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寒食》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泥巴小公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壬辰寒食》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壬辰寒食》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壬辰寒食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7.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6.B
17.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
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
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篇2:壬辰寒食 阅读答案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客思”起笔,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一、二句写了春日里的杨柳,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C.第三句用了一个“倾”字,写出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
D.王安石的诗对语言锤炼十分讲究,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本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7.此诗为王安石在寒食节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6.B
17.①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思亲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
②哀悼之痛。诗人在寒食节回江宁扫墓,产生了对亲人的哀悼之情。
③早衰之叹。诗人面对白发和衰老的容貌,感慨时光易逝、容颜早衰。
④为官之苦。诗人未知为官之乐,欲过渔樵生活,表明诗人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心情。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B项,“在春风中枝条千万,恣意飘扬,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错误,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愁具体化,以杨柳风起兴,用春风飘飞的杨柳反衬伤春之悲。
篇3:《壬辰寒食 王安石》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 王安石》阅读答案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
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
代官位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析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为官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为官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析各2分)
篇4: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析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为官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为官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析各2分)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篇5:寒食阅读答案及试题解析
寒食阅读答案及试题解析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1.试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2.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景,以及诗人身居他乡,于寒食节思乡念亲的悲伤。第一句写繁花似锦,第二句抒伤悲知情,以乐景衬哀情,使其情更哀﹙答出主要内容即可给满分﹚
2.自嘲﹙幽默诙谐﹚:世人都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的贫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悲伤:独自漂泊在外,缺衣少食的生活着实令人心生悲伤啊。﹙意思对即可给分﹚
【试题解析】
1.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应根据对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前两句,可根据平时对情与景的积累,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 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抓住关键词,从诗歌表现的特点,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组织答案。“花满枝”属于乐 景,“寒食”“悲”属于哀情,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 法。“他乡”表明诗人在寒食节这天思念家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 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写作诗歌时,正值寒食节,远在他乡,看到满眼的 繁花,触景生情,由结尾两句中的“贫”“不独”可知,诗人自嘲天天 过“寒食节”的生活,一个人孤独漂泊在外,悲伤心情油然而生。
篇6:《寒食》阅读答案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①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篇7:《寒食》阅读答案
10.①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篇8:寒食阅读答案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孟诗:
韦诗:
【参考答案】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篇9:寒食阅读答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阙。(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昵,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阙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阙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阙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篇10:寒食阅读答案
道中寒食
陈与义【注】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8.请指出本诗最后一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手法”2分,“赏析”3分。如果考生手法答从情景关系角度答也可以。如果考生考生写出“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可酌情给分。)
9.①奔波仕途,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潦倒失意之情。诗的前两联,诗人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功业无成,只能以诗抒怀,虚度人生。②思念家乡、内心愁苦、孤独寂寞之情。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评分细则:感情概括准确两点4分;联系诗句分析到位得2分。)
【《壬辰寒食》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相关文章:
10.《将进酒》阅读答案及解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