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2-06-09 08:20: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鸭一呀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1: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①,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

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②,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

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

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③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

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卒,年八十。

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

【注】 ① 梐枑: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② 菑楗: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③ 钳卢陂:地名。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县以属周委托,交付_

(2) 利民,所以利国也……的方法、途径

(3) 民不告病苦

(4) 欲辟为属征召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官为粥以食饿者 臣以供养无主

B. 为辟田数千亩 常为吾藩篱

C. 朕且以为御史 若属皆且为所虏

D. 邓城几没,始思其议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来?因为。B项介词,因为?动词,成为。C项均为“将”的意思。D项代词,他的?副词,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

(2) 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

(3) 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答案】 (1) 选择懂得种田的流放守边的人,买牛让他们耕作,军粮靠此得以供给充足。

(2) 用大堤来抵挡,尚且担心决口流溢,如果再疏导,必然造成祸害。

(3) (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14. 概括李周治理百姓的思想和对待权贵的态度。

【答案】 治理百姓的思想:爱民、利民。对待权贵的态度:不结交、敢直言。

15. 神宗和哲宗分别向李周问过边疆之事,李周的两次回答有何不同?

【答案】 第一次李周认为应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第二次李周认为不可放弃土地。

【参考译文】

李周,字纯之,陕西冯翊人。考中进士,调任长安都尉。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

转任山西洪洞县令。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说:“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国家途径啊。”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抗洪物资,李周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员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为此开辟了数千亩田地,选择懂得种田的流放守边的人,买牛让他们耕作,军粮靠此得以供给充足。

司马光将要推荐他做御史,要让李周来见见他,李周说:“司马先生贤能之人,我本来应该拜见,但听说他推荐我而邀请我去,这就是‘自荐御史’(的嫌疑)啊。”最终没有前去。宋神宗召见亲近的大臣(让他们)推荐贤士,孙固把李周的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召见李周问询,对(李周)说:“知道你不游走权贵,你认识当今的参知政事吗?”李周回答说:“不认识啊。”“认识司马光吗?”(李周)说:“不认识啊。”(神宗)询问边境防御的策略,(李周)说:“四周边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来抵御外族,使得百姓贫困穷苦,聚众成为盗贼,担心会成为心腹大患。”神宗点头,第二天,神宗对孙固说:“李周,是朴实忠诚的贤士啊。我将要让他担任御史。”参知政事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验他,让他掌管京西刑狱。

当时正兴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导湍河要开凿六条渠,来让钳卢陂水流出,估计用工八十万人。李周说:“湍河源流高,积聚而下,用大堤来抵挡,尚且担心决口流溢,如果再疏导,必然造成祸害。”于是上疏进言说:“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渠开凿了没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邓城几乎淹没,才想起李周的提议。李周居然因为直言罢免,改任西京国子监。

哲宗继位,召李周做职方郎中。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弃它,一定会归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黄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后就会成为(西夏)的劲敌,如果再用黄河、湟河(一带的民力)支持它,这是能够得到全部的西夏领地啊,这就不(仅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于是没有丢弃。李周最终升迁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时,享年八十岁。

李周自从担任小的官职起,隐而不露自隐其迹,没有私自拜访官员,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汇报。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属,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篇2:李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李琪,字台秀,河西敦煌人也。与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

唐亡,事梁太祖为翰林学士。梁兵征伐四方,所下诏书,皆琪所为,下笔辄得太祖意。末帝时,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周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二人多所异同。琪内结赵岩、张汉杰等为助,以故顷言多沮。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唐庄宗灭梁,得琪,欲以为相,而梁之旧臣多嫉忌之,乃以为太常卿。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其说漫然无足取,而庄宗独称重之,遂以为国计使。方欲以为相,而庄宗崩。

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彦威、孔循等请改国号,绝土德。明宗武君,不晓其说,问何谓改号,对曰:“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继昭宗以立,而号国日唐。今唐天命已绝,宜改号以自新。”明宗疑之,下其事群臣,群臣依违不决。琪议日:“殿下宗室之贤,立功三世,今兴兵向阙,以赴难为名,而欲更易统号,使先帝便为路人,则茕然梓宫,何所依往!”明宗以为然,乃发丧成服①,而后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是时,枢密使安重诲专权用事,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之,重诲即台门斩延而后奏.琪为中丞,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豆卢革等罢相,任圜议欲以琪为相,而孔循、郑珏沮之,乃止。

琪为人少持重,不知进退,故数为当时所沮。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六十。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琪传》)

【注】①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其兄埏皆以文章知名 文章:文辞、文采。

B.庄宗以硃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 御札:帝王的诏令。

C.庄宗受唐锡姓为宗属 宗属:宗室成员。

D.以太子太傅致仕 致仕:取得官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7

B.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C.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亍少保/

D.顷尝掎摭其过/琪所私吏当得试官/琪改试为守/为顷所发/末帝大怒/欲窜逐之/而岩等救解/乃得罢/为太子少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琪做事凭恃意气,不居人下。在与萧顷同辅梁室时,两人意见经常不一,他就结交赵岩、张汉杰等权贵,致使萧顷的进言多次被阻。

B.李琪为官长于为文,受到赞赏。他草拟的梁兵征伐四方的诏书,深得太祖之意;他在天下大水京师乏食时,上书陈事虽漫然无足取,却独受庄宗赏识。

C.李琪敢于奏议国事,建言被纳。在是否改国号一事上,他能明确表明自己的主张,反对改变国号,明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依礼发丧后才即位。

D.李琪为人不够稳重,仕途受阻。庄宗灭梁后,想任命他为宰相,因受梁朝旧臣反对而改任;明宗时,任圜提议任命他为宰相时,又受到孔循、郑珏的阻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宗入洛阳,群臣劝进,有司具仪,用柩前即位故事。

(2)畏重诲不敢弹纠,乃托宰相任圜先白重诲而后纠,然犹依违不敢正言其事。

4.(3分)D

5.(3分)C

6.(3分)D

7.(10分)

(1)明宗进入洛阳后,群臣劝其登帝位,官吏筹备仪式,采用柩前即位的旧例。

译出大意给3分;“具”“故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李琪)因害怕安重诲,不敢弹劾他,就托请宰相任圜先告诉重诲然后再检举,但还是迟疑不决不敢正面议论此事。

译出大意给3分;“弹纠”“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篇3:文言文《李膺》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李膺》阅读题及答案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驾车),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首,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②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之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急之罪。诚自知衅责③,特乞留五曰,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驰,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④,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后张俭⑤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张让:宦官。②受辞:指审讯口供。③衅责:罪责。④党事:指东汉桓帝时李膺等为挟击擅权的宦官而遭诬告的党锢之祸。⑤张俭:曾任山阳东部督邮,因揭露宦官罪恶而与之结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 是:肯定,认为对。

B.乞留五日,克殄元恶 殄:灭绝,杀绝。

C.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 却:推却。

D.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去:前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为官刚直的一组是 ( )

①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③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⑤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

⑥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是同郡的荀淑、陈寔作为师友。他淡于名利,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等官职,在改任蜀郡太守时,他借口母亲年迈而不赴任。

B.李膺执法严厉,处死了惨无人道的野王令张朔;张让为其弟鸣冤,李膺则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此举无罪,桓帝听后只好承认“司隶无罪”,宦官的嚣张气焰受到打击。

C.李膺对宦官的强硬态度,使宦官们恨之入骨。张俭事件发生后,朝廷搜捕党人,李膺自往诏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门生故吏及其父兄一起被禁锢。

D.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士人有被他接纳为门徒的,即如鲤鱼跳上龙门般荣耀;而蜀郡景毅的言行更见李膺的节烈高义、德高望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

(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即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2)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1.D (去:离开)

2.C

3.A

4.(1)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机给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得以给李君驾车。”他被人仰慕到了如此程度。

(2)于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乡,当时的人认为他很正义。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1)鲜卑数犯塞 ( )

(2)率将吏卒破柱取朔 ( )

(3)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是(2分)

A.为司徒胡广所辟 复征,再迁渔阳太守

B.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C.付洛阳狱 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

D.再迁青州刺史 考死,妻子徙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以母老乞不之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乃使其从者衣褐

C.让诉冤于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七日而诛少正卯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膺作战勇敢。敌寇侵犯边塞时,他常常冒着被流箭和飞石击中的危险,临阵御敌,击退来兵,贼兵非常害怕。

B.李膺执法如山。在张朔杀人一案中,他把个人的生死得失置之度外。宦官们对他十分畏惧,连休假日也不敢出宫。

C.李膺敢于担当。张俭事发后,乡人劝说他逃走以避祸,他却认为这样做有违人臣之节,因而主动前往牢狱。

D.李膺颇有声望。樊陵请求当他弟子;荀爽登门拜见,为他驾车;景顾身为门徒,在李膺死后主动上表辞官归隐。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3分)

(2)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4分)

(3)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3分)

5.(1)shu

(2)jiāng(助词,用于动词后,“率将”与“驱将”“扶将”用法同)

(3)nàn

6.D(调任/发配。A“征召”;B“害怕”;C“交付”)

7.A(到。B竟(才)/于是;C向/被;D就/却)

8.D(辞官归隐的是景顾之父景毅)

9.(1)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每句1分。“以”亦可译为“因为”)

(2)私下担心错在迟疑拖延,却不料落得个办案太快的罪名。(每句2分。 “稽留”“愆”“意”“疾”为得分点)

(3)我本来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的,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他的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谓”“师”“可以”为得分点)

篇4:“周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周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简子使人出,问之曰“夫子将何以令我?”周舍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简子悦之,与处。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诸大夫饮,酒酣,简子泣。诸大夫起而出曰:“臣有死罪,而不自知也。”简之曰:“大夫反,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而昌。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故人君不闻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泣也。”

22.从周舍说话的内容看,他“愿为谔谔之臣”中的“谔谔”应解释为________ (2分)

A.寡言 B.直言谏诤 C.专司记录 D.作为惊人

23.周舍事奉赵简子的时日并不长,从本文看,周舍为赵简子做了些什么事?请注明依据。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赵简子对周舍的态度前后是有变化的。不了解周舍时让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了周舍后视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5.从全文看,赵简子泣周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简谈读此文的现实意义何在? (3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22. B (2分)

23.①向赵简子直言谏诤(“不如周舍之谔谔” ) ;

②向赵简子提供用人的建议( “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4分)

24.站在门外等待三日三夜 吾友(2分)

25.①自周舍死后,吾未尝闻吾过;

②人君不闻其非,吾国其几于亡矣(2 分)

26.①人是需要常常听到不同意见的,尤其是握有权柄的人,需要有人监督。制度设置上,应安排“司君之过”的人员和机构;

②为政者应自觉接受别人的劝谏和监督,这是关键(3分)

【参考译文】:当初周舍事奉赵简子,站在赵简子的门口三天三夜。简子派人出来,问周舍说:“您准备拿什么来指教我?”周舍回答:“我愿做个直言谏诤的大臣,把(给)笔吸好墨汁操着记事的板牍,跟随在君王的后面,等待他的过错并记下它。每天有所记录,每月就有些效果,每年就有收获了。”简子对这点很高兴,就与周舍共事了。过了没多久周舍就死了,简子把他厚葬了。三年以后,赵简子与各位大夫在饮酒,喝到酒兴浓时,简子哭起来了。几位大夫站起来想退出去,说:“我们有死罪,却不知道自己有罪。”简子说:“你们回来,你们无罪。过去我的'朋友周舍有这样的话说:‘一百只羊的皮,比不上一只狐狸的腋裘’。唯唯诺诺的你们,比不上一个直言谏诤的周舍。过去纣王昏庸而灭亡了,武王因有人直谏而昌盛。自从周舍死了以后,我没有听到过我的过错。所以君主不知道他的过错以及知道了而不改过的一定会灭亡,我国就几乎灭亡了,因此哭泣呀。”

篇5: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篇6: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归钺传

归有光

孝子钺(yuè),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母常喋 喋罪过,父提孝子,(后妻)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 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②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②致:送达。

2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比 归 (2)孝子由是 失爱

(3)终身怡然 (4)弟寻 死

2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2)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27.从下面所列句子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出孝子归钺的品行。(2分)

(1)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

(2)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答案:

25.(1)等到 (2)因为这样,因此 (3)高兴地样子 (4)不久

26.(1)归钺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2)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

27.(1)忠孝仁义(以德报怨) (2)无怨无悔(默默奉孝,凡答“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之意者,不得分。)

(译文: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常常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因为家里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篇7: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借书一E①,还书一E”,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E(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E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2:C

小题3:(1)后来把“E”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4: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5:物尽其用

篇8: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⑩。

【注】①贫:缺少财物,贫困。悴:忧,忧愁。②依:寄居。③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笃:严重。⑤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⑥内:同“纳”,放入。⑦而:你。⑧俾:使。⑨成立:长大。 ⑩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会术者病笃 ( ) ②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

③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④不足以付 ( )

小题2:与所给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即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封 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小题1范仲淹死后,后人在祭文中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读了本文,你觉得范仲淹身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适逢②叫,派③擅长,善于④能够,值得

小题1:C (2分)

小题1:即 /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 封 志

小题1:⑴范仲淹正想推辞,术士已经气绝身亡。(2分)⑵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

小题1:正直,不贪财。(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会”这个字,就要注意其古今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A、来,B、如果,C、因为,D、用,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为”,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以及一些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方、绝、经纶、反”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冲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来分析他的品质即可。

篇9: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李台州传》阅读题及答案

3.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

4.淳于诞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5.芳容至孝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6.《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7.文言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8.阅读题及答案

9.论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0.《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李周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