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broc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5~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日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有改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矜不伐 矜:怜悯,同情 B.世业农 业:以为职业
C.达薄其人 薄:看不起 D.子兴执孙德崖 执:捉拿、逮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
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以故所向克捷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
7.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 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B.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 ②单车就舍
C.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②有布衣兄弟称
D.①诸将奉持凛凛 ②延礼儒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部下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第二部分(共126分)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2)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3分)
②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3分)
篇2:文言文阅读练习参考
文言文阅读练习参考
康延孝,代北人也。为太原军卒,有罪亡命于梁。末帝以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延孝见梁末帝任用群小,知其必亡,乃以百骑奔于唐。见庄宗于朝城,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延孝具言:“末帝懦弱,小人进任,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此其必亡之势也。”庄宗初闻延孝言梁必亡,喜,及闻其大举也,惧,曰:“其将何以御之?”延孝曰:“梁兵虽众,分则无余。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庄宗甚壮其言,卒用延孝策,自郓入汴,凡八日而灭梁。
三年,征蜀,延孝为先锋排阵斩斫使,破凤州,取固镇,降兴州。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吾有平蜀之功,公等仆相从,反俯首郭公之门,吾为都将,独不能以军法斩公邪?”璋诉于崇韬,崇韬解璋军职,表为东川节度使。延孝愈怒曰:“吾冒白刃,犯险阻,以定两川,璋有何功而得旄节!”因见崇韬言其不可。崇韬曰:“敢违吾节度!”延孝惧而退。明年崇韬死,延孝谓璋曰:“公复俯首何门邪?”璋求哀以免。
继岌①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友谦有子令德在遂州,庄宗遣使者诏继岌即诛之。继岌不遣延孝,而遣董璋,延孝大怒,谓其下曰:“南平梁,西取蜀,其谋尽出于郭公,而汗马之劳,攻城破敌者我也。今郭公已死,我岂得存?而友谦与我俱背梁以归唐者,友谦之祸次及我矣!”延孝部下皆友谦旧将,知友谦被难,皆号哭诉于军门曰:“朱公无罪,二百口被诛,旧将往往从死,我等死必矣!”延孝遂拥其众自剑州返入蜀,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继岌遣任圜以七千骑追之,及于汉州,会孟知祥夹攻之,延孝战败,被擒,载以槛车。车至凤翔,庄宗遣宦者杀之。 (选自《新五代史》)
【注】①继岌:即李继岌,后唐将领,后受封为魏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以百骑奔于唐 以:率领
B.庄宗屏人问延孝梁事 屏:屏退,使……隐退
C.而忠臣勇士皆见疏斥 见:用在动词前,译成“我”
D.知友谦被难 被:遭受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B.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C.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D.蜀平/延孝功为多/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位在延孝下/然特见重于郭崇韬/崇韬有军事/独召璋与计议/而不问延孝/延孝大怒/让璋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延孝熟谙兵法,审时度势,向庄宗分析后梁的弊端,并为其出谋划策,堪称后唐灭梁的功臣。
B.康延孝性情暴躁,以军功多自居,当位在其下的董璋受到郭崇韬的.重用时,他大为不满,责备董璋并威胁要将其斩首。
C.康延孝洞察力极强,先是因见梁末帝重用群小而预知其必亡,又因庄宗杀害朱友谦并灭其族推测自己也将在劫难逃而公开谋反。
D.康延孝背梁投唐开启新的人生,献计灭梁、征蜀立功更是他人生的辉煌,后因不满朱友谦无罪被杀,进驻蜀地称王,兵败被擒,最后被官宦杀害。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臣请待其既分,以铁骑五千自郓趣汴,出其不意,捣其空虚,不旬日,天下定矣。(5分)
⑵继岌班师,命延孝以万二千人为殿,行至武连,闻朱友谦无罪见杀。(5分)
巩固训练(选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10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首次获奖后在北京公开亮相。
B.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C.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篇3: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 )(2)于( )
(3)与( )(4)不若( )
(5)存( )(6)图( )
(7)罢( )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 )煟(2)拔( )煟
(3)方( ) (4)支( )煟
(5)无功( )煟(6)而( )煟
(7)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三、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 )(2)善( )
(3)或( )(4)穷( )
(5)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文两篇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 以: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 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 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意对即可)(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B
3.(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
(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
(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
4.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篇5: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
篇6: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2.高考文言文阅读
10.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