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
“午睡爱好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篇2:《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 款:缓和
B.公纯难之 难: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 反:通“返”,返回
D. 敌大至,汲死之 死:为……而战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分)
参考答案
1.B 难:以……为难(意动用法)
2.A(其:代词,他的。B.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定语后置的标志。C.于:在;对。D.为:介词,为了;表被动)
3.A (④⑤⑥指刘汲勇敢无畏、精忠报国)
4.(1)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议和(谈判).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以”、“退”、疑问句式、句意各1分)
(2)不久,他(刘汲)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准备(计划)。(“寻”、“摄”、“飨”、句意各1分)
(3)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俄而”、“益”、“去”、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各道(行政区域)有三个月不知道朝廷的情况。冯延绪传达诏书并安抚通告,说皇帝出郊外签订和议,命令各道罢兵。刘汲对副总管高公纯说:“诏书不能立刻相信。”高公纯询问缘故,刘汲说:“诏下从去年十二月就下达了,邓州离京城七百里,现在才到达邓州,是为什么呢?怎么会用三个月来议和,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这一定是金人胁迫朝廷来缓和保卫朝廷的部队罢了,可以迅速进兵。”高公纯感到为难,刘汲请求自己出发,高公纯不得已和他一起到了南阳,不能进城,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不久他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计划(准备)。随后,升任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这时金人又渡过黄河,通过谍报知道邓州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命令他的大将银朱猛烈进攻京西。刘汲派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卫南阳,金人忽然到来,杀死了候成林。刘汲召集将领和官吏对他们说:“我们承受国恩,恨没有找到死的处所,金人来了我们必定战死,你们有能和我一起去死的人吗?”众人都流着眼泪说:“听从你的命令。”有百姓请求在山上扎寨来躲避敌人的,刘汲说:“这是抛弃城池。然而,你们都去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下令说:“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听任他们留下来,其余的人听从他们的方便。”得到敢死的战士四百人。又下令说:“凡是在这里做官的人,听任他们把家人送走,寅时出去午时返回,违者依军法惩办。”众人都感动佩服,没有一个过期不到。
等到南阳失陷,命令大将戚鼎率领三千名士兵迎战,并且命令靳仪与赵宗印分守西门、南门牵制敌人。刘汲自己率领牙兵四百人登上城墙瞭望,看到赵宗印从小道逃走,就自己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他的部下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殊死战斗,敌人退却。
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说:“让敌人知道安抚使在这里为国家尽死力。”敌人大举到来,刘汲为国家而战死。事情报告皇上,赠他为太中大夫,谥号为忠介。
篇3:《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原文及翻译
吕由诚,字子明,御史中丞诲之季子。幼明爽有智略,范镇、司马光,父友也,皆器重之。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聚众闭城,守贰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以功迁秩,寻擢提举三门、白波辇运,言者谓其资浅立、种谔征灵州,由诚部运随军,天寒食尽,他邑役夫多溃去,唯由诚所部分无失者。寻改知乘氏县。丞相吕大防为山陵使,辟为属。通判成都府,知雅、嘉、温、绵四州,复知嘉州,皆有治绩。
靖康元年,宰相唐恪荐由诚刚正有家法,宜任台臣。召至京师,与恪议不合,且忧其蓄缩不足以济时艰,力辞求退。差知袭庆府,未及出关,金人再入,陷京师,立张邦昌,以兵胁士大夫臣之,由诚微服得免。时群盗所在蜂起,由诚崎岖至郡。城圮粮竭,于是昼夜为备,版筑甫就,剧贼李昱拥十万众奔至城中,知其有备,阳受元帅府招安而去。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遣官属王允恭奉表劝进。
时京东诸郡,兵骄多内讧,独由诚拊循有方,士乐为用。前后数被攻围,屹然自立群盗中,救援皆绝。孔彦舟以郓兵叛,首犯郡境,攻之累旬不能下,始引去。胡选者众尤残暴,攻由诚示必取,由诚夜焚其攻具,直入帐下,贼骇散,不知所为,忽解围去。
一日金兵四集,由诚严立赏罚,厉以忠义,守兵争奋,昼夜警备。金人百道攻城,矢石如雨,人无叛志。郡官有迎降者,执而械之。判官赵令佳同心誓守,城陷俱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口皆被执,无生还者。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
篇4:《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原文及翻译
注:①蓄缩:做事懈怠而不振作。②吕由诚生七子,其中吕儡、吕仍、吕偰、吕俣被金兵杀害。另三子为吕傅、吕倬、吕亿。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
B 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
C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
D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
B南北隔绝,其孙绍清留蜀,后自蜀走江、浙访由诚生死,遇令佳之子子彝于江阴,知令佳与由诚同死被褒典,乃诉于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官员的俸禄,根据年终考评来确定,有功者增加,有罪者减少乃至取消。秩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以功迁秩”就是说吕由诚因功过考评而降职。
B.“提举”的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提举三门、白波辇运”意谓吕由诚担任了主管辇运事务的官职。
C.“微服”,改变常服以避入耳目。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由诚微服得免”。
D.“诏赠由诚三官,为通奉大夫”。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本句意即吕由诚死节后,朝廷下诏追赠给他官爵或荣誉称号。
A(“以功迁秩”是说吕由诚因功而升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王中立、种谔征讨灵州时,天气寒冷,没有食物,运输军粮的别地民夫大多逃走,但吕由诚所部却无人逃走。
B.康王移军济阳,吕由诚喝尽全力运送粮饷,康王军队因此不再疲乏。吕由诚派遣属官王允恭奉上章表,劝康王登皇帝位。
C.吕由诚训练士卒得法,士卒都乐意效力,所以,袭庆府虽然前后多次被反贼围攻,又没有救援,却依然能够稳固挺立。
D.金兵四面围城,吕由诚制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用忠贞义烈的道理勉励部下。当金人全面攻城时,尽管矢石如雨,守兵却没有反叛变节的想法。
B(乏,物质财富短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 10分)
(1)城圮粮竭,于是昼夜为备,版筑甫就,剧贼李昱拥十万众奔至城中,知其有备,阳受元帅召安而去。(5分)
城墙倒塌,粮食耗净,于是吕由诚日夜修筑防御设施,城墙刚刚修补完成,大盗李昱率领十万贼兵直奔到城里,知道吕由诚他早有防备,假装接受了元帅府的招安就离去了
(2)一日金兵四集,由诚严立赏罚,厉以忠义,守兵争奋,昼夜警备
一天,金兵从四方向袭庆府会集,吕由诚严格设立赏罚的规定,用忠义来激励大家,守兵奋勇争先,日夜警戒防备。(大意2分,关键词“四集”“厉”“争奋”各1分)
参考译文
吕由诚,字子明,是御史中丞吕诲的小儿子。年幼的时候,光明磊落,拥有才智谋略,范镇、司马光,是他父亲的朋友,都很看重他。吕由诚因为父亲的恩德补授官职,征调邓州酒的赋税,面对事情精明敏捷,精于吏事、熟谙公务案牍的官吏不能够欺骗他。恰逢军营士兵暗中发动,他们聚集兵众紧闭城门,州县长官及副手逃跑躲匿,吕由诚亲自前往以帝王名义对叛贼进行招抚,叛贼收兵听从诏命。吕由诚因为军功升职,不久被提拔为三门、白波地区的辇运提举,谏官认为他资历浅薄,取消了这一官职。管理合水县。王中立、种谔征伐灵州,吕由诚督办运务跟随军队,天气寒冷,粮食吃尽,其他城镇服役的人大多溃散离去,唯独吕由诚所统率的没有逃逸的人。不久改任管理乘氏县。丞相吕大防担任山陵使,征召吕由诚做部属。后担任成都府通判,管理雅州、嘉州、温州、绵州四个州,又掌管嘉州,都有政治业绩。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宰相唐恪荐举刚强正直有治家礼法的吕由诚,认为他适宜担任谏官。吕由诚被征召到京城,因和唐恪的意见不相吻合,并且担忧唐恪他退缩不能够来救济时世的艰难,所以极力推辞请求退职。后被差遣管理袭庆府,还未来得及走出关口,金兵再次入侵,攻陷京城,确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用兵力威胁士大夫使他们称臣,吕由诚穿着便服得以幸免。当时一群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吕由诚辗转来到郡县。城墙倒塌,粮食耗尽,于是吕由诚日夜做准备,修补城墙刚刚完成,势力强大的贼寇李昱率领十万贼兵直奔到城里,知道吕由诚他早有防备,假装接受了元帅府的.招安就离去了。康王赵构移动军队到济阳,吕由诚竭尽全力馈赠军饷,军队因此不再匮乏。吕由诚派遣属官王允恭奉上奏表劝康王即帝位。当时京城东边各个郡县,士兵骄横,多数在内部互相争斗,唯独吕由诚训练士兵有方法,士兵乐意为他效劳。虽前后屡次被金兵攻打包围,但吕由诚能坚定地使自己站立在一群盗贼中,后援救全都断绝。胡选的贼兵大多尤其凶残暴虐,进攻吕由诚时表示必定攻取,吕由诚在夜间焚烧了他们的攻占用的器械,径直走入营帐里,贼兵惊骇溃散,不知所措,迅速解除包围离开。一天金兵从四面集合,吕由诚严格设立奖赏惩罚制度,用忠诚道义激励士兵,防守的士兵争相奋勇作战,日夜警戒防备。金兵想尽一切办法攻打城池,箭和垒石犹如雨点一样密集,但士兵没有叛离的心思。对于有迎接并投降金兵的郡县官吏,吕由诚下令逮捕他们并拘禁起来。判官赵令佳齐心誓死守卫,城池被攻陷,吕由诚、赵令佳等将士都被金兵捉拿。金兵想要使吕由诚投降,吕由诚没有屈服,金兵于是就在吕由诚面前诛杀了他的儿子吕仍,吕由诚没有顾忌,和赵令佳一同被杀害。儿子吕偰和他的家人四十口都被金兵捉拿,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南北地区阻隔断绝,他的孙子吕绍清留在蜀地,后来从蜀地逃跑到江浙一带,暗访吕由诚的死活,在江阴遇到赵令佳的儿子赵子彝,得知赵令佳和吕由诚一同死去,被褒奖当作典范,于是向朝廷诉说此事。皇上下诏追赠吕由诚三官,封他为通奉大夫。
篇5: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 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
篇6: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礼重之 重:器重 B.似道怒,寝其疏 寝:搁置
C.又除赵溍知建康 知:知府 D.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随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似道主其说 B. 似道庇之
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
C. 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D. 是当罚而赏也
以为京尹 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陈文龙负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②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③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 ④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 ⑤文龙焚书斩其使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3分)
②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3分)
篇7:《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篇8:《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阅读答案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服除,调全州教授 服:服从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措:放弃
答案:C 【解析】服:服丧。
9.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 旧有义社以备寇木欣欣以向荣
C. 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 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C 【解析】A 前者“被 ”,后者“替”; B前者“用来”,后者表修饰关系; C都译为“如果”,表假设; D前者为“的人”,后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赐谥,吕祖谦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没有什么和他交谈,那他也不急于阐说。
答案:B【解析】“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说”的说法不合文意,因为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理解为“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
篇9:《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胡颖,字叔献,潭州湘潭人。父,娶赵方弟雍之女,二子,长曰显,有拳勇,以材武入官,数有战功,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成童即能倍诵诸经,中童子科,复从兄学弓马,母不许,曰:“汝家世儒业,不可复尔也”。遂感励苦学,尤长于《春秋》。
绍定三年,范讨李全,檄颖入幕,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归必三鼓。后全败,遣颖献俘于朝,以赏补官。五年,登进士第,即授京秩。历官知平江府兼浙西提点刑狱,移湖南兼提举常平。性不喜邪佞,尤恶言神异,所至毁淫祠数千区,以正风俗。衡州有灵祠,吏民夙所畏事,颍撤之,作来谂堂奉母居之,尝语道州教授杨允恭曰:“吾夜必瞑坐此室,察影响,咸无有。”允恭对曰:“以为无则无矣,从而察之。则是又疑其有也。”颖甚善其言。
以枢密都承旨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潮州僧寺有大蛇能惊动人,前后仕于潮者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心疑焉,以为未尝诣也;已而旱,咸咎守不敬蛇神故致此,后守不得已诣焉,已而蛇蜿蜒而出,守大惊得疾,旋卒。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载以阑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既及期,蠢然犹众蛇耳,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颖为人正直刚果,博学强记,吐辞成文,书判下笔千言,援据经史,切当事情,仓卒之际,对偶皆精,读者惊叹。临政善断,不畏强御。在浙西,荣王府十二人行劫,颖悉斩之。一日轮对,理宗曰:“闻卿好杀。”意在浙狱,颖曰:“臣不敢屈太祖之法以负陛下,非嗜杀也。”帝为之默然。
篇10:《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阅读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即授京秩。 秩:俸禄
B.咸咎守不敬蛇神故致此臣 咎:责怪
C.援据经史,切当事情 切:符合
D.不敢屈太祖之法以负陛下 屈:曲解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胡颖“不喜邪佞”的一组是(3分)
①成童即能倍诵诸经②所至毁*祠数千区③吾夜必瞑坐此室,察影响,咸无有④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⑤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⑥荣王府十二人行劫,颖悉斩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他想跟从哥哥学习弓箭骑马,但目前勉励他要承继世代读书的家风。
B.胡颖拆除衡州一座灵祠,修建了来谂堂奉养母亲,他怀疑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在晚上独坐在屋子里观察。
C.潮州的百姓和先后在潮州任职的官员都信奉并礼敬寺庙里的一条大蛇,胡颖用事实向大家证明这不过是条普通的`蛇而已。
D.胡颖博闻强识,出口成章;他为官正直,刚毅果断,面对皇帝意有所指的问询,他也能坦然直言相告,令皇帝无言以对。
8.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
(2) 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归必三鼓。
(3) 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载以阑槛。
参考答案:
5. 【参考答案】D(屈:使弯曲,引申为枉曲)
6. C(①表现的是胡颖聪明好学,⑥表现的是胡颖“临政善断,不畏强御”)
7. 【参考答案】B(胡颖“必瞑坐此室,察影响”是为了证明并无神异之事)
8.(1)【参考答案】赵家的几位舅舅认为他很像自己,常常对他加以称赏和品评。(3分,句意通顺1分,“类”“每”各1分)
(2)【参考答案】胡颖经常穿着一般人的衣服在各军营间行走,观察了解士兵的想法和动向,三鼓时分才回来。(4分,句意通顺1分“微服”“志向”“三鼓”各1分)
(3) 【参考答案】下公文至潮州命令寺僧把大蛇抬起来,用栅槛把它关在里面。(3分,句意通顺1分,“檄”“ 载以阑槛”语序调整1分)
【《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9.《宋史》阅读答案
10.宋史陆九龄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