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题壁阅读题及答案

题壁阅读题及答案

2024-10-10 07:47: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k9999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题壁阅读题及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题壁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题壁阅读题及答案

篇1:题壁阅读题及答案

题壁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题壁王了一题壁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说得好听些,这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已,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已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杀风景”,你可管不着。题壁完全象政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这自然更雅一等。“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他们并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滞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佛头着粪罢。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名山佳作,相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钔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金櫃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6.请解释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6分)

(1)阿Q的念头

(2)佛头着粪

17.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18.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试题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1)指占不了、买不起也要在心理上满足一把的念头。(2)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6分)

17.题诗大多缺乏推敲,糟蹋山水,败坏游兴;名人题诗也有卖弄之嫌;引发后人效尤。(6分)

18.首先由历史上两则题壁的故事引出观点,接着分析题壁的心理,并论述题诗的弊端,最后提出严禁题壁的建议。(6分)

篇2:《虎丘题壁》阅读答案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

【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

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C

3、(4分)要点:

(1)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2分) (2)“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2分) (意思对即可)

作者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

简析

诗人以历史沧桑之感而生发现实感慨。表达了诗人凄楚而哀怨的心情。也寄寓了诗人深沉家国之思。

诗人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又从历史沧桑之感而产生发现实感慨。历史与现实交感,激起心中层层波澜。面对明亡之势难以挽回的现实,诗人的心情是凄楚而哀怨的。虽然南方仍有抗清斗争,也有不少心怀故国之思的人,但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诗人以鼓腹吹箫、乞食吴门的伍子胥自比,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篇3:题壁阅读理解答案

题壁阅读理解答案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①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②争似:怎似。③榾柮 (gu duo):树根。

(1)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阐述人生的哲理,劝谕世人。本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作简要概述。(3分)

(2)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3分)

参考答案

(1)(3分)这首诗描写了茅草火势大、顷刻而灭和树根暖烘烘、时间持久的`不同特点(1分),劝谕世人为人处世不能虚空而要扎实(2分)。(意思对即可)

(2)(3分)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4:山丹题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山丹题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篇5:《山丹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丹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杨一清

关山逼仄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

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 (1分)

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1分)边塞诗

4.(3分)B

5.(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作者

杨一清(公元1454年-公元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明朝南直隶镇江府丹徒(今属江苏)人,祖籍云南安宁。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赏析:

这首《山丹题壁》写于杨一清在弘治四年到十二年担任陕西提学副使之时,这是他首次在西北任职。他面对着西北边塞雄浑悲凉的壮阔之景有感而作,此诗诗风沉郁雄浑,是典型的学杜佳作;而其内容又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这既是与杜诗相异之处,又是此诗突出的独特之处。

一 七律技法本来讲究首句须突兀,尤其在具有大气势的诗中,多在首联营造出突兀感,以此造成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如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但是《山丹题壁》的首联并不故意以奇句来表现强烈的突兀感,而着重写诗人对西北边塞景色的整体印象,语气虽然相对舒缓,但呈现出沉雄的力度,为全诗的沉郁浑成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以来为东西交通要道,有“丝绸咽喉”之称,此地三面靠山,东临焉支山,南横祁连山,北至龙首山,形成一个西北偏低而东南偏高,中间倾斜的槽形平原,而且山川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属于半山区地域。偪,同逼,逼仄是狭窄之意。此地的山本多是连绵长远的山脉,诗人立足山丹远眺,大约正好从侧面看到远山的山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故产生千里关山有如斧凿刀削一样狭窄险峻之视觉效果。边塞之地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人烟稀少。这样一句“关山偪仄人踪少”就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而风雨苍茫之描写,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多义性出发,可产生多重理解。其一,实写诗人远眺之时的天气变化,在万里边疆的关山,劲风急雨,扑面生寒,好一派苍凉景象;其二,当时西北地区虽无大规模战事,但蒙古诸部落以成吉思汗后裔自居,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不时入侵西北边陲掠夺物资,诗人以风雨如磐借喻当时边塞在眼前和平宁静的外表下潜藏着动荡的暗涌;其三,诗人当时出仕从政已二十年,这二十年来虽然未经大变,但多少会有飘零异乡的无依感、宦海浮沉的危机感、饱阅世情的沧桑感,诗人在山丹被苍凉阔大的边城景色激发出这些平时隐藏在心里的无限感触,所谓的“风雨”,是心里的不平静,正是诗人心中的风雨。其四,以上理解或同时存在。这种模糊性、多义性客观上加强了沉郁的艺术效果。这样,首联作为起承转合中的“起”,既写了边塞整体景色,又若隐若现地含蓄地提示了诗人的复杂心境,更重要的是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二 颔联在形式上有非常典型的学杜痕迹,“万里”、“百年”的句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明人普遍推崇唐诗,唐诗中又多尊杜甫,杜诗的这一联成为明代文人经常学习的对象。如李东阳“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雨几重阳”、何景明“万里江湖双涕泪,百年天地几交游”、谢瑧“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就是评点杨一清《石淙诗稿》的李梦阳,其诗中此句式也比比皆是。

从内容上看,首联写了放眼远观的万里景象,颔联紧承首联,由对外部的观照写到对自身的感慨。但是推敲下去,又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语境。“万里一身”既是实写自己宦海远游,又是以实写虚,表达诗人心中的孤独感。出句的“万里”与“一身”既可看作首联与颔联在描写对象方面的承上启下,同时又构成了一组极为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独”字。诗人在这里强调这个“独”字,又有意无意地暗合了首联“风雨”一词的第三种理解,即表现出诗人在宦海中孑然一身漂泊他乡的流离之感。而对句中所谓“百年多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对“事”的理解又有两种:第一,从大处着眼是指国家大事,具体到眼前是指边关战事;第二,从小处看是指诗人自身心事,即人物由“万里一身”的孤独感而衍生出的细微的心理变化。

颔联以典型的杜诗句式,写了朦胧多义的内容,对首联的承接也符合人物对诗歌刻画对象的'观照顺序和心理变化逻辑。整个颔联照字面直解就是:我孤独一人走了万里路刚刚来到此地,百年来这么多的事情我该和谁讨论呢?副词“方”字用得甚为巧妙,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一旦用了这个字,贯通了上下句的句意。读者如果只读“万里一身方独往”,是不能理解到诗人想表达的完整含义的。只有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倘若改成“万里一身能独往”,这就变成上下句各自单独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副词的运用,乍看起来无关大局,但细细斟酌之下,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句意,所以这一联实际上是逻辑关系的流水对。这种逻辑关系的流水对不像时间、空间的流水对那么明显,但同样具有浑成统一的艺术特点。而巧妙运用对仗,正是老杜诗法中的重要一环,杨一清对其诗歌技巧的学习可说是深得神髓的。

三  颈联话锋一转,从颔联的心理活动刻画转向眼前具体实景的描写。如果说首联写景从面入手,那么颈联的写景则是从点下笔。“东风四月”点明季节正值春天。本来“初生草”是一派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但是细心分析,在遥远的江南,二三月已经绿草满原,清人高鼎的七绝《村居》就有“草长莺飞二月天”之句。而西北边塞到了步入晚春的四月份才有初生嫩草,可想而知其气候之苦寒、土壤之瘦瘠,同时也不排除是边军坚壁清野的后果。

“落日”、“孤城”是边塞诗人常描写的对象,高适《燕歌行》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王维《送韦评事》又有“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这两个经常出现的边塞意象无可否认很容易造出壮阔悲凉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对这两个意象的描写与前人或有不同,无论高适诗还是王维诗笔下的孤城落日,相当程度上是虚写。而杨一清所写却是实景,“落日”呼应了首联的“野色昏”,“孤城”则正是诗人所在的山丹城。蚤字通“早”,边地城池于黄昏就早早关闭城门,是由明王朝的边疆在军事上采取战略防守的态势而决定的。

这一联中,出句以“四月初生草”这样一个具体景象唤起读者的主动联想,从而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萧条肃杀;对句更落到实处,写了“孤城早闭门”这样边城独有的景象。在前两联都运用了多义模糊的艺术手法以致使读者可能产生多种接受体验之后,诗歌本来无可避免地多少带有了义山式的朦胧美,而颈联忽然又回归现实,描写具体物象,诗意从多重性回到了唯一性。这样的安排一来很好地完成了颈联在七律技法中“转”的任务,二来以独有的边地意象,把首联定下的艺术基调落到实处,全诗至此已经形成了沉郁雄浑的整体风格。

四  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跃到回忆中的史实。山丹此地毗连焉支山、祁连山,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浑邪王子。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

忆及昔年霍去病的赫赫武功,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细细玩味起来,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的情感,实质上也是模糊多义的,也就是说,诗人在此刻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略论之有如下几种:

其一,古战场历经千年,还将亘古常在,而死者已矣,生命短促,这是诗人在凝重肃杀的氛围下自然产生的历史沧桑感,以及由生命有限、时空无限的现状生发出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即类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其二,也可理解为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即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其三,这些“未招魂”的汉家将士,是在汉王朝军队深入西北腹地向西域匈奴主动出击时牺牲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死在主攻冲锋的路上,死得轰轰烈烈,所以末句还可以理解成诗人在回忆到这些史实的时候,隐约流露出对明王朝一味实行闭关坚守策略的不满,即类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四,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不仅保家卫国而且开疆辟土的伟大功绩,表达出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即类似“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虽然诗人的主观情感因其多种可能性而有着不同的客观理解,但谁能说诗人一定没有其中的某种情感呢?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体会主要来自诗句,根据句意而对诗人情感的发展做出逻辑判断,而决不能是凭空臆测。而上述这些多种理解的可能性正是从诗中根据诗人的情感逻辑推断出来的,所以,更可能接近真实的是诗人同时具有这些情感。同时,诗人复杂而多层次的感情由前三联的含蓄发展到末句直欲喷薄而出的程度,却又在欲发未发之时,诗歌戛然而止,言忽尽而意无穷,通过这样典型的情感上的“顿挫”,把整体的沉郁诗风推向高潮,造就出更为深沉远大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全诗的艺术特征表现出老杜式的沉郁顿挫、义山式的模糊多义,两者相互结合,使诗意在“实——虚——实——虚”的安排的过程中,产生虚实相生乃至浑融无间的效果。而其诗句的朦胧多义是把雄浑阔大的景象向沉郁深远的意境推进的主要手段。就杨一清这首《山丹题壁》而言,既成功地学习了杜甫的诗风,又成功地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学古而不拟古,更有其独特创新之处,从这首诗中正可管窥杨一清卓越的诗歌创作功力以及他对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的先导作用。

篇6:《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阅读题答案

《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阅读题答案

十里浮岚山近远。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

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归雁。

系马青松犹在眼。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

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注】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 ②朱彝尊: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①浮岚:山上飘动的云烟。这句说悬瓮山周围十里内外,到处是一片腾腾云雾。

②天涯芳草句: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说,春天又来了,青草又绿遍了天涯,我去年、今年两度看到了北归的大雁。

③系马:拴马。全句说:去年拴马的松树依然在眼前。

④韶华:春光,代指青年时的年华。变:指衰老。

⑤依旧句:清凉的月光和去年一样遍洒在地上。

⑥照人句:月下有个人独自在溪桥旁徘徊。人:作者自指。

(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2)词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的?请简要说明。(3分)

(3)“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重游晋祠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思念家乡的孤独之情。

(2)以月之“凉”衬托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满”衬托(反衬)人的孤独。

(3)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月之“凉”衬托人的感伤悲凉;以月之“满”衬托(反衬)人的孤独。

作者

朱彝尊第一次游晋祠在清康熙五年(1666)二月,康熙六年三月三日又与赵湛、孔兴儁等重游晋祠,写了这首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词与陈维崧并称,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作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篇7:菩萨蛮北固题壁阅读理解及答案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分)

答: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24、【参考答案】(1)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参考答案】(2)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所以笑。

篇8:题壁诗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题壁诗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古诗词阅读理解(共6分)。

篇9:题壁诗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答案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分)

答:

1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2分)

答:

1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2分)

参考答案:

1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2分)

14、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2分)

1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分)

22、这首诗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什么?

(2分)

23、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壁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题及答案

2.《敏而好学》阅读题及答案

3.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4.《兵车行》阅读题及答案

5.《咏柳》阅读题及答案

6.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7.雨中阅读题及答案

8.《坐井观天》阅读题及答案

9.《定**》阅读题及答案

10.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题壁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