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2025-01-01 10:08: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ongc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欢迎阅读借鉴。

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篇1: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 贺若弼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悉 B.轨让其背己让:避让,让开

C.轨竟见诛见:看见 D.伐罪吊民吊:吊唁、悼念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吾以舌死后以为常

B.因引锥刺弼舌出血因拔刀斫前奏案

C.恐祸及己及宣帝嗣位

D.死且不恨士卒且惰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②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⑥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⑦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⑧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⑧ D.③⑤⑥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小心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B.贺若弼曾对上柱国乌丸轨说:皇上如果和大臣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忠臣,大臣如果和皇上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性命。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6分)

②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2分)

③课内句子: 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2分)

参考答案

10.B

11.D

12.B

13.①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使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怨恨(或:即使死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②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陈人却没有发觉他们(这件事)。

③朱亥故意不答谢(答复感谢),公子认为这个人很奇怪。

译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心中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

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兵马抗拒,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篇2:《隋书·贺若弼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篇3:《隋书·贺若弼传》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

便:熟悉

B.轨让其背己

让:避让,让开

C.轨竟见诛

见:看见

D.伐罪吊民

吊:吊唁、悼念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吾以舌死

后以为常

B.因引锥刺弼舌出血

因拔刀斫前奏案

C.恐祸及己

及宣帝嗣位

D.死且不恨

士卒且惰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

②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③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④将渡江,酹酒而祝

⑤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⑥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⑦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⑧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⑧

D.③⑤⑥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若弼的父亲因为说话不谨慎小心而被人加害,临刑前拿锥子刺伤贺若弼的舌头,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B.贺若弼曾对上柱国乌丸轨说:皇上如果和大臣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忠臣,大臣如果和皇上关系不密切就会失去性命。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6分)

②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2分)

③课内句子:

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2分)

参考答案

9.A (B.轨让其背己,让:责备 C.轨竟见诛,见:被D.伐罪吊民,吊:慰问。

10.B (A.以:因为;以:把 B.因:于是就C.恐祸及己:牵连,累及;及:等到。

D.且:尚且;且:将要。)

11.D (①②说的不是军事才能。④说的是祈祷祭祀鬼神。⑦是他治军严明,是。

12.B解析错误:密,口实严密。

13.①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使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怨恨(或:即使死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②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陈人却没有发觉他们(这件事)。

③朱亥故意不答谢(答复感谢),公子认为这个人很奇怪。

参考译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心中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 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兵马抗拒,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篇4: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式 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 虚位:空着职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答案

4 .B

5 .C

6 .C

7 .(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政府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们用   柴用水(烧水做饭)。

【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1.《隋书·列女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2.《三国志·关羽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3.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4.《李贺小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5.《李光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译文

6.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解析

7.《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8.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9.《隋书·李德林传》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10.《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隋书 贺若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