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2023-02-04 08:03: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唧唧复唧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篇1: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篇2: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 B

解析 A项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弛:松弛。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答案 D

解析 A项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B项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项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 D

解析 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篇3:《宋史·李迪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宋史·李迪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 B

解析 A项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弛:松弛。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答案 D

解析 A项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B项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项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 D

解析 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⒐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答案 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

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⑵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解析 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篇4:《宋史·李韶传》阅读答案

《宋史·李韶传》阅读答案

李韶,字元善。韶五岁,能赋梅花。嘉定四年,与其兄宁同举进士。调南雄州教授。校文广州,时有当国之亲故私报所业,韶却之。调庆元。丞相史弥远荐士竞学职,韶不与。袁燮求学宫射圃益其居,亦不与,燮以此更敬韶。

以廉勤荐,迁太学博士。上封事谏济王竑狱,且以书晓史弥远,言甚恳到。又救太学生宁式,迕学官。丐外,通判泉州。郡守游九功素清严,独异顾韶。改知道州。葺周敦颐故居,录其子孙于学宫,且周其家。入为国子监丞,改知泉州。

拜右正言。奏乞以国事、边防二事专委丞相郑清之、乔行简各任责。论汰兵、节财及襄、蜀边防。又论史嵩之、王遂和战异议,迄无成功,请出遂于要藩,易嵩之于边面,使各尽其才。吏宅之将守袁州,韶率同列一再劾之。俱不报。乞解言职,拜殿中侍御史,辞,不允。

劾女冠吴知古在宫掖招权纳贿,宜出之禁庭。帝怒,韶还笏殿陛乞归。权工部侍郎,迁起居舍人。应诏上封事,几数千言。帝谕左右曰:“李韶真有爱朕忧国之心。”凡三辞不获,以生死祈哀去。帝蹙额谓韶曰:“曲为朕留。”退,复累疏乞补外,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号称廉平。朝廷分遣使者诸路提官楮[注],韶极言其弊。

时游似以人望用,然有牵制之者,韶奏云:“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擢翰林学士,不拜。

诏趣赴阙,辞,迁户部侍郎,再辞。卒,年七十五。韶忠厚纯实,不溺于声色货利,默坐一室,门无杂宾云。

(节选自《宋史·李韶传》,略有删改)

【注】楮(chǔ):纸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B.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C.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D.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

C.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赋税、军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赴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韶刚强不屈。他刊校文章,有当权者的亲戚想作弊,被他拒绝;他敢于反对丞相的一些意见;他反对袁燮用学校的土地扩建居室,袁燮更敬重他。

B.李韶恪尽职守。他上奏谏诤济王案件,又写信给史弥远,言辞恳切;他不怕得罪学官,营救学生;他极力反对朝廷派人到各地提取官府纸币的做法。

C.李韶关心国事。他上奏建议由专人分管国事、边防;他评议裁军、节约等事务;他认为史嵩之、王遂意见不合,都没有才能,应调出朝廷。

D.李韶正直敢言。他忠诚淳朴,不沉湎声色,不好热闹;他弹劾敢在宫廷受贿的吴知古,惹恼皇帝;他上奏几千字的文章,感动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葺周敦颐故居,录其子孙于学宫,且周其家。

(2)凡三辞不获,以生死祈哀去。帝蹙额谓韶曰:“曲为朕留。”

参考答案

10、A 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11、C

12、C

13、修缮周敦颐的故居,将他的子孙录取到学校,并且接济他们家。

(2)一共辞官三次都没有被找准,用生死为由求怜悯而离去。皇帝皱眉头对李韶说:“委屈为我留下。”

篇5:《宋史李浩传》阅读答案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篇6:《宋史李浩传》阅读答案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其事者隐克官钱              董:监管,主持

B.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穷竟:追究到底

C.浩遣单使谕以祸福                    谕:  口谕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        谮:  诬陷

11.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           王好战,请以战喻

B.不逞者因谋作乱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C.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浩正直的一组是()

①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②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

③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                    ④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⑤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⑥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4分)

(2)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4分)

(3)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4分)

篇7:宋史李椿传阅读答案

宋史李椿传阅读答案

李椿,字寿翁,父升,靖康之难,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

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遥,诸将有以北讨之议上闻者,事下督府,椿方奉搬罩纂,亟奏记波曰:“复雠伐敌,天下大义,不出督府而出诸将,况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既而师出无功。

浚尝叹实才之难,椿日:“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态,则庶其肯来耳。”浚复除右相,椿知事不可为,劝之去。明年春,浚出视师,椿曰:“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肆进始危。”复中前说甚苦。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移广西提点刑狱,狱未竟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移湖北漕,适岁大侵,官强民振粜,且下其价,米不至,益艰食。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暑心。

除枢密院检详。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椿谓:“邕运宜近,故迁之,岂无意?今荚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说怒,椿目求去,上慰谕令安职。

遂兼临壹蕉上基壹三月,竞解去。椿在朝,遇事辄言,执政故不憾。及是转对,叉言:“君以刚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中为用。陛下得虚中之道,以行嘲健之德奂。在廷之臣,来见其能以刚中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诏市牛筋,凡五千斤。椿奏:“一牛之筋才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上悟,为收前诏。

除吏部侍郎,日:“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划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周家免予前日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门禁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上曰:“幼泳阉此。”因蝻疏袖中以入。

(选白《宋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浚辟为铡司准备差遣 跸:征召。

B.米不至,益艰食 益:增加

C.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 如:依照

D.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 知:管理。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椿有见识的一组是(3分)

①椿年尚幼,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

②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

③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踪迹必危

④狱未竞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

⑤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三

⑥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椿的父兄都在靖康年间的国难当中战苑沙场,,年幼;游他侍奉着继母南逃,吃了不少苦头,因父亲的恩泽,补任迪功郎。

B.很多将领请求北伐中原,而李椿认为边疆不稳定,战备不充恳;将士久没操炼,即使攻取了城池,也守不住,因此不同意草率北伐祭原名可见他眼光远大。

C.张浚感慨当时天下缺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李椿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只要统治者能够倾听逆耳之言,能够虚心听取建议,人才大概就会不请自来。

D.李椿遇事敢于宣言相谏,让皇上不高兴,因此曾被调离出京。但在买牛筋一事上,他的劝谏通俗简明,让皇上醒悟后收回了发出韵诏令。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9分)

(1)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恕决去,未几果罢。(3分)

译文:

(2)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3分)

译文:

(3)遂兼临安府,视事三月,竟解去。(3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力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子不足凝奎蔓堡其虑之未月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选自清·方孝孺《深虑论》)

9、答案:B【解析】(益:更加)

10、答案:B【解析】(①说的是李椿有孝心,④表现的是李椿执法公正快捷。)

11、答案:A【解析】(原文只是说李椿的父兄在靖康国难中死去,“战死沙场”无依据。)

12、答案:

(1)译文:张浚心中认为他说得对,但是他认为身为人所宗仰的大臣应承担天下的重任,不忍心决绝离职,不久果然被罢了官。(得分点:“是”“决”翻译正确分别1分,句意通顺1分)

(2)下级官吏拿着广西南丹州莫酋长的奏表,请求朝廷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来报告这件事。(得分点:“市”“因”翻译正确分别1分,句意通顺1分)

(3)(李椿)兼任临安知府,任职三个月,最终被解职。(得分点:“视事”“竟”翻译正确分别1分,句意通顺1分)

13、答案: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翻译】:李椿,字寿翁,他的父亲李升在靖康之难中和长子都死了。李椿年纪还小,侍奉着继母南逃,备尝艰苦,竭尽全力奉养继母。因为受父亲的恩泽,补任为迪功郎。

张浚征召他担任制司准备差遣,诸将有把讨伐北方的议程上报皇上的,这件事下达到督府,李椿刚奉命到了巢湖,他立即上书给张浚说:“为国复仇,讨伐敌人,是天下的大义,建议不从督府发出却出自于将领们那里,况且边疆不巩固,国家储备不充足,将领虽多可是没有才干,士兵疲弱并且没有操练,商讨还没有结果,纵然收复那些地盘,也不容易守住。”不久军队前去讨伐敌人,果然无功而返。

张浚曾经感叹有真才实学之人难得,李椿说:“怎么可以臆断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厌恶逆耳之言并虚心听取他们的志向,那么大概他们就肯来投奔。”张浚又被授予右丞相的官职,李椿知道这事不能做,劝他离职。第二年春,张浚出京视察军队,李椿说:“朝中那伙小人已经得势,您无故离开朝廷,路途上一定很危险。”他又苦心竭力地劝张浚离职。张浚心中认为他说得对,但是他认为身为人所宗仰的大臣应承担天下的重任,不忍心决绝离职,不久果然被罢了官。

李椿被调任广西提点刑狱,未结的案件,他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则判决,释放了数十上百的嫌疑人。调到湖北管理漕运,适逢收成不好,官府强制粮商卖米,并且压低他们的米价,导致米不再有人运来,市面上粮食更加短缺。李椿减少强制粮商卖米的数量,并且不限制他们的米价,不久运米的船就风凑云集而来,米价也自动降低了十分之三。

他被授予枢密院检详。下级官吏拿着广西南丹州莫酋长的奏表,请求朝廷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来报告这件事。李椿说“:邕州远,宜州近,所以迁到那里,难道是无意?现在莫氏正专横霸道,怎么用靠近中原的地方来说这事?小吏乱做事,将挑起边境的事端,请按照国法论罪。”张说很生气,于是李椿请求辞去职务,皇上安慰他,让他安心履职。

(李椿)兼任临安知府,任职三个月,最终被解职。李椿在朝中,遇事总是直言,皇上因此不高兴。等到肯定他时却又说:“君主以刚毅中正为本而以排除杂念为用,臣子以柔顺为本而以刚毅中正为用。陛下得诚敬之道,来行刚毅中正之德。在朝中的大臣,未见他们中有以刚毅中正守柔顺来侍奉陛下的人。”皇上更加不高兴,让他出京掌管婺州。皇上下诏买牛筋,共买五千斤。李椿上奏:“一头牛的筋才四两,这要杀二万头牛啊。”皇上醒悟了,因此收回以前的诏令。

李椿被授予吏部侍郎,他说:“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他们权势大,开始时人们就害怕他们,严重时人们就更厌恶他们,到极点了人们就会聚集起来攻击他们。汉朝、唐朝就不说了,靖康之难、明受之变离今不远,一定有用来制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只要不让他们的权势达到极盛的地步,国家就能免除以前那样的祸患,宦官也可以保全他们的富贵。除宫门禁出宫内戒律之外,不许干预朝外之事,严禁士大夫军队官员与他们勾结。”皇上说:“我小时候也听说过这样的话。”于是把奏疏放进袖中就回宫了。

篇8:李迪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李迪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 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用来 。D.都是竟然。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 处的理解。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 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断句能力。做此类题要把握语境,同时还在注意虚词在语中的位置。

【答案】 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宋史包拯传》阅读答案

2.《宋史李防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3.《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4.《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5.《宋史》阅读答案

6.《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

7.阅读及其答案:李贺传

8.《后汉书·李恂传》阅读答案

9.《宋史·郭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10.《宋史·包拯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