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25-01-06 08:08: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ijiabu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1: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①。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还,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

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注: ①攻城八作壕砦使:负责后勤的官职名,砦(同“寨”)。

(节选自《宋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晖领凤翔节度 领:兼任

B.俾以从事 俾:使,让

C.师次满城 次:驻扎

D.士流以此多之 多:多疑

5.下列有关内容都直接表现赵延进拳勇有谋的一项是:

①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 ②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 ③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 ④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 ⑤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 ⑥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延进少年有为,作战英勇。王景崇据城造反的时候,赵延进随父亲赵晖讨伐叛逆,多次充作先锋;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入朝送捷报,受朝廷赏识而升迁。

B赵延进关心百姓,恪尽职守。太平兴国年间在襄州郡任上时,不仅组织治水,杜绝汉江水患,而且在奉命督造八百副炮具时,也提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C.赵延进应变得法,勇于担责。对辽作战时,他登高望敌,发现了本军布阵死板的弊病,在大家不愿抗上的情况下,敢于独自承担罪责,后合兵进击得以大胜。

D.赵延进深受百姓拥戴,皇帝信任。离任时,几千吏民守着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下,后皇帝下诏允许他留任一年;他能于军事,又是皇亲,所以被当做心腹任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2) 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

4.答案【D】【解析】(多:称赞,赞赏。)

5.答案【B】【解析】(③表现赵延进能于吏事。④说明赵延进担任后勤方面的具体职务 ⑥与谋勇无关。)

6.答案【B】【解析】(治理水患不是在太平兴国年间。)

7.答案译文(1) 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定语后置、“竞”“财贿”“哂”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 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给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委”、介宾结构后置、“克”“愈”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赵延进,是澶州顿丘(河南清丰县)人。他的父亲赵晖,是周太子太师。赵延进很喜欢学习,曾经和乱军一起进入百姓家,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

后汉末年,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还没有到达军镇就职,王景崇占据城池反叛了,朝廷命令赵晖担任都招讨使去攻打他。这时候赵延进十八岁,多次充当军队的先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送捷报奏章入朝,被授予授凤翔牙内指挥使的'官职,并兼任贵州刺史。赵晖调任到宋州,赵延进亦随父亲一起过去并担任牙职,后来改任荣州刺史。睢阳有数百强盗,各自拥立首领,成为百姓的祸患。赵延进领父命,带领牙兵一千多人去平乱,全部擒拿并杀死了他们,朝廷下诏书褒扬赞美他。

宋朝初年,赵延进升任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赶上征伐后蜀,因为襄州正当川路的水陆要道,就任命赵延进做了钤辖(钤,音qián;钤辖,武官)、同知州务(知州副手)。后蜀被平定,专门负责郡务。汉江水年年毁坏堤坝,危害民田,经常征召工役修理维护,赵延进垒石做为堤岸,就杜绝了它的祸患。入朝做了两浙、漳泉国的信使。太平兴国年间,大军平定并州,讨伐幽蓟的时候,赵延进都是做攻城八作壕砦(zhài,同“寨”)使。太宗曾经下诏督造炮具八百副,期限是半个月,而赵延进八天就完成了。太宗亲自试用(合格),非常高兴。

辽国人侵扰边境,朝廷命令赵延进与崔翰、李继隆率领八万兵马抵御他们,皇帝赐予阵图,分为八阵,让他们按阵图行事。军队驻扎在满城,辽国骑兵蜂拥而至,赵延进登高而望,敌军东西绵延布满山野,看不见他们的边际。崔翰等正在按图布阵,阵与阵之间距离百步,士兵们疑惑畏惧,毫无斗志。赵延进对崔翰等人说:”现在敌兵这么多,而我军分散零星布阵,这形势相差太大,敌人若挟持我们,我们将靠什么自救呢?不如合兵一处进攻他们,才可以决一胜负。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崔翰等人说:“万一打不赢,那可怎么办呢?”赵延进说:“倘若失败,则延进我独自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将军阵改为两个大阵,前后互相呼应。三次交战,大败敌军。赵延进凭借军功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等到赵延进要被替代的时候,几千官吏百姓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皇帝下诏允许他再留任一年。淳化初年,飞蝗不入邓州境内,朝廷下诏褒扬他。回京后,被任命为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左武卫上将军。

赵延进形貌俊秀严整,涉猎经史,勇武有谋略,士流因此赞赏他。赵延进的妻子就是淑德皇后的妹妹,所以在显德、兴国年间,很是被当做心腹任用。儿子赵昂,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篇2: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甲文:《公输》选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吕氏春秋·去私》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2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先 生 之 年 长 矣

2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⑴公输盘不说(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⑶伤人者刑( ) ⑷ 王虽为之赐( )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时人莫之许也

B. 其子杀人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C.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5.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

⑵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

篇3: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方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②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注解】①阃:城门之外。 ②上功:呈报功劳。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数:多次

B.良久,召唐,让曰 让:谦让

C.皆自用飨士 飨:犒劳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罪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而莫之夭阏者

B.跪而推毂 临清流而赋诗

C.军功爵赏皆决于外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复以为云中守 但以刘日薄西山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B.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C.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D.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10.B(让:责备)

11.A(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者表修饰,后者表承接。C.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比。D.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也是介词,因为。)

12.B(参见译文)

【参考译文】

皇上辇车经过郎中官署,问署长冯唐说:“老人家,你家住在哪里?”冯唐回答说:“臣祖父是赵人,到父亲时迁徙到代。”皇上说:“我住在代时,为我主办膳食的主管高祛好几次对我谈到赵将李齐很贤能。老人家你知道李齐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才呢。”皇上拍着大腿无比惋惜的说:“唉!我为什么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作为大将呢?如果得到他们这样的人,我又何必担心匈奴祸害呢!”冯唐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皇上很生气,起身进入禁宫中,过了很久,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在没有人处对我说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避忌。”皇上最终还是问冯唐:“你凭什么断定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上古时候的国君,派遣大将时,跪着推动车毂,对出征的将帅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的事由将军裁断。’臣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大将时,驻守在边境,军中市场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一切奖赏恩赐都是在朝廷外决定,不由朝廷控制。朝廷委派任用他,只要求他胜利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竭尽他的才智能力。在那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天下。后来遇到赵王迁继立为王,因为听信郭开的谗言,最后杀了李牧,让颜聚代替他,所以士卒败逃,被秦擒获消灭。现在臣私下听说魏尚身为云中守,把军中市场的租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卒,并且拿出私有钱财,五天杀一只牛,自费慰劳宾客、军吏和舍人,所以匈奴远远避开汉的士兵,不敢接近云中边境。敌人曾经侵入过一次,魏尚亲自率领战车骑兵迎击,斩杀的敌人非常多。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整天积极作战,舍命前驱,斩杀、捕捉敌人,向幕府呈报战功,所报告的和实际稍有不合,文吏就用法令来制裁他,该奖赏的不奖赏他,但犯了法,文吏一定依法办理。臣认为陛下奖赏太轻薄,而处罚又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因记录斩杀敌首功劳和实际差了六个首级而被定罪,陛下的文吏削夺了他的爵位,判他一年徒刑。由这一点看,可以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在当天,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前驱赦免魏尚,再度任用他为云中太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篇4: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22、解释词语意思: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4分】

2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2分)

24、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分)

2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2分)

参考答案:

22、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3、杞人忧天

24、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5、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篇5: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②皆所未具。公怃然③,即彻④宴席,厚赒⑤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缞绖(cuī dié ):丧服。②赗敛棺槨:下葬的`物品。③怃然:失意的样子。④彻:通“撤”。⑤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_________

⑵使毕其事:_________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上文中范文正其人其事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⑴空闲⑵完成

20.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21.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致或相近的评价即可。

篇6: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答案 A

解析 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今乃用之,可乎

B. 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 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答案 D

解析 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

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答案 C

解析 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译文: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译文:

答案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 (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

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篇7: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2分)

① 沿溯阻绝 溯: ② 或王命急宣 或:

③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④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小题3】[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逆流而上 ②有时 ③飞奔的马 ④全,都

【小题2】①遮蔽天空,挡住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小题3】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隐、蔽、曦议”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小题3】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内容,来表达一种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篇8: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3、柿:fèi,木片。 4、湮:yàn,沉落。 5、傎:diōn,同癫,疯。6、啮:niè,啃咬。 7、坎穴:洞穴。 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9: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桓公明日弋①在廪,管仲、隰朋②朝。公望二子,弛弓脱釬③而迎之曰:“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对。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对乎?”管仲对曰:“今夫人患劳,而上使不时;人患饥,而上重敛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虽鸿鹄之有翼,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桓公蹴然④逡遁⑤。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公曰:“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公辍射,援绥⑥而乘。自御,管仲为左,隰朋参乘。

(选自《管子·戒》)

【注释】 ①弋:泛指射猎。 ②隰(xī)朋:齐桓公的重臣。 ③釬(hàn):臂铠。

④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⑤逡(qūn)遁(xún):迟疑徘徊。 ⑥绥:登车时用的绳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弛:

②济大水之有舟楫也 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人患死,而上急刑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B.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C.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译文:

(4)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管仲和齐桓公在本文中的表现。(2分)

答:

(5)管仲的民本思想,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一些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请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1)①放松,这里指卸(放)下 ②渡,渡过 (2分,每空1分,)

(2)D(2分)

(3)这样,全国上下对待君主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啊!(2分)

(4)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辩 聪明智慧 心怀天下 雄才大略

齐桓公:雄怀大志 善纳忠言 知错能改 爱惜人才 礼贤下士

(2分,每空1分)

(5)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篇10:《酒酸不售》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酒酸不售》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酒酸不售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更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②闾③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④而往沽,而狗迓⑤而龁⑥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①升概:升概都是量酒器具。②所知:熟人。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里,里门为闾。这里指同一条街,同一个胡同或同村。④壶瓮:酒壶,瓦罐子。⑤迓(yà):迎上去。⑥龁(hé):咬。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遇客甚谨( ) (2)而狗迓而龁之( )

2.酒酸不售,是因为买酒的人家养了一只凶狠的狗,致使顾客不敢上门。文中卖酒人象征什么样的人呢?狗又象征什么样的人呢?

3.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1)小心周到(2)你

2.“卖酒人”象征着社会上非常有才华,性情耿直,不善于阿谀奉承的人。“狗”象征朝廷中的奸佞之臣。

3.一个人如果遇到嫉贤妒能之人,即便再有才华,也会被埋没。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

3.中考课外文言文《观月》阅读答案

4.课外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5.论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6.《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7.《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9.《旧唐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0.《青玉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高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