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
“lio0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
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第一文库网
的一项是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不行动
B.不为具食 具:准备
C.坐法当斩 坐:犯罪
D.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居:过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亦知其意 其出人也远矣
B.若虽长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诸将亡者以十数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 ③信仗剑从之
④次至信,信乃仰视 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⑥能用信,信即留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 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 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
②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2分)
③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分)
阅读答案:
9.A 10.C 11.B 12.C
13.(1)韩信多次和萧何交流,萧何认为他很奇特。到了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刘邦,亲自去追韩信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数”“奇”“亡”“以闻”“自”,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
(2)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呢!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东”“安……乎”,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
(3)等到拜大将之时,发现竟然是韩信,全体将士都很吃惊。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至”“乃”“一”,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
篇2:《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轻,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篇3:《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篇4:《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释】①敖:管理粮仓的低级官员。
9.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信孰视之 通“熟”,仔细地
B.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你
C. 数以策干项羽 干:激怒
D. 王素慢无礼 慢:傲慢
10.下列各项全都变现韩信才能卓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项是
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面对淮阴屠中少年的侮辱,韩信没有挺身反抗,表现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C.滕公很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由于未得重用,韩信选择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最终,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12.翻译句子(10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3分)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参考答案
9. C(干:求取)
10.D(④ 通过韩信的言语细节表现。⑤⑥ 托萧何之口侧面表象韩信的非凡才能。)
11.C(“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说“上未之奇也”。)
12. ①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②然而秦国凭借小小的地方,得到了兵力强盛的'权势,统治八州,使同等的诸侯国来朝拜,已经一百多年了。
③不懂得文句,不理解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附: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韩信多次把计策献给项羽,以求重用,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到蜀地时,韩信离楚归汉,仍然默默无名。他担任管理粮仓的连敖,因犯罪应当斩首;同案犯十三人都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韩信于是抬头仰视,刚好看到滕公夏侯婴,韩信就说:“君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他为什么要杀壮士呢?”滕公认为他的话很奇特,他的容貌很雄壮,就释放了他不杀;和他交谈之后,非常高兴,就向汉王报告。汉王于是封他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篇5:《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16、下面各句加点词语 以 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诸将亡者以十数
A.不及以闻 B.以光先帝遗德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子墨子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
17、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孤不度德量力 B.丞相何亡 若亡,何也
C.大楚兴,陈胜王 王必欲长王汉中 D.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马无故亡而入胡
18、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文中的“上”指的是(写出姓名)(1分) ②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概括出一个典故,它是
参考答案:
16、D(3分)
17、B(3分)
18、刘邦(1分) 萧何月下追韩信(2分)(若只写萧何追韩信亦可)
篇6:《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
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上”指刘邦,“信”指韩信。②各有差:“差”读“cī”,等级,此处指高低。
小题1:下面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多多而益善耳自以为大有所益 B 于公何如 皆以美于徐公
C 何为我禽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D 何为我禽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小题3:这个故事隐含着的一句歇后语是:(1分)
韩信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是:(1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重点词语准确,句子通顺即可,2分)
小题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1分) 答案示例:过分自信、自傲、自负。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C项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3: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文章的内容说出本文隐含的歇后语。然后再根据文章对“韩信”的描写来分析性格特点即可。
篇7:《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击沛公于坐 于是
B、若属皆且为所虏 况且
C、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
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次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会其怒 吾其还也
C、道芷阳间行 吾得兄事之
D、范增数目项王 沛公欲王关中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答案
4、①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走了。(关键词“度”数、宾语前置、亡)
② 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关键词 素、拜、所以、去)
5、C 6、D 7、B
【文言文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粱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
篇8: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商贾,常寄人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篇9: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题
注: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 ②漂:音piǎo,漂洗衣服。 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又不能治商贾 治:从事,做 B.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饭:给吃饭
C.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D.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将:将领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新|课| 标|第|一|网
D.及下乡南昌亭长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8.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韩信早年无钱又无德,还无正当职业,到处寄食,几乎沦为乞丐。
B.由于不能自食其力,韩信曾先后受到亭长妻、漂母、屠中少年的鄙弃。
C.人穷胆也小,早年的韩信只能听任屠中少年的摆布,乖乖地从他人的胯下爬过去。
D.韩信发迹后,未曾忘记自己当年的'经历,根据人们当时对他的态度,作了不同的回报。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10分)
(1)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史记淮阴侯列传》的阅读练习题及翻译
《史记淮阴侯列传》的阅读练习题及翻译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具:准备,备办
B.不及以闻,自追之
闻:听说
C.若亡,何也
若:你
D.王素慢无礼
素:一向
5.对“一军皆惊”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韩信本为楚人,未必真心归汉。
B.韩信拜为上将军,迁升太快。
C.韩信逃跑,未加惩处反升迁,出乎预料之外。
D.人人自以为得大将,未曾想到韩信。
6.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
C.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
D. 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4分)
(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3分)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3分)
参考答案
4.B
5.A
6.D
7.(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2)我不敢逃跑,是追逃跑的人罢了(3)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长久待在这里呢?
【解析】
4.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5.与“一军皆惊”无关且真心归汉。
6.言听计从只能说明萧何提出的意见对刘邦影响极大。
【参考译文】
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淮阴侯列传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