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vvcart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欧信,嗣世职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以广东破贼功,擢都指挥同知。已,命守备白羊口,迁大宁都指挥使。天顺初,以都督佥事充参将,守备广东雷、廉诸府。巡抚叶盛荐其廉勇,进都督同知,代副总兵翁信。两广瑶僮陷开建,杀官吏,帝趣进兵。信破贼化州之马里村,再破之石城,击斩海南卫反者邵瑄。
时所在盗群起,将吏不能定。广西参将范信守浔、梧,瑶尽在境内,阴纳瑶赂,纵使越境流劫,约毋犯己。于是雷、廉、高、肇悉被寇。帝命广西总兵官陈泾及欧信合剿。时有斩获,而贼势不衰,朝廷犹倚范信。会泾以罪征,乃擢范信都督佥事充副总兵,镇广东,而命欧信佩征蛮将军印,代泾镇广西。
成化元年,贼掠英德诸县,欧信讨斩五百余人,夺还人口。韩雍督师令信等分五哨攻破大藤峡已而余贼复入浔州信被劾获宥召还理前府事。
七年春,充总兵官,镇守辽东,累败福余三卫。言者谓信已老,请召还。巡抚彭谊奏:“官军耆老五千余人,皆言信忠谨有谋勇,累立战功,威镇边陲。年六旬,骑射胜壮士,不宜召回。”乃留镇如故。久之,陈钺代谊。钺贪功,信不能违,十四年为巡按王崇之所劾。其冬,乃召归。寻遣中官汪直等往按,直右钺,归罪信等。下狱,镌官闲住,饮恨而卒。
范信既徙广东,贼势愈盛,劫掠不止,乃语人曰:“今贼仍犯广东,亦我遣之耶?”而是时都督颜彪佩征夷将军印,讨贼久无功,滥杀良民报捷。岭南人咸疾之。
(选自《明史·欧信列传第六十二》)
译文:
欧信,乘袭世袭职位任金吾右卫指挥使。景泰三年,欧信因在广东破贼有功,被提拔为都指挥同知。不久,他奉命守备白羊口,升为大宁都指挥使。天顺初年,欧信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参将,守备广东的雷州、廉州诸州。巡抚叶盛举荐说欧信廉洁而勇猛,欧信于是晋升为都督同知,代替副总兵翁兴。两广的瑶、僮两族人攻陷开建,杀害官吏,皇上督促进兵。欧信在化州之马里村击败贼寇,又在石城打败他们,击杀海南卫谋反者邵瑄。
当时欧信所在之处群贼四起,将吏们平定不了。广西参将范信驻守得、梧二州。瑶族全部住在境内,他暗自收纳瑶族的贿赂,放纵任凭他们越境流窜劫掠,约定他们不要自己境内骚扰。于是雷、廉、高、肇事全受他们的骚扰。皇上命广西总兵陈泾和欧信合兵围剿。(虽然)时有斩获,而贼势却并未减弱。朝廷也仍然倚重范信。又逢陈泾因罪受到追究,于是朝廷提升范信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副总兵,镇守广东,而命欧信佩带征蛮将军印,代替陈泾镇守广西。
成化元年,贼寇抢掠英德诸县。欧信出兵征讨并斩首五百多人,夺回被掠人口。韩雍督率军队,命欧信等分兵五路,攻破大藤峡。不久余贼又入侵浔州,欧信被弹劾却又获得宽恕,应召回京,管理前府事务。
七年春,欧信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屡次打败福余三卫。在朝议论者说欧信已老,请求将他召回。巡抚彭谊上奏说:“官军中五千多受人尊重的'老人,都说欧信忠诚、谨慎,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边疆。虽年已六旬,骑马射箭却胜过壮士,不应当召回他。”欧信这才仍然留镇辽东。很久之后,陈钺代替了彭谊的职位。陈钺贪功,欧信不能违背他,十四年,被巡按王崇之弹劾。这年冬天,朝廷将欧信召回京城。随即派遣宦官汪直等前往辽东审察此事。汪直包庇陈钺,将事情归罪于欧信等人。欧信被下狱,削去官职,闲住无聊,终饮恨而死。
范信被调任广东后,贼势更盛,劫掠不止,范信于是对人说道:“现在贼寇仍在侵犯广东,也是我让他们这么做的吗?”而这时都督颜彪佩带征夷将军印,追讨贼寇久而无功,却为了报捷而滥杀良民。岭南人都十分痛恨他。
篇2:《明史·马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马芳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译文: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敌寇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成箭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身边侍候。马芳佯装为他所用,却暗地从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此感到惊奇,让他代理队长。数次抵御敌寇有功,应授官职,而他因为父亲贫困,接受全部赏赐来侍养父亲。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
敌寇曾经侵犯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军队奋勇跳跃,敌军骑兵惊退十里。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急忙趁机攻击,斩杀很多敌人。众人正要庆贺,马芳立刻鞭打坐骑说:“贼寇来了。”催促士兵扼守险要之地,而自己断后。不久,敌寇果然聚集冲来。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最终退去。多次升迁到指挥佥事,又因军功,越级提拔为都督佥事。不久,攻敌有功,晋升两级,担任右都督。不久因军功再提拔为左都督,被赏赐蟒袍。三十六年,马芳改任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兵逼近界岭口,马芳和总兵官欧阳安歼敌数十人,俘获骁勇骑兵猛克兔等六人。敌寇不知道马芳在,马芳脱下铠甲给他们看,都惊恐地说:“这是马太师!”于是退去。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十万骑兵入侵西路,马芳在马莲堡迎击他们。堡墙坍塌,众人请求堵上它,马芳不同意。众人又请求登上高台,马芳也不同意。马芳下令打开城堡四门,偃旗息鼓,寂静得就像没人一样。
等到天黑,火光冲天,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敌人骑兵窥探的人接连不断,没人能猜透他要干什么。第二天,马芳突然一跳而起,登上城头,指着敌人对众人说:“敌军多回头看,将要逃跑。”他率兵追击,大破敌军。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他曾经命令三十人出塞外四百里,斩杀俘获很多敌人,敌寇非常震恐。马芳出身士兵,十多年后成为大帅,身体受伤几十处,以少击多,没有不大胜的.,威名震动边陲,是一时将帅之首。石州城被敌寇攻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被判死罪,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后来田世威又任将领,对待马芳很刻薄,马芳不与他计较,知道这事的人都称赞马芳。
篇3:《明史·轩輗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轩輗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①。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②。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
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注】①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②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
译文: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被授予行人司副的官职。宣德六年,因人推荐,改任御史。巡视福建,剔除奸恶之徒,声威名望很高。正统元年,他到浙江清理军队,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五年,他被破格提升为浙江按察使。前任按察使奢侈,轩輗极力矫正。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青色布袍,缝补连缀几乎遍及全身,家居常吃素食,妻子儿女亲自汲水舂米。与同僚下属约定,三天拿出俸禄买肉,不能超过一斤。同僚下属大多不能忍受。故人旧友到来,吃的东西仅仅一盘。有时备办鸡和小米,那么人们就感到吃惊,认为是怪事。会稽赵伯泰,是宋朝皇室后裔,上奏说孝宗、理宗和福王的陵墓,都被豪强侵占夺取了。御史王琳说福王投降元朝,到北方去了,山阴怎么会有他的墓呢?赵伯泰不服,再次上诉。皇帝命令轩輗考察核实。轩輗说福王的墓是只藏衣冠的墓,赵伯泰的话不是乱说。诏令将侵占陵墓的.豪强充戍边疆,停发王琳等人的俸禄。十三年,轩輗上奏述说四件事,都切中时弊,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景泰五年,改任左副都御使,掌管南院事物。考核罢免不称职的御史几个人。天顺元年,召回京任刑部尚书。
几个月后,他称病请求退休。皇帝召见他,问道:“以前浙江清廉的按察使人满回京,行李只有一竹箱,是你吗?”轩輗叩首回答。皇帝赐给白银,安慰并允许他退休。第二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少官员,皇帝询问李贤,大臣中有谁曾担任过这一职务。李贤以轩輗作答,并且称赞他廉洁,于是命令轩輗以左都御史的身份前往。八年夏,他因年老请求退职还乡,不等批复就径直回家。回到家就催促准备洗澡,伸伸懒腰就去世了。轩輗为人孤傲严厉,对待人无论贤能与否,都拒绝结交。作按察使时,曾在同僚家饮酒,回来摸着肚子说:“这里面有赃物。”在南都时,都御史张纯置办酒席延请宾客。轩輗厌恶他的奢侈,不去。张纯撤去食物送给他,他也不收。每年的一定季节到礼部上奏章庆贺,摒弃客人独居于一间屋里,撤掉蜡烛正襟危坐,事情办完就回家,不曾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听说他来了,也总是躲开离去,不乐意与他相处。然而他清廉的节操闻名于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说到廉吏必然会称轩、耿。
篇4:《明史陶琰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陶琰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至则七等已灭,浩八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筑萧山至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八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而肃。琰性清俭,饭惟一疏。每到官及罢去,行李止三竹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体。加太子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赠少保,谥恭介。子滋,以进士授行人。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子学正。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大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十五年,赦还,卒。”
译文: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看,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他七次上疏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篇5:《明史罗亨信传》的原文及译文
《明史罗亨信传》的原文及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B.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D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7.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5分,句意正确2分,“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1分。)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5分,句意正确2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的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篇6:《明史·王世贞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诗社,又与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
奸人阎姓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正殿名庆恩义宽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赏练兵实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涖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
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
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晚年,攻者渐起,世贞顾渐造平淡。病亟时,刘凤往视,见其手苏子瞻集,讽玩不置也。
篇7:《明史·王世贞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注]①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 阴险地
B.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 拒绝
C.绍述何、李,名日益盛 一天天地
D.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用以讽居正 用来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陈法∕祖宗正∕殿名庆∕恩义宽∕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赏练兵实八事
B.疏陈法∕祖宗正殿∕名庆恩义∕宽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赏练兵实∕八事
C.疏陈法祖宗∕正殿名∕庆恩义∕宽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赏∕练兵实八事
D.疏陈法祖宗∕正殿名∕庆恩义∕宽禁例∕修典章∕推德意昭∕爵赏练兵∕实八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为人正直,不惧权贵。抓捕阎姓逃犯,他不顾锦衣都督陆炳和权相严嵩的情面,不肯徇私枉法。
B.王世贞得罪了权相严嵩,不仅自己官场不顺,自己父亲也遭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囹圄,并被判死刑。
C.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用西汉人京房的占卜辞讽刺张居正,张居正怀恨在心,趁机罢免了他。
D.世贞主盟文坛二十年,他才高位显,声名远扬,凡受他片言只语赞誉过的人,其名声也会立即提高。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5分)
(2)张居正枋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5分)
参考答案
4、A 阴:暗地里
5、C
6、C 讽在此不是讽刺,而是规劝。
7、(1)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拜伏在宫殿上为父申冤,直言父亲是被奸人严嵩构陷。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王忬的官职爵位也得以恢复。(“伏阙、为……所……、左右、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张居正执掌国家权柄,因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世贞,而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枋、以、同年、引、亲附”各1分)
【参考译文】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王忬之子。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爱好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前辈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文学主张,名声日高。在刑部任职,升为员外郎、郎中。
有个姓阎的奸人犯法,逃匿于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世贞搜出,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世贞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继盛冤死,又给他安葬。严嵩恨世贞入骨。吏部两次准备提拔世贞为提学,(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泺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世懋跪倒在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忬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忬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被处决。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不参加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申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奸人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的官职爵位也得以恢复。王世贞决意不再出仕为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征求实言,王世贞上疏陈述了效法祖宗、更正殿名、推广恩义、放宽禁令、修订典章、推行德治、昭明爵赏、操练军队八件事情,来应答诏命。没过多长时间,吏部采用言官的推荐,命令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大名。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
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世贞,而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世贞积怨难平,恰逢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世贞的官职。后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直到张居正死后,世贞才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他曾多次被弹劾,不应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
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攀龙死后,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当时士大夫、山人、骚人墨客、和尚、道士纷纷出入于门下,凡受他片言只语赞誉过的人,其名声立即提高。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晚年,批评他的人渐多,拜访他的人渐少。病重期间,刘凤去望他,见他还在玩味苏轼的著作。
篇8:《明史·李如松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李如松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李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十五年,以总兵官镇宣府。巡抚许守谦阅操,如松引坐与并。参政王学书却之,语不相下,几攘臂。巡按御史王之栋因劾如松骄横,并诋学书,帝为两夺其俸。
二十年,哱拜反宁夏,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其弟如梅、如樟并年少英杰,宜令讨贼。六月抵宁夏。如松以权任既重,不欲受总督制,事辄专行。兵科许弘纲等以为非制,帝乃下诏申饬。
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如松新立功,气益骄,与经略宋应昌不相下。故事,大帅初见督师,甲胄庭谒,出易冠带,始加礼貌。如松用监司谒督抚仪,素服侧坐而已。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营,誓师渡江。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行长大骇,复遣亲信来谒,如松慰遣之。六日,次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以倭素易朝鲜军,令副将祖承训诡为其装,潜伏西南。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斩先退者以徇。倭方轻南面朝鲜军,承训等乃卸装露明甲。倭大惊,急分兵捍拒,如松已督军自小西门先登。火器并发,烟焰蔽空。吴惟忠中炮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译文:
李如松,字子茂,是李成梁的长子。因父亲的功劳担任都指挥同知,充任宁速伯的侍卫官。骁勇果决作战勇敢,从小跟随父亲熟悉兵法。
万历十五年,又以总兵官的身份镇守宣府。巡抚许守谦检阅军队训练,李如松把座位搬去与他并列。参政王学书让他下去,说话互不相让,几乎要动起手来。巡按御史王之栋因此弹劾李如松骄傲专横,并且诋毁王学书,皇帝因此剥夺了两人的俸禄。
二十年,哱拜在宁夏反叛,御史梅国桢推荐李如松有大将的才干,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樟都是年少的英杰,应该派他们讨伐叛贼。六月抵达宁夏。李如松因为权势已经很大了,不想接受总督的节制,办事总是独断专行。兵科许弘纲等认为不合制度,皇帝于是下诏斥责他。
在这以前,董一奎、麻贵等众将多次攻城没有攻下。李如松到达后,攻势更加猛烈。李如樟夜间登云梯而上,没有成功。游击龚子敬率领苗兵进攻南关,李如松乘势带兵攻城,也没攻下,于是决定用水攻。哱拜窘迫,派养子克力盖前去勾结河套的敌人,河套的敌寇率领一万多骑兵到达张亮堡。李如松奋力应战,亲手斩杀畏缩不前的士卒,敌寇最终大败而逃。水淹北关,城墙倒塌。李如松等佯装攻打北关诱惑敌人,而暗中派精兵袭击南关,攻克了宁夏之后,哱拜自己杀死叛党刘东旸,请求免去死罪。
消灭了哱拜和族人后,记录功劳,如松升为都督,世袭锦衣指挥同知。恰逢朝鲜倭寇为害严重,皇帝诏令李如松限期东征。李如松刚立了功,气焰更加骄横,与经略宋应昌不相让。按旧例,大帅第一次见到督师,穿着战衣在大庭拜见,出来更换帽子和衣带,才更加礼貌。李如松用监司拜见督抚的礼仪,穿着平常的衣服坐在一边而已。十二月,李如松到达军中,沈惟敬从倭寇那边回来,说倭寇酋长行长愿意接受封赏。李如松叱责沈惟敬奸邪,想杀了他。参谋李应试说:“藉助沈惟敬欺骗倭寇说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条妙计呀。”李如松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扣留沈惟敬在营中,誓师渡江。
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大军驻扎在肃宁馆。行长以为封赏的使臣将要来了,派牙将前来迎接,李如松下令让游击李宁活捉他们。倭寇仓促起来格斗,只抓住了三人,剩下的逃回去了。行长大惊,又派亲信前来拜见,李如松抚慰打发他回去了。第六天,驻军平壤。行长还以为是封赏的使者,站立在风月楼等待,李如松的军队抵达平壤城,众将徘徊没有入城,行迹完全暴露,倭寇全部登上城墙据守。
第二天早晨,李如松下令围攻时放开东面。因倭寇一向轻视朝鲜军队,命令副将祖承训假装穿上朝鲜兵的`服装,潜伏在西南边。李如松亲自带领大军直抵城下,攻打城东南。倭寇炮像箭雨一样,官军稍有退却。李如松杀了先退的士兵以示众。倭寇正轻视南面的朝鲜军,祖承训等于是脱下外面的服装露出明军的盔甲。倭寇大惊,急忙分兵抵抗,李如松已经命令部队从小西门抢先登城。火器一起发射,烟火遮住了天空。昊惟忠中炮胸部受伤,仍然奋勇呐喊着督战。李如松的战马中炮而死,换了马疾驰,落在壕沟中,一跃而上,指挥士兵加强进攻。将士们无不以一当百,于是攻下平壤城。
二十五年冬天,辽东总兵董一元被罢免,皇帝圣旨特别任用李如松。李如松感戴皇帝知遇之恩,意气更加振奋。第二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皇帝沉痛哀悼,命令备置衣冠礼仪运回安葬,追赠少保、宁速伯,建立祠堂,谥号忠烈。
篇9:《明史·朱国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明史·朱国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日本陷朝鲜,石星惑沈惟敬言,力主封贡。国祚面诘星:“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星不能用。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撒去。尚书余继登卒,国祚摄部事。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
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陕西狄道山崩,其南涌小山五,国祚请修省。社稷坛枯树生烟,复陈安人心、收人望、通下情、清滥狱四事。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
译文:
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进为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日本攻陷朝鲜,石星被沈惟敬的话所蟲惑,力主封贡。朱国祚当面责问石星:“这是我乡里的无赖小人,乘机获取奸利之计,您为何独独不考虑国家受辱呢?”石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二十六年,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囯祚写信給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走。尚书余继登去世,朱国祚掌管礼部的事情。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期超过了期限,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朱国祚表示反对,上疏说:“本朝,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醮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很是严格并且分明。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大乱。违背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皇上的明伦,触犯天下的清议,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争国本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陕西狄道发生山崩,它的南部涌出五座小山,朱国祚请求修心、反省。社稷坛的枯树冒烟,他又上陈安定人心、恢复百姓希望、了解下情、清理滥定的冤狱四件事。
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被称为长者。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宜后,就请求罢免,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与朱国祚抵触。三年晋封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授武英殿。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乘着驿车归家。第二年逝世。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
篇10:《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明史·欧信传》原文阅读及译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