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
“延禧宫安陵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①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②,握手③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②瞿然:惊讶的样子。③握手:拱手。④溥(pǔ):大。
【问题】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将名世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起而言曰 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云山江水之语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D.殆欲下拜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成,以示李泰伯。
(2)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7.下面句中的“三”应如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
8.结合选文,说说范仲淹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5.B
6.(1)写成后,把它拿给李泰伯看。(2)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
7.多次。突出李泰伯阅读得认真仔细,侧面烘托了范公赞词的精妙。
8.他是一个才华出众、具有开阔胸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篇2: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 ②泱泱 ③已 ④易 ⑤盛 ⑥扣 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 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 ②水浩大的样子 ③停 ④改换 ⑤大 ⑥问 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语文阅读的技巧有哪些
拿过来一篇阅读题,同学们要会读,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我的做法是,首先读题干,把重点字词或语句画下来,先大致了解问了些什么,去猜测阅读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去读原文,边读边画,挑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画,这个纯粹靠语感和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做题多了,一般就能猜到哪些句子容易出题。
最后看着问题找答案,一般问题和原文中的答案顺序上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就是整理答案了,看着采分点写答案,如果没找全答案,需要再细心找一遍,通常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的。即使没有完全一致的语句,也有关键采分点词语。语文阅读虽然讲技巧,但也要根据做题经验去分析题目、整理答案,因为语文很多时候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摆脱套路用心去做才是最好的技巧。
篇3: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泰伯改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ǔ):大。⑧凝: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
答案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
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
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
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篇4:《李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1)守(2)桐庐(3) ,始(4)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5)......其歌词(6) 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7)叹(8)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9)世。某(10)妄(11)意辄(12)易一字,以成(13)盛(14)美。“公瞿然(15),握手(16)扣(17)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18)义甚大,于词甚溥(19),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20)。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21)坐颔首,殆(22)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篇5:《李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2)守:做……太守
(3)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4)始:开始
(5)记:传记
(6)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7)三:指多次
(8)叹:赞叹
(9)名:扬名
(10)某:我
(11)妄:胡乱地
(12)辄:动词,独断专行
(13)成:成就
(14)盛:大
(15)瞿然:惊讶的'样子
(16)握手:拱手
(17)扣:通“叩”,询问
(18)于:对
(19)溥(pǔ):广大
(20)趢趚(lù sù):局促不畅
(21)凝:注意力集中
(22)殆:几乎
篇6:《李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dy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地拱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篇7: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
李泰伯改字原文及翻译
李泰伯改字
【原文】
牐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牐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
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传记。
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拱手。
⑦溥(pǔ):大。
⑧凝:注意力集中。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拱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篇8: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专权放肆
B.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穿凿:牵强附会
C.邕陈辞谢 谢:辞别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组是(3分)
①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②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③设疑以自通 ④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
⑤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
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庐于冢侧,动静以礼。(3分)
译: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3分)
参考答案
1.(3分)C(谢:谢罪。)
2.(3分)D(①是蔡邕侍母笃孝的表现;③是说杨雄、班固、崔驷等人的治学风格。)
3蔡邕进京)
4.(6分)(1)(3分)(蔡邕)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庐动静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嘉宥各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母亲曾经疾病缠身达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为寒冷炎热的气候变化,他都不曾脱换衣服,连续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过觉。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举一动严格按照礼法去做。有野兔很驯服地待在他的屋舍旁边,而且屋旁长出了连理树,远近的人们感到奇异,很多人都前来观看。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间都没有将家产分开,同乡的人都称赞蔡邕的仁义。蔡邕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他喜好诗文、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权妄为,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请皇帝,下令给陈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并遣送他进京。蔡邕迫不得已启程,走到偃师县的时候,推托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他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以及杨雄、班固、崔驷这一类人设疑以抒发志意的做法,于是品评各家学说,肯定他们的正确说法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写了《释诲》一文来告诫勉励自己。
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属官,桥玄对他非常敬重。后来被征召授拜郎中,在东观校勘图书。后来又晋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离圣人的年代久远,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错讹,而平庸的儒士穿凿附会,迷惑贻误后世的学者。于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人奏请校订并改正《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蔡邕于是亲自用朱砂将经文书写在石碑上,让石工雕刻好将石碑立在太学门外。自此,后代的儒者和学生都将碑刻上的经文当做典范。石碑刚刚立起的时候,前来观瞻和临摹的人,所乘坐的车子每天有一千多辆,塞满了周围的大街小巷。
蔡邕以前在东观任职的时候,和卢植、韩说等人著述并进一步充实《后汉记》,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来不及完成。于是便上书自我陈述,奏明他著述的《后汉记》十志的内容,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后面。皇帝欣赏他才学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让他回到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又严厉吩咐州郡官员举荐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职,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每次宴会,董卓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经常注意对董卓有所匡正补益。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饮,很不经意之中说到董卓而叹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将蔡邕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陈情谢罪,请求刺面砍脚,只求能够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并多方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最后死在狱中。王允悔悟,想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蔡邕终年六十一岁。
篇9:刷子李阅读题答案
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柱还要扫一眼。
3.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2分)
4.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5.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3分)
【答案】
1.(1)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2)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3)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2.(1)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
(2)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博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傳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掲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4.(1)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2)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3)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5.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李泰伯改字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4.阅读题及答案
10.《兵车行》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