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西晃农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咏柳》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咏柳》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咏柳
王十朋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解析:
选B。B项,“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错,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她们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
6、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可以考虑描写的内容和描写使用的方法技巧。内容方面,贺诗写柳树枝条(柔、绿、高、垂)和叶;本诗则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和柳树上的黄鹂鸟,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技巧方面,贺诗运用比喻,而本诗运用拟人、典故,赋予了柳树生命,传神地表达了柳树的特点。
参考答案:
贺诗运用比喻手法,只是抓住柳树枝条的柔、绿、高、垂和叶子的细节进行描写;(3分)而本诗写柳树则更为全面,写了柳芽、柳叶、柳丝、柳絮、柳荫甚至还有柳树上的黄鹂鸟;并且运用拟人、典故等手法,赋予了柳树生命,将其所含特点传神地表达了出来。(3分)
篇2:《咏柳》阅读答案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篇3:《咏柳》阅读答案
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
B、高鼎
(3)《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
B、用诗词等来叙述
(4)“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 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
(5)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
B、燕子
C、春风
(6)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篇4: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
1.两诗第一句都突出了春柳的特征,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2分)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2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1分)
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1分)或: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1分)
对比赏析
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绍兴)。
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篇5:咏柳 贺知章阅读答案
咏柳 贺知章阅读答案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
1.比喻 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6)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7)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篇6:《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柳》《咏柳》阅读答案及答案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篇7:《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柳》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首词作,曾巩的这首诗节咏柳来讽刺别人。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8:一剪梅·咏柳阅读答案
一剪梅·咏柳阅读答案
·
[明]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①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②,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情韵篇
【注释】①金沟:御沟。②陈宫: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由此得名。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的主题。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
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1)《___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我来试着写一段吧:(2)___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
【答案】
(1)
(2)例1: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例2:“故国凄凉”句,写故国败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一片残红,下面三句以写首都皇宫的衰败景象,抒发世事变幻、故国沦亡的伤感。例3:第一句,写柳丝默默无语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伤心的形象。例4:借景,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详解】
(1)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我们曾学过他的《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来拟写解说词即可。如:这首词上片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下片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对于字数的限制:六十字左右。
篇9: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篇10:《咏柳 曾巩》阅读答案
《咏柳 曾巩》阅读答案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懂得,明白。
(1)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答:运用了托物寓意。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3分)
答:(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3)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分)
答:初春(或“春季”) 咏柳 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任说两词即可)
作品鉴赏: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咏柳》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3.阅读题及答案
8.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9.雨中阅读题及答案
10.《坐井观天》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