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Ar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阅读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阅读两篇文言文及答案解析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何不试之以足?
(2)而剑不行。
2.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
②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____
③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_____
④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章划线句子的'意思,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当时也在郑人那个集市上或是在楚人的那条船上,面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你会如何劝说他们呢?(任选一个作为你劝说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何不∕试之以足?
(2)而∕剑不行。
2.量长短 同“返”,返回 渡过,渡 雕刻,刻
3.(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示例:楚人,快下水找吧。你刻记号恐怕是没用的,剑不会随着船往前的。(意对即可)
篇2: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两篇及答案解析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六岁便属文(写)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D、少孤贫(孤独)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泯然众人矣 尘气莽莽然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乃脱所著襦 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C
3、①仲永的父亲每天带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4、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
不同点: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启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比天分更重要。
(意思对即可)
篇3: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陈涉世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①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与例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小题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恰逢 、首发
【小题2】C
【小题3】同样是死,还不如为国事而死,好吗?
【小题4】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汇的理解应注意:“会”在这里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多音字,有多种含义,常用来表示会议,会计等。“唱”是个通假字,通“倡”,“倡导”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 “比得上”的意思;B项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C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D项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理解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如:等→“同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等着”;死→“为……而死”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死亡”;国→“国事”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国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陈胜是一个洞察时局,敢于并善于斗争的人。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响应起义,也为了进一步发动众人,陈胜、吴广采用了一些起义策略,即他们抓住了人们对“扶苏”“项燕”的怀念及遭遇的不满,“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发动群众起义。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并学会总结和概括,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
篇4:文言文古诗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古诗阅读及答案解析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变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察孝廉,辟公府 辟:征召
B. 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D. 自春讫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0.下列用“/”给下面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A.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B.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C.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D.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11.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黄盖治理石城县,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收到奇效。
B. 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因此每次征战,士兵都奋勇争先。
C. 武陵蛮夷叛乱时,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体现了他有勇有谋。
D.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建议周瑜采取火攻,并利用苦肉计,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3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3)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3分)
参考答案:
8. B/宾:服从,归顺
9.C/因:连词,于是,就。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B.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代词,指代事情。D.介词,在;介词,比。
10. C
11.D/“利用苦肉计”文中并未提及
12.(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记分点:“悉”“赐”“出事”)
篇5: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萧复,字履初,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纮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去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卢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从一诣复曰:“适钦绪宣旨,令与公商量朝来所奏、便进,勿令李勉、卢翰知。”复曰:“适来奏对..,亦闻斯旨,然未谕圣心,已面陈述,上意尚尔,复未敢言其事。”复又曰:“唐虞有佥曰之论,朝廷有事,尚合与公卿同议。今勉、翰不可在相位,即去之;既在相位,合同商量,何故独避此之一节?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竟不言于从一。从一奏之,上浸不悦。复累表辞疾,请罢知政事,从之。后坐郜国公主亲累,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二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B.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C.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D.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制以贬秩为左迁,以右为尊,居高位曰右职,唐朝循用此法;文中“固宜居右职”中的“右职”指重要的职位。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为有司所劾”中的“有司”泛指官吏,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C.选文中“建中末,扈驾奉天”一句中的“扈驾”为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D.“奏对”,指臣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也是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适来奏对”中的“奏对”指前一种意义。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复年少时就品行高洁,生活简朴,专注于学业,且交游者均为高雅之人,展现出于其崇尚奢靡的堂兄弟们截然不同的性格。
B.萧复虽处贫穷,但不慕权位。他因家贫而被迫出售祖业,面对宰相王缙和其弟王纮的利诱,萧复不为所动,王缙对此深感遗憾。
C.萧复上朝议事,无论是有关宦官干预兵机朝政之事,还是针对大臣在皇帝面前阿谀奉承的行为,均刚正敢言,决不阿谀奉承。
D.当皇帝委派人员干涉宰相议事时,萧复坚持原则,并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维护宰相合议制度,最终未果,后萧复自请辞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
(2)且与公行之无爽,但恐浸以成俗,此政之大弊也。”
参考答案
4.D(原句:复江南使回,奏圣。复出,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方同归中书,中使马钦绪至,揖从一,附耳语而退,诸相各归阁。)
5.C(“扈驾”,是专指扈从或随侍皇帝的车驾)
6.B(“缙憾之”,“憾”应为“怨恨”之意)
7.(1)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地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得分点:唁,安慰;苟利于人,如果对民众有利;敢,岂敢;惮,害怕;薄,小的)
(2)况且与他们一道公开行事没有什么违背,只担心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的大弊端。(得分点:公行,公开行事;爽,差失、违背;但,只;浸,逐渐、慢慢;此政之大弊也,这是政事的大弊端)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年少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他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以生活奢侈豪华相互推崇,萧复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中,学习孜孜不倦,不是文人学士不与他往来交游。广德年间,连年谷物不熟(灾荒),谷价飞涨,萧复家庭贫困,将要出卖昭应别墅。当时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园林、水泉秀美,内心想要占为己有,于是派遣弟弟王纮来诱导萧复,说:“依您的才华,本来应当居于重要的职位,如果把别墅奉献给我哥哥,(您)就会处在重要的官职上了。”萧复回答说:“我家中贫穷才出卖祖宗的产业,要用来救济寡妇幼儿罢了,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美官,使家里的人们饥寒交迫,那不是我这样庸俗浅陋者的的心愿了。”王缙怨恨他,于是就罢了萧复的官。被埋没罢黜多年,萧复对待它如平常一样。大历十四年,由常州刺史调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到担任同州刺史时,州人正处在饥饿之中,有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萧复就(打开它)用来赈济灾民,被官府弹劾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安慰他,萧复和悦的说:“如果对百姓有利,怎么敢害怕小小的惩罚。”不久出任兵部侍郎。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随从唐德宗的`车驾到奉天,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曾向皇帝上奏说:“宦官自国家灾乱以来,起初为监军,自此被恩宠过重。这些人只适合委任宫廷内的事务,不能有参与兵机政事的权力。”皇帝听了不高兴。卢杞在唐德宗面前回答问题,阿谀顺从皇帝旨意,萧复态度严肃地说:“卢杞所说的不正确。”唐德宗大吃一惊,退朝后对左右宦官近臣说:“萧复很轻视朕。”因此令萧复前往江南宣抚安民。
萧复到江南安抚返回,奏见皇帝。萧复出来,宰相李勉、卢翰、刘从一正一同回到中书省,宦官马钦绪来到,对刘从一施礼,与他耳语一番就退去,诸位宰相各自归阁。刘从一到萧复处说:“刚才马钦绪传达圣旨,令我与您商量朝来所奏的事情,即使奏进,也不要让李勉、卢翰知道。”萧复说:“刚才在皇帝面前议论时,也听说了这个圣旨,然而未能明白皇帝的心意,已经当面陈述了,皇帝意愿还是这样,萧复我不敢再说这件事。”萧复又说:“唐虞时有佥曰的说法,朝廷有事,尚且应该与公卿一同商议,现在李勉、卢翰不能处在宰相位置上,就去除他们的职位;既然处在宰相的职位上,应该一同商量,为什么唯独避开这一节?况且与他们公开施行也没有差错(违背),我只是害怕逐渐形成风气,这是政事大的弊端。”萧复最终不与李从一谈论。李从一上奏这件事,皇帝更加不高兴。萧复多次上表称病请辞,请求罢免执政事,皇帝听从了他,后来因受郜国公主亲属的连累,死于饶州,终年五十七岁。
篇6: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渔网)B.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C.谨庠序之教(古代的地方学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现)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斧斤以时入山林 挟飞仙以遨游 C.五亩之宅 句读之不知D.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君幸于赵王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应为打开粮仓的意思。故答案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B第一个“以”,介词,按照;第二个连词,表修饰。C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第一个“于”,介词,和;第二个介词,被。
篇7: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 去: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苦:艰苦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违背,不一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 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5分)
答案
4.C 解析: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5.B
6.C 解析:(“用木材建城”错,是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城上可以骑马往来”错,从上下文看,应是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7.答案:(1) 招来不同习俗的人(远方的人,异族的人),用威望与信义对待他们,异族和境外的人,大多前来投降。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国就变成强敌了。
解析:(1)得分点为“怀”“辑”“威信”“徼”等词语。
(2)得分点为“令”“卒”“更”“强”等词语。
篇8: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篇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3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 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⑵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⑶林木历历可数:________ ⑷泫然不能自已:________
⑸左迁此地:________
【解析】前三题是应该是课内部分,相对简单。景:日光、阳光;明:明媚(可结合“春和景明”这个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结构来分析)。或:有时。历历:清清楚楚(可参考《核舟记》中“珠可历历数也”句解释)。自已:控制(抑制)自己(的感情)(多用于否定式)。自,自己;已,控制(在《一面》中有文下注释的)。左迁:贬官,降低官职(应该学过的,我们应该学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言文词语解释,课内的不允许丢分。课外的其实 还是来自于课内,如“历历”来自于《核舟记》中“珠可历历数也”、“左迁”来自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自已”即使答不对,也不丢分。)
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译文:
【解析】翻译的规则和技巧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第一句是课内名句:波动的月光闪烁着金色(动景),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静景)。⑵时(不时)有(有)小舫(小船)往来(来来往往),如(像)蝇头细字(苍蝇头一样细小的字),着(可解释为“写”,因为主语是“蝇头细字”)(于)白(白色)溪(不用翻译吧)练(见文中注释)上——后半句比较繁,可以翻译为:写在白色丝绢般的溪水上。
(文句翻译,课内的不允许丢分。课外文句,抓住其中关键词,如“时”“细”“着”等,即可理顺全句大意。)
9.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解析】这其实是一道翻译题。文中句子是“然其束发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翻译出来就是:滕子京年纪轻轻就入朝为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将帅,年轻时就已渐渐展示了过人的才华, 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 更可贵的是,贬官不久政绩考核第一等(政绩卓著至极)。注意,文中还有两处注释帮你哦。
(文言文内容理解,出简答题,一是圈定答案范围,二是参照分数,判定有几点,再用自己的话说明。)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 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2分)
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C. 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
【解析】这道题的迷惑性很大,一定要仔细推敲。A、C正确,B基本正确。这样说是因为“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可以推敲推敲(古人往往是,并不意味全部是;全文是,并不意味节选也是。但靠上去贴个标签也没有问题)。C项中“楼前正对着君山”可能是“干扰项”,原文“排拆水面”(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学生一时难懂。D比较明显,但“时间顺序”也有可能干扰“情感变化”:时间只是顺序,景色变幻才是外因,所以,“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闲淡”是因为“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雄快”是因为“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傍晚“愀然以悲”是因为“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
(文言文内容理解,出选择题,要求每一个选项,都要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和依据。)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