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哔哔哔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
张文诩,河东人也。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①,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注]①禁:施禁咒语。(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1﹒下列句中的“以”与“州县以其贫素”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医以王命聚之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扶苏以数谏故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张文诩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这些典籍,他都通晓熟悉。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多次推辞做官,并很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希望自己有美名传世。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固辞焉 固:__________
②文诩策杖而归 策:__________
③弃麦而谢 谢:__________
④将加振恤 振: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①坚决 ②拄着 ③道歉 ④同“赈”,赈济
4﹒①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的一些风气习俗。(化:感化;移:改变)
②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遽:立刻,遣:打发、送)
篇2:《隋书张文诩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张文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④击几自乐,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译文: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篇3:张文诩传阅读答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晖远等莫不推伏之 推:推崇
B.文诩策杖而归脚 策:拄
C.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堵:墙
D.至于顿伏床枕 顿:马上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B.①唯其所择。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因为其隐 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①州县以其贫素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答案:
8,D,(应该是“倒下”的意思。)
9,C,均介词,替。(A,①依靠,凭借,介词;②趁机,介词。B,①他们,代词;②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D,①因为,连词;②因为,介词。)
参考译文: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
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篇4:张文诩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恆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篇5:隋书.薛道衡传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
武平初,诏与诸儒修定《五礼》,除尚书左外兵郎。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待诏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
高祖受禅,坐事除名。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还除内史舍人。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
炀帝嗣位,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颎邪?付执法者勘之。道衡自以非大过,促宪司早断。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篇6:隋书.薛道衡传文言文阅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 招聘
B.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 访问
C.后高祖善其称职 称赞
D.付执法者勘之 审问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年,兼散骑常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也。
B.然诫之以迂诞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暨于奏日,冀帝赦之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以备宾客来候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1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
2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道衡从小就专心好学,十三岁时,研习《春秋左氏传》,看到子产做郑国相时所作出的功绩,写了一篇《国侨赞》,很有意趣,看到的人都认为它不同寻常。
B.武平初年,薛道衡兼任主客郎接待应对南朝陈的使臣傅縡。傅縡写了五十句诗相送,薛道衡也作诗与其相和,南北双方都赞美他的才华。
C.薛道衡著文,帝览之不悦,将置之罪,道衡不悟。朋友劝他低调为人,道衡不用。大祸临头,道衡自以非大过。这些都表现了他迂阔虚妄的品性。
D.本段文字通过一件件具体事情的叙述,从正面和侧面刻画了薛道衡这个历史人物。既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也展示了他的悲剧人生。
2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还除内史舍人。(3分)
(2)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3分)
参考答案:
17. A.引:推荐
18.D.者:后置定语的标志。(A.其:那/难道。B.之:他/句中虚词,无义。C .于:到/在。)
19. (3分)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每划对两处得1分)
20.B .应是赞美二人的才华。
21. (6分)(1) 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征召薛道衡来主管军中文书,回师后授予他内史舍人之职。(3分) (2) 你长期在朝廷中辛劳工作,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宣扬推行的,这难道不是你的功劳么?(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薛道衡字玄卿,是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县)。他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十三岁时,他研习《春秋左氏传》,看到子产做郑国相时所作出的功绩,写了一篇《国侨赞》,很有意趣,看到的人都认为它不同寻常。后来,薛道衡的才名更加显著,北齐的司州牧、彭城王高浟推荐他担任了兵曹从事。吏部尚书、陇西(今属甘肃)人辛术与薛道衡交谈后,赞叹道:郑玄的事业没有消失啊。河东(今山西)人裴谳看到薛道衡后说:自从朝廷迁徙到黄河以北之后,我以为关西孔子(郑玄)那样的人已经很难遇到了,现在却又遇到了薛君。
武平初年,(北齐后主高纬)下诏令薛道衡与诸儒修订定稿《五礼》,授予他尚书左外兵郎之职。南朝陈的使臣傅縡访问北齐,北齐后主让薛道衡兼任主客郎接待应对傅縡。傅縡写了五十句诗相送,薛道衡也作诗与其相和,南北双方都赞美二人的才华,魏收说:傅縡的'做法就是人们所说的将蚯蚓扔给鱼,引其来吃啊(引得薛道衡来和诗)。后来薛道衡担任了文林馆待诏之职,与范阳(今属河北)人卢思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李德林齐名并且相交甚好。
隋高祖杨坚受北周皇帝禅位后,薛道衡因事获罪被除去了官员身份。(后来,)河间王杨弘北征突厥,征召薛道衡来主管军中文书,回师后授予他内史舍人之职。那年,薛道衡又兼任散骑常侍、访问南朝陈的主使。江东地区的人一向非常喜爱诗歌,陈国的君主更是爱好文学,薛道衡每次有作品完成,那些南方的人没有不吟咏诵读的。
薛道衡每到构思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静坐在空房之中,紧挨着墙壁休息,听到门外有人就会发怒,他沉思之深就像这样。高祖经常说:薛道衡写的文章符合我的想法。但是,高祖也用迂阔虚妄来告诫他。后来,高祖称赞薛道衡很称职,他的表现很好,就对杨素、牛弘说:薛道衡老了,他工作辛劳,应该让他有红漆的大门和陈列两旁的长戟。于是,高祖提升薛道衡的勋位为上开府,赏赐给他一百段杂色绢帛。薛道衡用没有功劳推辞,高祖说:你长期在朝廷中辛劳工作,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宣扬推行的,这难道不是你的功劳么?薛道衡长期担任中央机要部门的职务,才名愈加显著,太子和各位王爷争着与他交往,高颎、杨素对他一向极为推许尊重,薛道衡的名声盛大,当时没有能与他竞争的人。
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献上一篇《高祖文皇帝颂》。炀帝看到这篇颂文很不高兴。将要给他判罪。薛道衡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司隶刺史房彦谦与薛道衡关系友好,知道他一定会遭受祸患,就劝告他断绝与宾客的来往,并将自己的言辞变得谦恭、态度变得谦下,但是薛道衡没有采纳房彦谦的建议。正值朝廷讨论新的法令,长时间不能决定,薛道衡对朝中官员说:假使高颎没死,法令决定了,应当施行很久了。有人将他的言论报告给了皇帝,隋炀帝发怒说:你怀念高颎么?于是将薛道衡交给执法的人进行审问。薛道衡自认为这不是很严重的过错,就催促御史早点作出判决。等到将案件上奏给皇帝那天,薛道衡希望皇帝能够赦免他,他叮嘱家里人备办饭食,来准备招待那些来探望他的宾客。等到上奏后,皇帝命令薛道衡自杀。他非常意外,没有自杀。御史再次上奏皇帝,就将薛道衡勒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女被发配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薛道衡死的时候七十岁。全国的人都认为薛道衡死得冤枉。
篇7:隋书裴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隋书裴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明年,奏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矩请速进,上许之。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仲宣惧而溃散。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颎、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可汗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帝纳焉。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明年,复从至辽东。以前后渡辽之役,进位右光禄大夫。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制定朝仪。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B.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C.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D.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岭南是对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历史上各朝代对其建制划分和称谓有很大不同,现在指两广、海南、港澳等地。
B.可汗意为“国王”,又称大汗、汗王,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文中“启民可汗”时为突厥一部的首领。
C.冠带原指帽子和束腰用的带子,后引申为礼仪教化之意。裴矩用“冠带”与后文的“蛮貊”对比,以显示征讨高丽的必要性。
D.隋由炀帝杨广建立,是中国古代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朝代。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颇有才学,参与制定礼仪。他长大后喜欢学习,爱好文辞,伯父裴让之对其寄予厚望;被窦建德俘获后,他用时不到一个月就制定出了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B.裴矩巡抚岭南,安抚集聚州地。吴越一带因叛乱道路阻闭,皇上未敢遣行,裴矩却请求速往,凭借几千人的军队大败贼军,安抚聚集了二十余州,皇帝大为赞赏。
C.裴矩遵守常法,没有贪赃纳贿。朝廷纲纪混乱,宇文述和虞世基执掌政事,很多文武官员因为行贿受赂而闻名,只有裴矩坚守节操,没有贪赃枉法之名而被称赞。
D.裴矩历经数朝,受到礼待厚遇。在隋代时,他因建立功勋,或官职得到晋升,或被赐予爵位和丰厚财物;隋亡以后,又得到宇文化及、窦建德和唐代的礼遇任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4分)
⑵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4分)
5裴矩主张征讨高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C(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
2.D(隋朝由文帝即文中所说“高祖”杨坚建立,也可以根据文中“及高祖受禅”,“从炀帝巡于塞北”得知)
3.D(文中没有交代裴矩归顺唐以后,是否得到礼遇任用)
4.⑴请允许我当面告知高丽使者,放他们回到自己国家,派他们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国王迅速前来朝拜进见。(共4分。“面诏”“语”“朝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不久,宇文化及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裴矩迎接拜见,宇文化及安抚宽慰他,让他参与商定礼仪制度。(共4分。“从百余骑”“慰谕”“参定仪注”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①如果高丽与突厥联手,将会成为隋的隐患。②高丽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权的统治,而现在竟然不臣服于隋。③如果炀帝征讨高丽,使其臣服,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完成先帝心愿。(共3分。每点1分)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结合说明方法谈写法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写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写法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现代文阅读文章(段落)开头作用题型方法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5.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篇8:张文诩,河东人也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张文诩,河东人也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
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醒能述以文者B.得而腊之以为饵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固以怪之矣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清正闻闻: ②恒执弟子之礼 执:
③固辞焉 固: ④文诩遽遣之遣: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2分)
(2)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闻名 ②施行,执行③坚决④送,送走
小题4:(1)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2分)
(2)他替别人掩盖过错(他掩盖别人过错),都是这个样子的。(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解释。解释文言词语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意思。例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解释为来,用来;A项中的以是介词,表方式,解释为用;B项中是介词,常与为连用,解释为把;D项中以是通假字,通已,解释为已经。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中谈到了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向张文诩请教,但没有谈到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这一点,而是苏威力请张文诩出仕,所以是不正确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文言实词联系课内外所学知识并结 合具体语境来确定词语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解释。(1)句中注意尝是曾经得意思,感悟是感动醒悟的意思,谢是道歉认错的意思;(2)句中注意短的意思是过错,缺点之意。
参考译文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
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
篇9:阅读新唐书·张文瓘传节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新唐书·张文瓘传(节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6. D(方:比拟、比作。)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A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代入语境,也符合。B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项的俾有两种读音bǐ、pí,前者如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D项的方解释为仿效, 仿效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张文瓘执法平恕,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17. 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 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17. B(B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A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C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解析】此题A项的两个所它们的用法都是所字结构,无非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作为虚词用法不同的选项,迷惑性太强,也不适合作为意义和用法不同的选项。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解析】对内容的概括题,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语境,即可解决。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解析】文言翻译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1)句应注意若、施、焉的翻译。若可以翻译成至于像,施应直译为施展,焉应译为哪里;第②句注意抚监察的翻译。抚可以译为抚慰安抚,监通鉴,引申为教训,察应译为省察。还要注意句中省略的成分。
【参考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迁徙家庭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丧父,他侍奉母亲、兄长,凭借孝友闻名乡里。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勣任并州长史,(李勣)曾经赞叹着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李勣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李勣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后升任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又升任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和李勣同为宰相。不久,兼任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再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马厩养官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王者养育百姓,使百姓安逸就会富足而且安康,使他们忧劳就有怨恨而致反叛。秦、汉时期广征四夷,大建宫室,到秦二世时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制治应在国家没有**之时,保国要在朝廷没有危险之际。人没有永远不变的心,(而)对仁需要归心。我愿意去安抚百姓,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官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到十几天,裁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一起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回到岗位上。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垂泪,(张文瓘)得人心就是这样。(张文瓘)性格严肃正直,不曾曲法宽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篇10:《隋书·王世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隋书·王世积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高颎美其才能,盛善之,尝密谓颎曰:“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颎深拒其言。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逾,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后数岁。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上遣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及还,进位上柱国。上甚重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官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因徼章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等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节选自《隋书·王世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穷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是古代区域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但春秋前,县大于郡。
C.柱国是官名,始设为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世积历仕两朝,展立战功。北周时,从韦孝宽平定尉遇叛乱有功,被授予上大将;隋朝时,除灭陈国中因功领荆州总管,并获加封。
B.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豫章、庐陵、鄱阳、临川等地都来投诚。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帝剪除,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却不料被皇帝舍于宫内,令医者疗治。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积有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晋王广己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曼、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
参考答案
10.D
11.D
12.B
13.(1)不久晋王(杨)广平定了丹阳,王世积于是致信各地明晓利害,派千金公权始璋夺取新蔡。
(2)因此被征入朝,查究他的事情。主管此事的官员奏报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都与王世积暗中勾结,收受他赠送的名马。”
【译文】
王世积,阐熙新人。父亲王雅,北周国的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王世积容貌魁伟,腰带十围,神情清爽,风标过人,有英雄豪杰的仪表。在北周,有军功,授为上仪同,封爵为长子县公。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尉迟迥造反,世积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每次作战均有战功,授为上大将军。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晋封世积为宜阳郡公。高趋赞赏他的.才干,对他很好。世积曾秘密对高颎说:“我们都是周朝的臣子,国家沦陷,我们怎么办?”高颎深深地拒听这类话。不久,世积授为蕲州总管。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国将领纪瑱大战于蕲口,大破陈军。继而晋王杨广已平定丹阳,王世积于是送信到各地,告谕陈将投降,并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陈国的江州司马黄偲弃城逃走,权始璋入据其城。王世积跟着来了。陈国的豫州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太原太守马廷页、齐昌太守黄正始、安成太守任馞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都到王世积处投降。世积因功升任柱国、荆州总管,赐绢帛五千段,外加宝带,食邑三千户。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造反,王世积以行军总管身份,讨平了他们。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回京后,世积升任上柱国,赐物二千段。皇上很看重他。王世积见皇上生性刻薄、猜忌,功臣大多无故被治罪,因此纵酒,不与宰相说什么时事。皇上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在宫中,让御医为他看病。王世积假装说病已经治好了,才得以出宫回府。发起辽东战争时,王世积与汉王杨谅都是行军元帅,到了柳城,因病而还。授为凉州总管,让七百骑士送他到任。不久,他的亲信、安定人皇甫孝谐有罪,官吏追捕他,他逃到王世积那里,世积不留他,因此他们心中有些不舒服。皇甫孝谐后来被流放到桂州,侍奉总管令狐熙。令狐熙对他又不好,因此十分穷困。皇甫孝谐于是邀功于皇上,而对皇上说:“王世积曾让道人为他看相,看看以后会不会大贵。道人说:‘您应当皇帝。’对他妻子说:‘夫人要当皇后。’另外,他要到凉州去时,他的亲信对他说:‘河西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可以干大事。’世积说:‘凉
州地大人少,不是用武之地。’”世积因此被调入朝,调查此事。有关部门上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与世积来往,受到他赠送的名马。”世积竟然被杀,元旻、元胄被xx。授皇甫孝谐为上大将军。
篇11:文言文《隋书高颎传》选段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隋书高颎传》选段阅读及答案
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辞谢,道谢
B. 朝臣莫与为比 比:并列
C. 会议伐辽东 会:恰逢
D. 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 衔:怨恨,怀恨
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 B. 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
C. 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 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
B. 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
C. 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两个月,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
D. 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5分)
译文:
(2)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答案】A(辞,推辞) 9.【答案】A(此句无因果关系)
10.【答案】C(“因忧虑母亲而请求解职”有误,“母忧”即母亲去世)
11.(1)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5分)
(2)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杨坚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皇上疏远,高祖杨坚更加信任高颎,把他视为心腹。尉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叛军在河的上游放火筏,高颎预先准备了堵水的土袋来抵挡。军队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于是进军邺下,与尉迟迥交战,又和宇文忻、李询等人共同筹划计谋,因此平定了尉迥的叛乱。官军班师回朝,高祖在内宫设宴,撤下帷帐,犒赏高颎。
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几天后,皇上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因此,命令高颎官复原职。不久,封任左卫大将军,原官职不变。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高颎就是这样被皇上重视的。又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其他官职不变。(高颎)遇到母亲去世而(要求)解职,才二十天就命令他返职处理政事,高颎流泪推辞,高祖优诏不允。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坚持规劝不能兴兵。皇上不听,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遇上大雨成灾,疾病流行,未能获胜就返回。皇后对皇上说:“高颎起初就不愿出兵,你强行派遣了他,我就知道他一定不会成功。”此外,皇上因为汉王杨谅年轻,军务完全委托高颎,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杨谅所说的大都不被采用,他就非常忌恨高颎,等到回朝,杨谅哭着对皇后说:“儿子侥幸没有被高颎杀死。”皇上听说后,更加愤怒不平。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核实之时,有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得到的。皇上本想罗织高颎的罪过听说此事大为震惊。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证明颎无罪,皇上更加发怒,把他们都交给主管官吏处理。从此,朝臣中没有人再敢进言,高颎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
【《隋书张文诩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相关文章:
3.典韦传文言文赏析
8.赵普传文言文阅读
10.《隋书·循吏》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