窥探到什么。两次来侵犯,两次击退他们,被他俘获斩首的数以千计。大军正北伐,命汤和明州在造船,运粮到直沽。海多大风,送到镇江就返还了。跟从大将军攻下河中。汤和沉稳机敏有很多谋略,多有酒后过失。守卫常州时,曾经有事请求太祖,没有如愿,酒醉后口出怨言:“吾镇守这个城,就像坐在屋脊上,往左看就向左,往右看就向右。”太祖听后怀恨在心。这时,太祖日渐年高,天下无事,魏国公、曹国公都在此前去世,皇上不想让众将长期掌管兵权,没有表达出来的机会。汤和趁机从容说地说:“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皇上非常高兴,立刻赐给他钱财在中都修建宅第。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帝为这件事忧虑,就对汤和说:“你虽然年纪大了,勉力为我出行一次吧。”汤和请求和方鸣谦一起去。鸣谦,熟知海上事务,汤和经常向他咨询抵御倭冠的策略。鸣谦说:“倭从海上来,就在海上抵御他们吧。请根据地的远近,设置卫所,陆上聚集步兵,水上备有战舰,那么倭寇就不能进入,进来了也不能靠岸。近海民众四人抽一人组成军队,戍守家乡,可以不烦扰外外地的军队。”皇上认为对。汤和就在浙西、浙东丈量地段,并在沿海设立卫所城堡五十九座,选出三万五千人个壮丁建筑这些,全部征调州县钱财以及借助有罪人的财物给役夫。役夫往往非常高兴,而民众不能不被烦扰,浙人很为此痛苦。有人对汤和说:“民众怨恨,怎么办?”汤和说:“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过了一年而城堡修成。稽查军队编次,制定考核制度,订立奖赏的法令。第二年,闽中沿海城堡完工,汤和还朝复命,中都新第也建成。二十七年,汤各病情渐渐严重不能起身。皇帝想见他,下诏用安车接入朝见,皇上用手拊摸他,与他共叙乡里故人以及起兵的艰难事情很详尽。汤和不能应答,只是叩头罢了。皇帝为他流泪,赏赐很多金银锦帛作为丧葬的费用。第二年八月死去,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晚年更加恭顺谨慎,入朝听到的国家大事,一句话也不敢向外泄露。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寇之患,汤和建筑的沿海城防,都很坚固,长久不坍塌,浙人依赖它得以自保,多歌颂思念他。巡按御史向朝廷请求,立庙来祭祀他。

【《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1.《明史王崇古传》原文及译文

2.《明史·何景明传》原文及译文

3.《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4.《明史杨璟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5.《明史》龙在田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6.《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7.明史毛羽健传原文及翻译

8.《明史·李仕鲁传》文言文及译文

9.楚佞鬼文言文及译文

10.阳固传原文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明史佞幸传》课文原文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