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译文
“任行天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马说原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马说原文及译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马说原文及译文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篇2:《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读了马说原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马说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马说原文,下面是马说翻译,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篇3: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赏析
“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作者韩愈所处的中唐正是朋党纷争,世人倾轧之时,他本人屡遭排挤和贬斥。他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可以算是一匹“千里马”,。那时社会状况却是“世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他才发出了“士之处此世,而忘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去赏识他,于是他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错,世上不会缺少人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当时统治者却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描述他的悲惨境遇。“祗辱”“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作者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的厌恶。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特殊才能,为什么人们却发现不了呢?这一段就解释了主要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所以必须要以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而作者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得到一个合适的官职,才能才会得到发挥。作者在他对宰相的第二次上书中就抒发了希望当权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心情,“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而宰相仍不理睬,他就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将周公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态度与宰相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心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以这样说,作者正在向我们哭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举问的有理、有力,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同时也发出了在《与于襄阳书》中出现过的“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的感叹,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浪费人才与摧残人才的谴责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食马者”们很是恼怒,就不断鞭打它,可是又不按照正确的方式,喂养它还是不按照正确方法,千里马自然感到委屈,于是就不断以鸣声抗议,可是“食马者”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就如同作者在《应科目时与人书》中表现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困窘一样。他们拿着马鞭,明明千里马就在眼前,却仍是在说“天下无马”!这就鲜活的勾画出了那些“假伯乐”可笑的丑态。于是作者大声长叹哀鸣,连用三个感叹句,语气凌厉,斩钉截铁,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篇4:马说原文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马说》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师说》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篇5:《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篇6:《马说》原文翻译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篇7:马说原文及翻译
有关马说原文及翻译
有关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篇8:马说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马说》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是马也( )
(3)执策而临之( ) (4)策之不以其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上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2分)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 通“饲”,喂养(2)这(3)靠近(面对)(4)鞭打(驱使)
小题2:想要它和普通的马有一样的才能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呢?
小题3: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小题1: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小题4: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篇9:马说注释和原文
马说注释和原文
马说注释和原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马说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5.马说注释和原文
9.离骚原文及译文
10.嫦娥奔月原文及译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