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Altm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籍:借助
B.会以忧去会:适逢
C.延主莲池讲席延:延请
D.皆行于世行:刊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易松脂以照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其治以教育为先 其可怪也欤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唯是之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地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2)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参考答案:
4.A
解析:“籍”,此处是“登记”的意思。
5.C
解析:均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者是连词,相当于“来”;后者是介词,因为。B项,前者为代词, 他的;后者为副词,难道。 D项, 前者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后者动词,到。
6.C
解析:正确的理解是“吴汝纶认为我国要向欧美等国学习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
7.(1)曾国藩认为它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5分,关键词“奇”、“佐”、“益”、“尝”、“拟”,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2)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深、冀两州文化教育成绩显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5分,关键词“及”、“莅”、“兴”、“冠”、“畿辅”,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吴汝纶,字挚父,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努力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至集市上换成松脂用来供夜读时照明。爱好文学出自天性,较早就在文学上具有显著的名声。同治四年考中进士,被任用为内阁中书。曾国藩认为他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不久,吴汝纶被调往直隶。到了李鸿章幕府。当时朝中内外大政常常由曾国藩、李鸿章两人决断,他们的奏疏多数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吴汝纶不久补充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知州,遭遇父母去世,回家服丧。服丧期满,补任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他治理地方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不惧怕权贵势力,登记深州各村被地方豪强侵占的已经荒废的学田一千四百余亩划入书院,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三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适逢他因父母丧事离去,有财势的人勾结串通御史以损坏村学为由上奏弹劾他,官府退还了地方豪强的田地。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因此,深、冀两州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他又开挖冀州、衡州六十里的.水渠,将低地的积水排入滏阳河,不灌溉了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常常寻求那些贤能的读书人,礼待他们,得到十几个人。每月到书院聚会一次,商议措施,对百姓便利的事马上就办,对百姓不便的就革除,一律不依照固有的格式行事。
李鸿章向来看重吴汝纶,邀请他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教学,一心主张汉语国文,认为“汉语国文,是田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国家所独有的优秀文化。说到实用,崇尚欧、美新学。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一定要向他们那里学习,得到他们的长处才能和他们竞争。旧法完好,我还要革新它,何况它们陈旧破敝得不能再用了。”他恳切至诚地教导后辈学子,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开导他们。曾经喜欢与西方人交游,日本仰慕他文章的人,也渡海来向他求学。适逢朝廷下诏在京城开办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推荐吴汝纶加五品卿衔担任总教务,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赴日本考察教育。到了日本后,上自君王、宰相和教育名家,下至妇孺学子,都备着礼品迎接款待他,请求题字咏诗的人,轮番接踵而至。不久返回国内,先请假为去世的长辈扫墓,兴建创办本县小学堂。规则制度大体建立,就因病突然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吴汝纶做学问,从解释文字入手弄通文章意思,无论古今中外(的文章),探求其中正确的道理。从经书、子书、史书,周代、秦代的古书,一直带近代方氏、姚氏的文集,没有不广泛而小心获取,穷尽它们的原委。他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以及校对勘正各种书籍,都刊印发行流传于世。
篇2:《吴汝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汝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 籍:借助
B.会以忧去 会:适逢
C.延主莲池讲席 延:延请
D.皆行于世 行:刊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易松脂以照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其治以教育为先 其可怪也欤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唯是之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地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2)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4.A
解析:“籍”,此处是“登记”的意思。
5.C
解析:均是介词,相当于“在”。(A项,前者是连词,相当于“来”;后者是介词,因为。B项,前者为代词, 他的;后者为副词,难道。 D项, 前者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后者动词,到。
6.C
解析:正确的理解是“吴汝纶认为我国要向欧美等国学习博物、格致、机械的运用”
7.(1)曾国藩认为它的文章奇特,将他留在幕府辅佐自己,时间久了就更加认为他的文章奇特,曾经将他与汉代的祢衡相比拟。(5分,关键词“奇”、“佐”、“益”、“尝”、“拟”,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2)等到他担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办学校,深、冀两州文化教育成绩显著,在京城周围名列前茅。(5分,关键词“及”、“莅”、“兴”、“冠”、“畿辅”,每个1分,语句通顺、意思相近即可。)
篇3:教育家吴汝纶现代文阅读答案
教育家吴汝纶现代文阅读答案
吴汝纶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举为“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的“异材”。
19,议复办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来选去看上了栩城吴汝纶。开始,张百熙派一位知县级官员前去传请,吴汝纶断然不见,后身为“宰相”的张百熙备礼亲自登门又遭拒绝。接着,他“三顾”吴门,不惜揖拜以请,仍遭婉言谢绝。他求肾若渴,搬出圣旨并加封吴汝纶为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然此举也没使吴汝纶感到“皇恩浩荡”,仍是“不干”二字。
吴汝纶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学生数千人,还有外国学生,极有声望。他早年即锐意改革,力倡西学。在莲池书院时即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办学校、走新路,正是他朝思慕想的事。但为何真要他干时,又打“退堂鼓”呢?一非年迈体弱,二非不能胜任,而是他看透清廷腐败透顶,倾轧排斥太甚。教育尽管无名无利,卷进“政府窝”里也不安生,雄图大略难以施展。
张百熙又提出只“暂留一年”的妥协条件,吴汝纶的心才软了下来,只得答允。但却首先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吴先生是为“答知遇,故自请为出海之行”;但此举主要还是改革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他一贯力倡西学,认为只有西学才是强国富民之道。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日本近年专仿西国公学“,所以学习日本教育制度,即学习西方教育制度。
19农历五月初三,吴汝纶以63岁高龄肩负历史重任,由京师出发东渡日本。此时日本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而吴汝纶道德、文章,蜚声瀛海。他一到日本,立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连维新变法的强国之君明治天皇,竟也礼贤下异国之士、不嫌吴汝纶官卑职低,破例接见了这位才五品的京卿。
吴汝纶每天黎明即起,在东京一天会客十人到一百多人。他参观每所学校时,对讲堂教室的建筑面积、结构、图书、仪器,都详细询问,亲做笔记,回来详作整理,因此天天“开夜车”。他在西京大学与该校总教习作深谈后,总教习私下谈道:“吴先生精思卓识,旷绝一世之才。日本维新之时,断无如此人才。有此人才,中国教育之兴隆指日可待。”
吴汝纶在异常紧张繁忙的100天考察活动结束回国前,即将考察所得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幸、预算、专业设置等谈话记录、文件资料、信函及日记等编缉成《东游丛录》四卷。在考察结束后仅6天即在日本交付印刷,仅4天后,即首先在日本出版发行。
就在吴先生日夜奔走于大街小巷考察访问之际,一支支暗箭却向他射来。原来清廷在委派吴汝纶去日本时,又派了两名大学堂提调为副偕行。他俩名义是“扈从”,实际的任务是暗中监视吴汝纶在日本的活动,并负有密报的责任。其中之一的荣助与当时清廷驻日公使勾结,狼狈为奸,频频给清廷大臣满人荣禄和庆亲王函电,诬告吴汝纶在日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随行的吴汝纶之子吴 生,每逢看到这些诬告消息时,都很震惊;但告知吴先生时,先生往往一笑置之。
吴汝纶回国途经上海,原准备便道回乡祭先祖后即北上进京面呈考察成果。不料,随即病倒家乡。他归国后即在安庆城创办桐城学堂,自任校长。题校匾“勉成国器”,并撰校祖联曰:“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成为全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终生献身文学和教育的吴先生在弥留之际,紧紧握住随他回国的日本弟子早川东明新次郎的手,断断续续地以刚创办的桐城学堂相托。
先生19正月十二日病故。
相关链接
①吴汝纶也曾为官多年,曾担任两任知州一任代理知府。只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吴汝纶在光绪十五年毅然弃官,改业从教,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在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前,他还屡次拒绝他人入都引见。而在当时,引见在官员中通常被视为荣幸之事和望进之阶,像吴汝纶这样坚决拒之者的确罕见。当年李鸿幸曾问其故,吴答以“无仕宦才”,李鸿章笑曰:“才别有余,性刚不能与俗谐耳。”
摘自筱成《仕者吴汝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吴汝纶想办学校走新路,但担心自己卷进“政府窝”里不安生难以施展抱负。就拒绝了五品京卿充大学堂总教习的职位。
B .日本当时正趾高气扬藐视中国,官卑职低的吴汝纶却在日本受到了明治天皇的礼遇,可见吴汝纶道德、文章的巨大影响。
C.吴汝纶在日本参观学习了100天,归国前夕,把自己的考察笔记详细整理,编纂成《游从录》一书,并在日本出版发行。
D.吴汝纶去日本时有暗中监视并负有密报责任的两名大学堂提调随从,这使吴汝纶在考察访问时频频遭到“率领留学生宣传革命”的诬告。
E.桐城学堂是中国最早兴办的重点中学之一,它的创建者吴汝纶希望这个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能够教育出学贯中西的人物。
(2)为什么吴汝纶“提出要到日本去考察学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汝纶“性刚不能与俗谐”具体表现在哪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汝纶的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E项3分,B项2分,D项1分,A、C项不给分) 解析:A项错在“拒绝”,没有最终拒绝。C项错在两点:一是并非归国前夕才详细整理;二是整理的并不只是日记。D项“遭到……诬告”还有当时清廷驻日公使的原因。
(2) ①回报张百熙的知遇之情;②他认为出国学习是改造教育的必然要求;③他力倡西学,日本近年专访西国公学,认为向日本学习即是向西方学习。每点2分。
(3)①吴汝纶不愿卷入“政府窝”,三次拒绝吏部尚书张百熙的聘请;②吴汝纶屡次拒绝他人入都引见;③弃官从教,任莲池书院山长。每点2分。
(4) ①德才威望,非同凡响:他是“曾门四弟子”之一,其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道德文章蜚声瀛海;②秉性刚直,从容淡定:他“性刚不能与俗谐”,三拒张百熙而面对诬告的消息往往一笑置之;③锐意改革,力倡西学:他在莲池书院时就早已开设英、日文及格致课程,63岁仍远渡日本去考察学习;④发展教育,鞠躬尽瘁:他主持河北莲池书院十年之久,广育中外学生,出国考察后立即创办桐城学堂。每点2分。
语文阅读理解常见文体
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的六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议论文常见的考点有: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常见的考点有认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分析说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悟等。
课外古诗词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篇4:文天祥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天祥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天祥传(节选)(8分)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二: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书信 (2)涕:眼泪 (3)殊:特别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不能保卫国家也就算了,又怎么能教别人叛国呢?/赠以《过零丁洋》一诗。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B)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忠贞不贰,从容就义。
译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篇5:《宋史赵汝谈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赵汝谈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赵汝谈,字履常,生而颖悟,年十五,以大父忍补蒋仕郎。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丞相周必大得其文异之,语参知政事施师点曰:“是子他日有大名于世。”调汀州教授。尝从朱熹订疑义十数条,熹嗟异之。佐丞相赵汝愚定大策,汝愚欲骤以词掖处之,力辞去。持祖母服。汝愚去国,其弟汝谠力上疏乞留汝愚、斩侂胄,闻者吐舌。兄弟罹党祸斥去。寻调安庆府教授。丁母忧,免丧,召为太社令。时侂胄用事炽甚,汝谈痛愤,登坛读祝,大呼侂胄名。以参知政事李壁荐,召试馆职,擢正字。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改湖北提举常平,振饥尽力。知温州,作诗勉其族属,皆望风而化。宁宗崩,以哀痛得疾。贺理宗表,力寓劝诫。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端平初,以礼部郎官召,改秘书少监。时集议出师,汝谈反覆言不可轻战,而和尤非计。既而三京收复,虽前言用兵不便者亦喜,汝谈独有忧色。未几,洛师败,朝论始服其先见。权吏部侍郎。时朝议履亩称楮,汝谈言非便,迕时宰意。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以言去国,起知婺州,权礼部侍郎。卒以老祈免。及卒,转两官。
汝谈天资绝人,沈思高识,自少至老,无一日去书册。笃于伦谊而忘仇怨,御史益祥尝劾之,后汝谈官其乡,益祥愧不敢见,汝谈乃数过之,相得欢甚。所著有《易》、《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通鉴》、《<杜诗>注》。
(节选自《宋史?赵汝谈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B.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C.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D.是时吴曦叛/上下束手/或请就以曦为王/其人造汝谈/汝谈诘之曰/孰欲王曦者/可斩其人/面发赤不能对/遂以言去/主管崇道观/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知政事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时是宰相官名,宋代是副宰相官名,设此职以辅佐宰相,也有削弱相权的用意。
B.教授原来是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来成为学官名,在太学传授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儒学等课业,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中国有丰富的丧葬文化,其中一些术语如“持服”指守孝、服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补”“调”“转”等,其中“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调”“转”指一般调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汝谈备受称赞,学识颇为渊博。他的`文章受到丞相周必大的欣赏;考订义理,其学识受朱熹赞叹,他又为《易》、《书》、《诗》等作注,著述颇丰。
B.赵汝谈勤政爱民,遇事不畏强权。他赈济饥民,教化族人,给理宗贺表极尽劝诫之意;为赵汝愚罢官事,他和弟弟上疏陈奏,结果遭党祸被贬斥离京。
C.赵汝谈心怀雅量,富有人伦情谊。他在御史家乡做官,益样因弹劾过他不敢去拜见他,赵汝谈就多次前去拜访,二人关系相处融洽。
D.赵汝谈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他不是主和派,也不同意轻易开战,朝廷没采纳他的意见,结果虽然收复了三京,不久宋军在洛阳战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丐祠,授江西转运判官,之官一月,以言者罢。
(2)京师军变,宰相乞贬秩,上已允,汝谈奏恐失体,持不可,宰相滋不悦。
参考答案
4.C
5.B 在太学传授错。并不专指太学
6.B 他和弟弟上疏陈奏错误,应是他的弟弟赵汝谠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侂胄。
7.(1)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职务,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在职一个月,由于谏言官进言而被罢免。
(2)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政体,坚持认为不可行,宰相更不高兴。
参考译文
赵汝谈,字履常,生来就很聪明,十五岁时,因祖父的恩荫被补官为将士郎。他考中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丞相周必大得到他的文章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参知政事施师点说“:此人他日将在世上有名声。”赵汝谈调任汀州教授,改为广德军教授,添差江西安抚司干办公事。他曾跟从朱熹考订有疑问的义理十几条,朱熹赞叹他的学识。
赵汝谈辅佐丞相赵汝愚制定重大的国策。赵汝愚想立即提升他为文学侍从一类的官职,他极力推辞掉。赵汝谈为祖母守孝。赵汝愚被罢官,他的弟弟赵汝谠极力上疏请求留下赵汝愚,杀韩胄,听说的人都很惊叹。赵汝谈兄弟二人都遭党祸被斥去。不久赵汝谈为安庆府教授,添差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他遭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太社令。
当时韩胄权倾一时,赵汝谈很痛愤,在登坛读祭文时,他大叫韩胄和陈自强的名字。陈自强不能忍受,另一天指着赵汝谈说“:末位面色白皙的是什么人?”赵汝谈没为此动摇。因为参知政事李壁的荐举,赵汝谈被召试馆职,提拔为正字。这时吴曦反叛,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有人请求就封吴曦为王,这个人到赵汝谈这来,赵汝谈责问他说:“谁想以吴曦为王,该杀!”这个人脸红了不能答对,就因为言语的错误被罢官,为主管崇道观。
赵汝谈改任湖北提举常平,他尽力赈济饥民。他任温州知州,改为知外宗正,他写诗劝勉自己的族人,族人都按他说的去做。赵汝谈任江西提举常平。宁宗去世,赵汝谈因哀痛而得病。他的贺理宗即位表,极力把劝戒的意思寓在其中。陈硕说“:这是劝谏书。”赵汝谈多次请求担任管理宫观一类的闲职,他被授予江西转运判官,他推辞没被允许,在职一个月,因受弹劾而被罢免。
端平初年,赵汝谈以礼部郎官的身份被召用,他奏对说:“依靠和任用老成的人,广泛搜集忠心和有才智的人,访求各种弊端产生的根源,征求和采取可行的策略,来整顿所有的弊政,最终成就天下安泰的功业,希望陛下能留心这些。”又说:“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好像很忠心,特别奸邪的人好像很圣明,人君免不了信任并提拔他们。开始看不见什么大过失,时间长了渐渐地就会出现差错,那么辅佐朝政的大臣不能不管,议论的士大夫将不能不说。管的紧,能不怀疑他们侵权?说的多,能不认为他们谋求恩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仅是是非邪正的位置颠倒了,而且进退人才的原则也违背了。”他又说:“外人能堵住我们的耳朵、弄花我们的眼睛、扰乱我们的心,是我们没能做到虚一而静。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用声色引诱我们也不能陷进去,用财物贿赂我们也不能去符合他们,用功名煽动我们也不能动摇,我们既坚强又清廉,谁能干扰我们呢。”赵汝谈改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当时朝廷决定出兵,赵汝谈反复讲不可轻易开战,但讲和也不是好的计策。不久宋兵收复了三京,即使先前说用兵不利的人也高兴,只有赵汝谈面带忧虑。不久,洛阳兵败,朝中的议论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赵汝谈为权吏部侍郎。当时朝廷决定按亩核算钱,赵汝谈认为不利,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思。京城发生军队变乱,宰相请求贬官,皇上已答应,赵汝谈上奏认为这样恐怕有失大体,不可行。他起草答诏,认为贬官容易,制定好措施难,宰相更不高兴。赵汝谈因论事离开朝廷,他被重新任用为婺州知州,四次推辞都没允许。赵汝谈最终因年老请求罢官,他去世后,转升两官。
赵汝谈天资超人,思想深邃具有远见卓识,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书籍的。 他坚持伦理道德并不记仇怨,御史益祥曾弹劾过他,后来赵汝谈在他的家乡做官,益祥羞愧不敢见他,于是赵汝谈多次去拜访益祥,他们二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他著有《易注》、《书注》、《诗注》、《论语注》、《孟子注》、《周礼注》、《礼记注》、《荀子注》、《庄子注》、《通鉴注》、《杜诗注》。
篇6:吴元珪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元珪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韪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第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①元珪力矫之 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 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 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5分)
参考答案:
4.C“韪”是“(认为)对”的意思。
5. B第①句讲吴元珪力纠选任官员的不正之风。第③句是表现吴元珪的清廉。第⑥句建议的内容是针对王公大臣干预军政而言的。
6. D“言听计从”错,在江淮核田一事上朝廷并未听从他的意见,以至于他称病离职。
7.(l) 吴元珪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对他办事的迅速而感到惊异(或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传”“尽”“奇”“擢”各1分。大意1分。)
(2) 到这时候,有很多前来归附的人,他们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卖儿女来活命。
( “是”“颇”“归”“存”“鬻”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小时候单纯庄重。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召见他,命令他做侍从,任命他为后卫经历。至元十七年,他跟着元世祖巡幸上都,受命到大都万岁山取御药。吴元珪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吴元珪)曾经跟随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献西蕃铠甲,皇帝问那些铠甲的规格,形状,吴元珪回答得详细明白,皇帝更加认为他有非凡的才能。枢密院上奏京城五卫、行省、万户府分别设置不同的官职,平均俸禄,给予医药,设立学校,置办屯田,这些措施大多是吴元珪所议定建议的。
大德元年,吴元珪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选曹(主铨选官吏事务的官职)在考选登录官员的`时候,大多偏袒自己的同乡。吴元珪极力纠正了这种现象。他多次调动后任工部尚书。河朔连年遭遇水旱,农作物没有收成,吴元珪说:“如果民力得以休息,那么百姓的生活就有保障了,那么教化就能施行而民风就会美好。”宰相认为他的话很对,大兴土木的工程稍微得以停歇。大德六年,做河南行中书省佥事。起初朱清、张瑄用金钱贿赂当权者,到(后来)事情败露后,登记了全部受赂人的姓名,只有吴元珪没有收受过任何贿賂。
武宗即位后,吴元珪由枢密院佥事拜授为枢密院副使。诏令到中书省商议朝政,他都能够切中时弊。起初,诏令征发军队上万人在称海屯田,海都叛乱的时候,被俘虏的人很多。到这时,有很多前来归附的被俘者,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于卖儿女来活命.吴元珪上奏了这件事,皇上诏令赐钱赎回这些人。武宗在军中,听说了吴元珪的名声,到这时特意加封他为平章政事,赐白银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任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运的官员上奏说:“江南地区殷实富足,都是因为隐瞒了很多肥腴之田,如果再次实行检查核实的办法,应该会增加上万亩田。”元珪说:“江南的平定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一旦改变,其带来的害处不小。”(他)执意地争执了一个多月,也不能够制止这种做法,便称病离职。后来又任枢密副使,并在嘉禧殿(被皇上)召见。仁宗说:“你是前朝的旧臣,应该留在朕身边。”特意加封为光禄大夫,并赐钱币五千吊,貂皮衣两套。元珪上奏说:“现在对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只管以增加赋税为能事,有关部门按人头征敛,征收苛刻繁重的赋税,使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我担心意料不到的变故就会发生,这不是国家的福泽。”
英宗即位后,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奏说:“各位王公和近臣不得干预军队政务,管理军队的官吏不得盘剥军户,有关部门的赋税和徭役应该平等一致,军官世袭职务应该传给嫡长子。”(对此)皇帝全都赞许并采纳了。吴元珪因为年老而辞官,至治三年去世。
篇7:《后汉书·吴汉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后汉书·吴汉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为人质厚少文 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创而起创:伤口
C.而使人谢城中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厉:勉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①乃移檄告郡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须其力疲 ②君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吴汉“意气自若”的一组是( )(3分)
①堕马伤膝,还营②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③汉坚卧不动
④勿与争锋⑤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
B.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
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
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3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3分)
参考答案
5.选C.(谢,义同《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的“谢”,“告诉”的`意思
6.选C.均是代词,他们的;A.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修饰,不译;B.连词,于是 / 副词,才;D.代词,他们 / 助词,的
7.选C.
8.选B.“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有误,武汉违背的是“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的告诫。至于“分兵”一事,吴汉分兵在前,皇帝告诫在后,不存在“违背告诫”的情形。
翻译:
吴汉、字文质,是南阳宛阳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建武二年,吴汉被封为广平侯,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召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援救。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搞赏将士,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敢轻言冒犯进兵的人,杀!”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出击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天, 吴汉率领军队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轻装的骑兵烧掉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你只要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攻,逼近成都,被阻在长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派遣刘尚率万余人在长江以南驻扎。光武帝得知后,大惊,责备吴汉说:“近来我告诫你千条万条,你为什么遇到事件时却又悖离错乱呢?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紧急事情,不能再彼此照应。”刘秀的诏书尚未送到,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与他们大战了一天,吴汉的军队大败,逃入营垒,吴汉召见诸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的军队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的机会在此一举。”于是,犒劳士兵,树立了许多彩旗,使军营中的烟火不断绝,夜晚就让士兵口中衔着枚(防止出声),带领士兵和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没有觉察,第二天,吴汉率领所有士兵迎战,从天亮到吃饭时,就大败敌人。吴汉在征战讨伐的时候,诸位将领看到战场上不利,有的人很惶恐害怕,常常失去了他们的气度风度;而吴汉意气神情还是一样,严肃认真地整理好器械,激励士兵官吏。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等到死去,赐谥号为忠侯。
篇8:《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原文及译文
孙和传
孙和字子孝,少以母王有宠见爱,好学下士,甚见称述。赤乌五年,立为太子,时年十九。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皆从容侍从。
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又都督刘宝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宝。和谓晏曰:“文武在事,当能几人,因隙构薄,图相危害。岂有福哉?”遂两释之,使之从厚。和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业,非进取之谓。”后群寮侍宴。言及博弈,和以为“妨事费日而无益于用,劳精损思而终无所成,非所以进德修业,积累功绪者也。且志士爱日惜力,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耻非其次。”乃命侍坐者八人,各著论以矫之。于是中庶子韦曜退而论奏。和以示宾客。时蔡颍好弈,直事在署者颇敩①焉,故以此讽之。
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权尝寝疾,和祠祭于庙。和妃叔父张休居近庙,邀和过所居。全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言王夫人见上寝疾,有喜色。权由是发怒,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于废黜。鲁王霸觊觎滋甚。陆逊、吾粲、顾谭等数陈適庶之义,理不可夺,全寄、杨竺为鲁王霸支党,谮诉日兴。粲遂下狱诛,谭徙交州。权沈吟者历年,后遂幽闭和。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敕据、晃等无事忩忩②。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权大怒,族诛正、象,竟徙和于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太元二年正月,封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
篇9:《三国志吴书孙和传》原文及译文
【注释】①敩:xiào,效仿;xué,古同“学”,学习。②忩忩:(cōng cōng)纷争。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又都督刘宝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宝。
B.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又都督刘宝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宝。
C.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又都督刘宝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宝。
D.是时有司颇以条书问事/和以为奸妄之人将因事错/意以生祸/心不可长也/表宜绝之/又都督刘宝白庶子丁晏/晏亦白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乌,是传说中的瑞鸟,亦指太阳,这里是指孙权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古代纪年的方法还有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太傅,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的老师,位尊职虚,如西汉的贾谊就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
C.射御,古代六艺中的两种,指射箭御马之术,都属于尚武的技艺,另外四种技能是礼、乐、书、数。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即指此六艺。
D.庙,本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3分)
A.孙和反对朝臣互相攻讦构祸。在刘宝和丁晏相互状告之时,他说,因有矛盾就相互攻击,都企图坑害对方,这怎么会有福运呢?于是对双方进行劝释调解。
B.孙和好学下士,对博弈妨害事业颇有微词,认为博弈耗劳精神费尽思虑而一无所获,
有志之士爱惜光阴珍惜精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并用这样的话规劝蔡颍。
C.孙和之母与全公主有矛盾,孙和因全公主诬陷而被孙权疏远。全公主说孙和不在太庙祭祀,而专往妃子家去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病重,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
D.在孙和与孙霸的争斗中,孙和虽有陆逊、吾粲、顾谭等人多次向孙权陈述区分嫡庶的道义,但最终仍然难免太子之位被废的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蔡颍好弈,直事在署者颇敩焉,故以此讽之。
(2)权大怒,族诛正、象,竟徙和于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
参考答案
4.(3分)C
5.(3分)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指的是《诗》《书》《礼》 《易》《乐》《春秋》)
6.(3分)B(“用这样的话规劝蔡颍”错,原文是用把韦曜的论奏出示给宾客传阅的方法规劝蔡颍)
7.(1)(5分)当时蔡颍喜欢下棋,在他官署中任职的人很多都效仿(学习)他,所以孙和用这个方法(这篇论奏)来规劝他。(“直事”、“焉”、“讽”、“直事在署者”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5分)孙权非常生气,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最终流放孙和到故鄣,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大臣多达几十人。众人都为他们感到冤屈。(“徙”“竟”“坐”“冤”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孙和,字子孝,是孙虑的弟弟。他小时候因为母亲王夫人受孙权的宠爱而被孙权所喜爱,十四岁时,就安排他为宫廷侍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经传典籍六艺。他爱好学习,礼贤下士,颇为人们所赞誉。
赤乌五年(242),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亻甫、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当时司法官员多用条例律书来问罪,孙和认为奸猾狂妄之徒,将利用讼事掺杂个人私情,从而产生为祸作歹的念头,此风不可助长,上表表示应当杜绝。又都督刘宝状告中庶子丁晏,丁晏也状告刘宝,孙和对丁晏说:“文武官员称职主事,能有几人?因有矛盾就相互翻脸攻击,都企图坑害对方,这怎么会有福运呢?”于是他对双方进行劝释调解,使他们相互交往厚待。他常说当世的才学之士应探研讲习学问,操演熟习武功,以胜任当世事务,而只知交游下棋以妨碍事业,不是进取的态度。后来群臣出席他的宴会,言谈中说到下棋,孙和认为此玩艺只能妨碍事务浪费时光而毫无用处,耗劳精神费尽思虑而一无所获,不是可用来增进德行致力功业,积累功绩的行为。而且有志之士爱惜光阴珍惜精力,君子的最大愿望是功德崇高如山行为光明耀世,以不能列入此种等级为耻。天地之长久,而人处天地之间,有如白驹过隙,年龄很快衰老,青春一去不返。举凡人生所忧者,就在于人的欲望所不能杜绝的那些东西,如果真能杜绝无益的欲念来遵循道义的路径,抛弃不必要的事情以培植功业的根基,对于人的名声品行,难道不是良好之事吗?当然,人的欲望不能没有戏嬉娱乐,而戏嬉娱乐的爱好,也在于饮宴书琴骑射等方面,何必非得下棋不可,然后才感到快乐呢?于是命令陪坐者中的八个人,各自写出评判下棋行为的论文以矫正时弊,于是中庶子韦日翟回家后写了一篇论文奏上,孙和将文章出示给宾客传阅。其时蔡颖喜欢下棋,在他官署中任职者不少人都跟着他学,故此孙和用这个方法规劝他。在这以后王夫人与全公主有了矛盾。孙权曾大病卧床,孙和到太庙祭祀,孙和的妃子的叔父张休的住所离太庙很近,就邀孙和到他家逛逛。全公主派人跟随监视,借机向孙权进谗说太子不在太庙里,而专往妃子家去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病重,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孙权因此发怒,王夫人犹豫而死,而孙和所受宠信日益减损,害怕自己被废除。鲁王孙霸图谋太子之位的欲望更为强烈,陆逊、吾粲、顾谭等多次向孙权陈述区分和明定嫡庶的道义,指出按理太子之位不能被剥夺,全寄、杨竺是鲁王孙霸的党羽,他们天天在孙权面前谗毁。
篇10:《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原文及赏析
汝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1.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9.孔:甚。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篇11:张汝明传附译文
张汝明传附译文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根据。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 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喝点水。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翻译
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蔡京非常害怕他,改任司门员外郎,还是担心他再被重用,极力排挤他,张汝明出京担任宁化军通判。宁化和辽国交界,文书多次来往,张汝明的名字触犯了辽国的忌讳,辽国通过檄文使朝廷知道了。安抚使询问原因,大家想把责任推到小吏身上,张汝明说:用虚假的话欺骗皇上,我不做这样的`事。耕种之法施行,他接到文书巡视境内。当时主管的官吏多不亲自推行,张汝明让四方每天都准备好官吏所去的地方,而自己亲临现场审查核实,即使下雨下雪也不改变,因此官吏无法相互赠礼酬谢。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染上疾病身体很弱,一走路就跌倒。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
篇12:《关木匠传》原文和译文赏析
《关木匠传》原文和译文赏析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注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注】啖:唆使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 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3.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 ①③⑤ B.①④⑥C. ②④⑤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3分)
参考答案
2、答案:D(竟:最终)
3. 答案:D
4.答案:C (C项“借关廷福报复私愤”无据。)
5.(1)(3分)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置、“安在”宾语前置,各1分)
(2)(3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 (“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申时(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自然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吴汝纶传原文及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4.阳固传原文及译文
10.《名捕传》原文及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