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ctrj_1980031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B、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C、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D、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愈手下任职;担任德清县丞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查访,而熊鼎认为既已颁布赦令,就不应该失信于天下。
C.熊鼎治政有方,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把残暴的伪官悍将全部迁走,百姓得以安定;逮捕杀人犯陈德仲,审讯后立即治罪。
D.熊鼎面对威逼,正气凛然。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2)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B(“丞相李善长劝谏皇上派御史察访”分析有误)
7.(10分)(1)(5分)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大意2分,“官”“辞”“赞”各1分)
(2)(5分)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大意2分,“稽”“置”“书”各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行守卫。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来松江人钱鹤皋反叛,临近地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前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因犯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朝廷)问起了我们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了。
篇2:《明史·熊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史·熊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答案:C
解析:延,延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篇3:《明史李孜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李孜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李孜省,南昌人。时宪宗好方术,孜省乃学五雷法,厚结中官梁芳、钱义,以符箓进。
成化十五年,特旨授太常丞。御史杨守随、给事中李俊等劾孜省赃吏,不宜典祭祀,乃改上林苑监丞。日宠幸,赐金冠、法剑及印章二,许密封奏请。同官王昶轻之,不加礼。孜省谮昶,左迁太仆少卿。故事,寄俸官不得预郊坛分献,帝特以命孜省。廷臣惩昶事,无敢执奏者。
初,帝践位甫逾月,即命中官传旨,用工人为文思院副使。自后相继不绝,一传旨姓名至百十人,时谓之传奉官,文武、僧道滥恩泽者数千。邓常恩、赵玉芝 辈,皆尊显,与孜省相倚为奸,然权宠皆出孜省下。给事中王瑞、御史张稷等交劾之。乃贬二秩,为本司左参议,他贬黜者又十二人。盖特借以塞中外之望,孜省宠 固未尝替也。
二十一年正月,星变求言。九卿大臣、给事御史皆极论传奉官之弊,首及孜省、常恩等。帝颇感悟,贬孜省上林监丞,令吏部录冗滥者名凡五百余人。帝为留六十七人,余皆斥罢,中外大说。孜省缘是恨廷臣甚,构逐主事张吉、员外郎彭纲。
其年十月,再复左通政,益作威福。构罪吏部尚书尹旻及其子侍讲龙。又假扶鸾术①言江西人赤心报国,于是致仕②副都御史刘敷、礼部郎中黄景、南京兵部侍郎尹直、工部尚书李裕、礼部侍郎谢一夔,皆因之以进。间采时望,若学士杨守陈,少詹事刘健,都御史余子俊诸名臣,悉密封推荐。缙绅进退,多出其口。所排挤江西巡抚闵珪、冼马罗璟、兵部尚书马文升、顺天府丞杨守随,皆被谴。
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已,复擢礼部右侍郎,掌通政如故。
群奸中外蟠结,士大夫附者日益多。兵科左给事中张善吉谪官,因秘术干中官高英,得召见,因自陈乞复给事中,士论以为羞。
宪宗崩,孝宗嗣位,始用科道言,尽汰传奉官,谪孜省、常恩、玉芝等戍边卫。又以中官蒋琮言,逮孜省、常恩等下诏狱,坐交结近侍律斩,妻子流二千里。诏免死,仍戍边。孜省不胜搒掠,瘐死。
【注】①扶鸾术:一种道教的占卜术。②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选自《明史·佞幸传》,有删改)
9.下列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寄俸官不得预郊坛分献 故事:按先例
B.构逐主事张吉、员外郎彭纲 构:陷害
C.又假扶鸾术言江西人赤心报国 假:假装
D.坐交结近侍律斩 坐:因……犯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
B.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
C.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
D.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给事中王瑞、御史张稷等人交替弹劾李孜省,反而被贬官二等,任本司左参议,其他被贬被废的还有十二人。
B.九卿大臣、给事御史竭力论述传奉官之弊,导致李孜省被贬为上林监丞,李孜省因此非常痛恨廷臣。
C.李孜省擅作威福,把持官吏的任免升降,打击异己,但也间或举荐有声望的人,像学士杨守陈等名臣,他都密封进行推荐。
D.佞幸之臣李孜省通过旁门左道、巴结宦官等途径获得皇帝宠幸,但最终落得被遣戍边、死于狱中的可悲下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官王昶轻之,不加礼。孜省谮昶,左迁太仆少卿。(5分)
(2)因秘术干中官高英,得召见,因自陈乞复给事中,士论以为羞。(5分)
参考答案
9.C.解析: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假”意为“借助”。
10.B.参考断句:吏部奏通政使缺,即以命孜省,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递进一官。时张文质方以尚书掌司事,通政故未尝缺使也。
11.A.解析:给事中王瑞、御史张稷等人交替弹劾李孜省。于是将李孜省贬官二等,任本司左参议,其他被贬被废的还有十二人。
12.(1)同僚王昶轻视李孜省,不以礼相待他。李孜省就诬陷王昶,王昶被贬为太仆少卿。(轻、加礼、谮、左迁,各1分,句意1分。)
(2)张善吉用秘术请求宦官高英,得到皇帝的召见,就自己陈述乞求恢复给事中的官衔,士大夫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之事)。(干、复、以为,各1分,“得召见”省略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李孜省,是南昌人。当时宪宗喜好方术,孜省就学习五雷法,厚交宦官梁芳、钱义,拿治病延年的`符书献给宪宗。
成化十五年(1479),皇上特下圣旨授他为太常丞。御史杨守随、给事中李俊等人弹劾孜省是坏官污吏,不宜掌管祭祀,于是改任他为上林苑监丞。孜省日益受宠,受赐金冠、法剑以及两枚印章,并许他密封奏报请求。同僚王昶轻视李孜省,不以礼相待他。李孜省就诬陷王昶,王昶被贬为太仆少卿。按先例,寄俸官不得参与郊坛分献,皇上特别命令孜省参加。廷臣以王昶的事为警戒,没有人敢上奏(阻止)。
当初,皇上即位刚过一个月,即命宦官传圣旨,用手工劳动者任文思院副使。以后这种事相继不绝,一传旨姓名常达百来人,当时称之为传奉官,文士武夫、僧人道士滥得恩泽的达数千人。邓常恩、赵玉芝之类,都得尊显,与孜省狼狈为奸,但他们的权力和受宠程度都在孜省之下。给事中王瑞、御史张稷等人交替弹劾 他。于是将孜省贬官二等,任本司左参议,其他被贬降职的还有十二人。此举大概只借来堵住朝廷内外的怨恨(情绪),而孜省的受宠并不曾衰退。
二十一年(1485)正月,星辰变化,皇上要大臣提意见。九卿大臣、给事御史都详论传奉官之弊,首先就提到孜省和邓常恩等人。皇上颇有感触觉悟,贬 孜省为上林苑监丞,令吏部登记冗滥官员姓名共五百多人。皇上只留下六十七人,其他全部驱逐罢官,朝中内外都非常高兴。孜省因此非常恨廷臣,便陷害并逐出主 事张吉、员外郎彭纲。
这一年十月,孜省再次恢复左通政一职,更加作威作福。他陷害吏部尚书尹旻及其儿子侍讲尹龙。他又借扶鸾术说江西人赤心报国,于是退休的副都御史刘 敷、礼部郎中黄景、南京兵部侍郎尹直、工部尚书李裕、礼部尚书谢一夔,都因此而升官。他也间或(中间)收取(采纳)当时名望较高的人,像学士杨守陈,少詹 事刘健,都御史余子俊等名臣,他都密封进行推荐。缙绅进用升官废退罢官,多出于其口。受他排挤的江西巡抚闵珪、冼马罗璟、兵部尚书马文升、顺天府丞杨守 随,都被降级。
吏部奏告通政使缺额,皇上即命孜省任通政使,而右通政陈政以下五人,按顺序升一级官。当时张文质正以尚书身份掌管通政司事务,通政司所以没有缺通政使。不久,又升孜省为礼部右侍郎,掌管通政司同先前一样。
群奸在朝廷内外盘附勾结,依附他们的士大夫日益增多。兵科左给事中张善吉被贬官,用秘术请求宦官高英,得到皇帝召见,就自己陈述乞求恢复给事中的官衔,士大夫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之事)。
宪宗驾崩后,孝宗即位,才开始采纳科道官员的建议,全部裁汰传奉官,贬谪孜省、邓常恩、赵玉芝等人,遣去戍守边疆。又因宦官蒋琮的建议,逮捕孜省、常恩等人,投进牢狱,因勾结贴身宦官犯罪按律处斩,妻子儿女流放到两千里之外。皇上下诏免其死罪,仍戍边。孜省受不住拷打,死于狱中。
篇4:《明史方震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方震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熹宗嗣位,逆党魏忠贤内结客氏。震孺疏陈三朝艰危,言:“宫妾近侍,颦笑易假,窥瞷可虑。中旨频宣,恐蹈斜封隐祸。”其春巡视南城。中官张晔、刘朝被讼,忠贤为请。震孺不从,卒上闻,忠贤益恚怨。辽阳既破,震孺一日十三疏,请增巡抚,通海运,调边兵,易司马。日五鼓挝公卿门,筹画痛哭,而自请犒师。是时,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烟绝,军民尽窜,文武将吏无一骑东者。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议者欲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驻兵镇武。军法不严,震孺请敕宁前监军,专斩逃军逃将。并从其言。然是时,经、抚不和,疆事益坏。震孺再疏言山海无外卫,宜亟驻兵中前,以为眼目。不省。明年正月,任满,候代前屯,而大清兵已再渡三岔河。先锋孙得功不战,而呼于镇武曰“兵败矣”,遂走。列城闻之皆走,惟震孺前屯无动。当是时,西平守将罗一贯已战死,参将祖大寿拥残兵驻觉华岛上。于是震孺召水师帅张国卿相与谋曰:“今东师四外搜粮,闻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余万,兵十余万人,民数万,战舰、器仗、马牛无数,东师即媾得岛兵,得岛兵以攻榆关,岂有幸哉?”于是震孺、国卿航海见大寿,慷慨语曰:“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震孺请以颈血溅将军。”大寿泣,震孺亦泣,遂相携以归,获军民辎重无算。
(节选自《明史方震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B.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C.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D.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中旨指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
C. 斜封即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非正式任命的官员。
D.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巡视各地军政、民政的大臣,又称巡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方震孺不畏权贵。魏忠贤替宦官张晔、刘朝说情,方震孺不听从,将事实报告皇帝。
B.方震孺严肃军纪。他命令宁前监军专门负责逃兵逃将,但终究无法挽回边事危机。
C.方震孺勇于担当。辽阳失陷后,他一面为朝廷出谋献策,一面主动请缨去犒劳军队。
D.方震孺富有远见。他预见到争取祖大寿的重大意义,亲自渡海前往,成功将他劝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震孺再疏言山海无外卫,宜亟驻兵中前,以为眼目。不省。
(2)将军归,相保以富贵;不归,震孺请以颈血溅将军。
参考答案
10.(3分)B (帝壮其言,发帑金二十万震孺犒师。六月,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帝命震孺巡按,辽东监纪军事。)
11.(3分)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巡按,又称按台,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专门负责监察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
12.(3分)B(不是方震孺命令宁前监军,是方震孺请求皇帝命令宁前监军。)
13. (10分)
(1)震孺两次上疏说山海关没有外围防卫,应立刻在中前驻兵,作为耳目。(皇帝)不省察。(“再疏”,两次上疏;“亟”,立刻、马上。)
(2)将军回去,(我们)保你富贵;不回去,请允许震孺我用颈上鲜血溅在将军身上。 ( “相”,在这里是指代性副词,指祖大寿;“以”,介词,“用”。)
参考译文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熹宗继位,逆党魏忠贤在宫中勾结客氏。方震孺上书陈说三朝的艰难危险,说:“宫妾近侍,容易假装献媚地谄笑,窥探政事,值得忧虑。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频频宣读,恐怕会重蹈唐代‘斜封官’的.覆辙。”这年春天巡视南城,宦官张晔、刘朝被诉讼,魏忠贤替他们说情。方震孺不听从,最终报告了皇帝,魏忠贤更加怨恨他。辽阳失陷后,方震孺一天上了十三道奏疏,请求增派巡抚,疏通海运,调遣边兵,改换司马。一天五次敲击公卿的门,一边筹划一边痛哭,并且请求自己去犒劳军队。这时,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烟灭绝,军民全都逃窜了,文武官员没有一骑向东。皇帝感慨他的言语勇壮,调拨钱币二十万两给方震孺去犒劳军队。六月,方震孺出关,延请召见将士,吊唁死者,救扶伤者,军民十分喜悦。皇帝命令他巡按辽东,监管军事。一起商议的人想要抛弃三岔河,退守广宁。震孺请求驻兵镇武。军法不严,方震孺请求皇上命令宁前监军,专门斩杀逃兵逃将。皇帝都听从他的意见。然而这时经略和巡抚不和睦,边疆之事更加危急。震孺两次上疏说山海关没有外围防卫,应立刻驻兵中前,作为耳目。皇帝不省察。第二年正月,任期满,等候代理前屯,而大清兵已经第二次渡过三岔河。先锋孙得功没有迎战,却对着镇武呼喊“兵败了”,就逃走了。各城听到消息都逃走了,只有方震孺的前屯没有动。正在这时,西平守将罗一贯已战死,参将祖大寿聚集残兵驻扎在觉华岛上。于是方震孺召见水军元帅张国卿一起商量说:“现在东面的军队外出到处搜索粮食,听说祖将军在岛上有米豆二十多万,士兵十多万,百姓数万,战舰、武器、马牛无数,东面的军队如果联合岛兵,得到岛兵来攻打榆关,难道会有好事吗?”于是方震孺、张国卿渡海见祖大寿,激动地说:“将军回去,我们保你富贵;不回去,请允许震孺我用颈上鲜血溅在将军身上。”祖大寿痛哭,震孺也哭,于是相携而归,获得军民辎重无数。
篇5:《明史郑三俊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郑三俊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B.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5分)
(2)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5分)
参考答案
4.B(解答时,先找出人名,确定“帝”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再根据“召”“对”“言”和虚词“之”“安”等的'用法,即可断句。)
5.C(“疏”属于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6.A(根据原文可知,郑三俊“淘汰魏忠贤的遗党”在先,“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在后。)
7.(1)皇帝驾临御前讲席,讲官黄景防称赞郑三俊很清正,又偕同黄道周各自上疏相救。(关键词“御”“偕”“疏”各l分,大意2分。)
(2)当时正遇上考核选拔官员,地方官员多假借修城、开荒的名义,减少俸禄经保举调任京职。(关键词“值”“假”“行取”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同时掌管吏部事务。南京众官多是魏忠贤遗党,这年朝廷考核京官,郑三俊把他们全部淘汰了。京城遭受兵乱,大臣受到重罚。南方粮食每年交纳数额为八十二万七千多,积欠至数百万斤,但兵部又不停地增加士卒。郑三俊刚到时,仓库里仅有不到一个月的粮饷。郑三俊极力清除积久的弊政,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几个人,多次与兵部因士兵虚数冒领的事争执,一段时间以后,士兵得以常饱。
政绩考核时进人京城,留任刑部尚书,被加封为太子少保。皇帝认为阴阳失和,命令司礼中官登记囚犯,判处流放徒隶以下的都减轻刑罪等次。郑三俊认为文武众臣中因被别人牵连而长久被囚禁的人很多,请求命令他们出外等候审判定罪。于是论说告发株连的弊端,乞求下命令“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政治。在京内五城审讯,不是死罪不必报送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在京外巡抚巡接控制捉拿,不是情真罪实的犯人不必全部解送京城:分管刑事的官员断案,以十日为期限”。皇帝听从了他所有的意见。
当初,户部尚书侯恂因屯豆一事获罪入狱,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郑三俊多次上报审判定罪的结果,都不合皇帝的心意。进谗言的人说候恂与郑三俊都是东林党人,郑三俊想要歪曲破坏法律释放罪人。有盗贼在工部钱局的墙上挖洞,朝廷命令审察头目的罪行,郑三俊也拟定判处轻罪。皇帝大怒,夺了他的官职交司法官员处置。应天府丞徐石麒恰好在京城,他上疏极力相救,触犯旨意遭到严厉斥责。皇帝驾临御前讲席,讲官黄景防称赞郑三俊很清正,又偕同黄道周各自上疏相救。皇帝不采纳,严厉斥责郑三俊欺骗自己。因郑三俊没有贪污营私,朝廷命令他出狱等候审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又救他,大学士孔贞运等人又为他说话,才允许发配来赎罪。
十五年正月,朝廷下诏令恢复他原来的官职。恰逢吏部尚书李日宣获罪,就命令郑三俊取代他。当时正遇上考核选拔官员,地方官员多假借修城、开荒的名义,减少俸禄经保举调任京职。都御史刘宗周上疏议论此事。众人就攀附周延儒,周廷儒嘱托兵部尚书张国维以懂得军事推荐这些人,皇帝就想召见他们令其回答问题后亲自提拔。郑三俊说:“考核选拔官员,是部、院的事务,天子尚且不能专任,何况是枢部呢?请求先考核审定,再请圣上裁决。”皇帝不高兴,召郑三俊责问此事,郑三俊应对不屈服。刘宗周又说:“郑三俊想等部、院考核审定后,排列出优劣好坏,再恭请圣上决断。如果只是凭借当面回答圣上提出的问题就选取人,怎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因此侥幸被选上的人很多。
郑三俊为人端庄严谨、纯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气凛然。只是推荐吴昌时为下属,颇被世人指责。当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想得到此官职。首辅周延儒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吴昌时,并且把他托付给郑三俊。其他辅政大臣以及谏官也多称赞吴昌时的贤能,郑三俊就请求调吴昌时任此官职。皇帝特意召见郑三俊询问,郑三俊又依从众人心意来回答。皇帝点头同意,第二天便下达任命之令。从别的部调选郎,以前没有过这种现象。皇帝讨厌谏官不称职,想多加淘汰,曾把这个想法告诉过郑三俊。郑三俊与吴昌时商量放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出京外任。给事、御史群情激愤,议论纷纷。说吴昌时扰乱制度玩弄权术,接连上奏章极力攻击吴昌时,一并诋毁郑三俊。郑三俊恳求退休,皇帝下诏允许他乘坐驿车归家。国家发生变乱后,他在家居住十多年才去世。
篇6:《明史陈献章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陈献章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注]不如也。”扬言于朝,□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卸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于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注]龟山:指杨时,字中立,因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正统十二年乡试举:被推荐B.久之,复游太学游:学习
C.殊戾先生意戾:违背D.比归白沙比:等到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扬言于朝,□为真儒复出
②献章听选国子生,□敢伪辞钓虚誉
③始从吴聘君学,□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
A.①以②则③而B.①以②何③于C.①所②则③于D.①所②和③而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B.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C.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D.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献章二次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跟随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他回到家里,刻苦读书, 后又到太学学习,受到祭酒邢让的推崇。
B.由于彭韶、朱英的极力推荐,陈献章被征召至京城,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C.陈献章教学时,只让学生静心端坐,潜心体悟。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他不予答复。 D.陈献章的母亲二十四岁就守寡,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只要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有感应。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3分)
②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4分)
(2)本文最后谈及门人李承箕的情况,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5.A(举:中举)翻译(陈献章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中举,二次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
6.B(①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应填“以”跟“为”搭配,动词,译为“认为”,据此可排除C、D两项;②空格后有“敢”字,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应填“何”,译为“怎么”,据此可排除A项;③应填“于”,译为“对于”)
7.C(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或“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8.B选项由于彭韶、朱英的极力推荐,陈献章被征召至京城,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解说:对应信息在第1段:“欣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错误,文中说的是“陈献章多次称病不
去,上奏请求回乡奉养母亲,以终其天年”原文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
9.(1)①采分点:“辍”,停,停止;“其中”,(在)阳春台中(省略、倒装句);“无户外迹”,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户外没有足迹。各1分。
翻译读书日夜不停。(陈献章)建造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
②采分点:“日”,每日,每天;“与”后省略宾语“他”代“李承箕”;“纵”,广泛;“道”,学术,学说。各1分。
翻译陈献章每日跟(他)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句话涉及学术。
(2)①用李承箕的具体事例来突显陈献章的教学特点及其对当时求学的人的巨大影响;②从侧面烘托(衬托)塑造和突出陈献章的教学形象。(①属内容2分,②属形式【手法】1分)
【参考翻译】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参加了正统十二年的乡试中举,二次参加礼部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跟随吴与弼讲学授课。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陈献章)建造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心)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过了很久,又到太学学习,(国子监)祭酒邢让让(他)试着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成诗之后)(祭酒邢让)惊叹地说:“龟山也不如你的。”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有关陈献章的议论,当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请求解除官职,用弟子礼侍奉陈献章。陈献章回乡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向朝廷)举荐(他),他被征召到了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参加就职考试,他多次称病不去,上奏请求回乡奉养母亲,以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乡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怀疑他被授予官职,和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仍旧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贵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先生)坚决地走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说谎话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他)最终不肯出来做官。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以静修为主。他教学的时候,只是让学习者安稳地坐着,使内心安静下来,从静中悟出个中道理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予答复。曾自言自语道:“我二十七岁才跟随吴聘君学习,对于古代圣贤的书没有不讲解分析的,可是收效甚微,未得满意。等到回到家乡白沙,专心致力于(研究)学习方法,最终也一无所获。于是舍去繁琐的,寻求简约的,长时间静坐,这之后我的本心才从隐蔽状态显露出来,日常应用交际往来随心所欲,就好像马匹被卸下嚼子一般自由随意。”他的学说洒脱独到,评论的人说陈献章的学问中有万物各得其所之乐,而且兰溪姜麟甚至认为陈献章为“活孟子”这一说法。
陈献章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右脸颊有七个黑痣。母亲二十四岁就守节,陈献章侍奉母亲很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万历初年,被供于孔庙,受人祭祀。(他)死后被追加谥号“文恭”。
门人中有一个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乡试考中举人。他前去拜陈献章为师,(陈献章)每日跟(他)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句涉及学术。时间长了,李承箕有所领悟,告辞回家,隐居(在)黄公山,不再做官,与哥哥进士李承芳都喜欢学术研究,时人称之为“嘉鱼二李”。李承箕死时五十四岁。
篇7:《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于慎行传》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
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
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
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
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参考答案
4.C
5.D 中试者称为“举人”。
6.C 是前往抄家。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7.(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他日”“子吾所厚”“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责以’“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2分)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篇8:《明史·孙燧传》阅读题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孙燧传》阅读题答案解析及译文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夜诇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
C.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推卸
D.燧笑却之 却:拒绝
7.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来源:学.科.网]
B.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 于是密疏白其状。(5分)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5分)
【答案】
4.C
5.D
6.C
7.(1)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乘其不备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秘密写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遁”1分、“掩捕”1分、“白”1分,句意2分)
(2)许逵奋不顾身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汝曹”、“因”、“翼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乃托御他寇预为备”中的“托”如解释为“推卸”与语境不合;联系语境可以知道,前面说学科网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后面说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由此可以知道中间应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贼寇,来做后面的准备,故此处的“托”应解释为“假托,以……为借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技巧。一抓句末语气词,二抓句首发语词,三抓表对话的词,四抓专有名词,五抓句式,六抓顶真修辞。本题中,先抓人名,“燧”“宸濠”“许逵”“胡世宁”;再抓代词,“之”;三抓固定短语“先是”。这句话的意思是,孙燧只是常常对朱宸濠陈说大义,但朱宸濠最终不知悔改。这以前,副使胡世宁告发朱宸濠的叛逆阴谋,但宦官、宠臣替朱宸濠隐瞒,胡世宁被判罪去职。
考点: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经过比较可知 C项“朝廷的不够重视”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可见应是密疏没有到达朝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遁”,逃跑;“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汉书·韩信传》:“上使使掩捕);“白”,报告。(2)“汝曹”,你们这些人;“因”,于是;“翼蔽”,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鸿门宴》“翼蔽沛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宁王朱宸濠有叛逆阴谋,勾结宦官和受皇上宠信的大臣,一天到晚打探朝廷中的事态,希望有所变化。朱宸濠厌恶江西巡抚王哲不依附自己,就对他下毒,让他生了病,一年就死掉了。董杰代替王哲,仅八个月也死了。从此以后,到这个地方当官的人都惴惴不安,把能够离开当成幸运的事。孙燧凭着才能和节操,在地方官员中声名卓著,于是朝廷官员们就推举他代替董杰。
正德十年十月,孙燧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任江西巡抚。当时,朱宸濠叛逆的情况已经大为显露,南昌人议论纷纷,说朱宸濠早晚会得到天子之位。孙燧身边的侍卫,都是朱宸濠的耳目,但孙燧的提防观察很细密,身边侍卫没能窥探到什么。孙燧只是常常对朱宸濠陈说大义,但朱宸濠最终不知悔改。这以前,副使胡世宁告发朱宸濠的叛逆阴谋,但宦官、宠臣替朱宸濠隐瞒,胡世宁被判罪去职。孙燧想,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于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贼寇,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他先修筑进贤的城防,接着又修筑南康、瑞州的城防。又担心朱宸濠劫持兵器,假装讨伐盗贼,尽数把武器搬到其他地方。朱宸濠发现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就派人贿赂朝中幸臣,企图赶走孙燧,并送给孙燧枣梨姜芥,以此表示要孙燧“早离疆界”之意,孙燧笑着推却了这些东西。
正德十三年,江西发大水,朱宸濠向来所蓄养的盗贼凌十一、吴十三等人,出没于鄱阳湖一带,孙燧与许逵商议逮捕他们。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写了秘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并且说朱宸濠一定会造反。虽连续送出七篇奏章,却都被朱宸濠拦截了案宗,未能送达。第二年,朱宸濠胁迫巡镇官向朝廷表奏他的孝行。朝廷正议论降旨责备孙燧,恰好御史萧淮完全揭发了朱宸濠图谋不轨的情况,下诏派重臣宣读圣旨,朱宸濠得知后,就决意造反。
六月乙亥日,是朱宸濠生日,他宴请镇巡的所有官员。次日,孙燧及其主要属官进入朱宸濠的家,朱宸濠在左右埋伏了士兵,朱宸濠大言不惭地说:“孝宗被李广所误导,抱养民间孩子,我祖宗不享祭祀十四年了。现在太后有诏令,命令我起兵讨伐奸贼,你对此也有所了解了吧?”众人互相观望,惊讶瞪眼回望,孙燧径直上前说:“怎么能有这样的话!请拿出诏书来给我看。”朱宸濠曰:“你少啰嗦,我前往南京,你要随从我的车驾。”孙燧大怒说:“你是找死罢了。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我难道会跟随你当叛逆吗?”朱宸濠恼怒地喝叱孙燧,指挥手下士兵捆绑孙燧。许逵奋不顾身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并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二人一边拒绑一边怒骂,骂不绝口。叛贼殴打孙燧,打断了他的左臂,他和许逵一同被奸贼拖出去。许逵对孙燧说:“我之所以劝您先发制人,就是知道会有今天的缘故。”孙燧、许逵一同在惠民门外被杀害。
篇9:《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A
5.D【解析】错点有二: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6.C【解析】“操之过急”的应是彭应参。
7(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狼籍、发、荒徼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情况,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明史熊鼎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