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

《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

2022-07-26 08:23: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红烧胖大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

篇1:《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建隆初,年十四,以荫补供奉官。明年,迁尚食副使。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开宝中,领顺州刺史,太宗征河东,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出为高阳关监军。守信①卒,起复,领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李继迁入钞②,徙银、夏、绥府都巡检使。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褒美。端拱二年,知平戎军,徙莫州,俄为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拜蕲州团练使,为永兴军钤辖,改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③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④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会夏人入钞,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 家财偿之。”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三年,就拜棣州防御使。徙知邢州,改澶州。在郡颇峻刑罚,每捶人,令缓施其杖,移晷方毕。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保兴世豪贵,累财钜万,悉为季弟保从之子所废。 (选自《宋史石保兴传》)

【注】①守信,石保兴的父亲。②钞,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③岌伽罗腻,为党项大族。④持满,拉满弓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B.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C.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D.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又叫恩荫,指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文中即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B.起复,封建时代官员因父母死丧而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未满期而奉召任职即为“起复”。

C.徙,调动官职,文中是说石宝兴调动官职担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迁、调、领、转、诣等。

D.衔枚,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枚,古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保兴洞晓时事。太祖召集功臣子弟,向他们询问时事,石保兴虽然最年轻,但应答清楚;太祖认为他是奇特的人,授官如京使。

B.石保兴颇有谋略。他巡视罨子砦、黑水河时,故意快步进入谷中,诱敌深入;夏人果然中计,带着数千骑兵渡过黑水河与石保兴交战。

C.石保兴英勇抗敌。至道二年,他率领军队出入贼兵的方阵中,挺身持弓,且战且行,历经三天四十二战,取得了胜利。

D.石保兴敢作敢当。咸平二年,夏人入侵,他说服拦阻他的主管官,坚决要求把官钱发放给战士;皇上最终知道这事,并没追究他的责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

译文:

(2)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

参考答案

4.C(“阵中”是“出入”的宾语,“出入阵中”不可断开,故排除A、D;“挺身持满”“易骑奋呼”句式整齐,“易骑”“奋呼”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

5.C(“领”表示兼任,“诣”是前往、到某地去的意思,均不能表示调动官职)

6.B(石保兴并没“故意”步入谷中,夏人也并非“中计”和石保兴交战)

7.(1)(石保兴)于是在黑水河边埋伏士兵,等到敌兵渡到一半时,急忙攻击他们,斩敌首一百多级,追击败兵数十里。(“遽”“北”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2)夏人(被)击退后,(石保兴)派人骑驿马把这事向皇上报告,真宗皇帝宽恕他而不问罪。(“闻”“贷”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参考译文】

石保兴字光裔,本名叫保正,宋太祖取“兴守”的意思而把他的名字改了。建隆初年,十四岁,因先世的功勋补录做了供奉官。第二年,升任尚食副使。宋太祖曾经召集功臣子弟用近期大事来询问(他们),石保兴年龄最小,对答清楚,宋太祖认为他很奇特,授官如京使。开宝中,兼任顺州刺史。宋太宗征讨河南以东,(让保兴)担任御砦四面都巡检。太平兴国八年,石保兴出任高阳关监军。父亲石守信死后,保兴守孝未满便奉召任职,兼任本州团练使。雍熙初,契丹侵扰边疆,保兴与戴兴、杨守一起担任澶州前军驻屯。李继迁进入钞地,石保兴迁任银、夏、绥府都巡检使。石保兴曾到罨子砦及黑水河巡视,快步进入谷中,夏人知道这事,便带着数千骑兵占据险地,渡黑水河寻(石保兴)交战。保兴所带领的人马不满二千人,(石保兴)于是在黑水河边埋伏士兵,等到敌兵渡到一半时,急忙攻击他们,斩敌首一百多级,追击败兵数十里。皇上下诏褒奖赞美。端拱二年,主管平戎军务,迁官莫州,不久任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朝廷)任命他做蕲州团练使,担任永兴军钤辖,改任夏、绥、麟、府州钤辖。至道二年,迁任延州都巡检使暂兼州衙事务,改任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分五路讨伐贼兵。有岌伽罗腻数族率众人来抗拒,石保兴选拔数百名敢死士口中衔着器具在晚上出击,歼灭了他们。从此吴移、越移各族归顺投降。撤军,行至乌地和白池,贼兵又布置方阵来抗拒。保兴率领众兵出入方阵中,恰巧他乘坐的马中了流箭,他挺身而出拉满弓弦,换上坐骑奋臂高呼,边行边斗,总共经历了三天四十二战,贼兵于是领兵离去。咸平二年,主管威虏军 务。恰巧夏人进入钞地,石保兴把数万缗官钱分发给战士,主管人坚持己见认为不可。石保兴说:“城池像这样危险了,怎有时间向朝廷请示,事情办好后,再向朝廷请示如果不被准许,我愿用家财来偿还。”夏人(被)击退后,(石保兴)派人骑驿马把这事向皇上报告,真宗皇帝宽恕他而不问罪。咸平三年,前去担任棣州防御使。迁任邢州知州,改任澶州知州。在郡衙刑罚非常严厉苛刻,每次捶人,令人慢慢地施行杖打,过一段时间才杖完。五年,因病请求回到京师。不久病死,年五十八。石保兴世代都是豪强贵族,积累财产极多,全被最小的弟弟石保从的儿子耗费了。

篇2: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参考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参考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师蔡伯坚          师:以师   .

B.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期:期望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非常,很

13C、期,预料,想到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始筮仕,决以蓍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弃疾为掌书记                         廉颇为赵将

C.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张衡善机巧,尤致于天文阴阳历算

D.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14、B (A“以”前者是“用.拿”后者“因为”B“为“都是“担任”C“于”前者“在”后者是“对.表对象”D“之”前者代词“他”后者是“这样的事”。)

15、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15A(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篇3:《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师蔡伯坚 师:以……师 .

B.说下之 下:使做……的下属

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期:期望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非常,很

13、C、期,预料,想到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始筮仕,决以蓍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弃疾为掌书记 廉颇为赵将

C. 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张衡善机巧,尤致于天文阴阳历算

D.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自书典所记,未有之也

14、B (A“以”前者是“用.拿”后者“因为”B“为“都是“担任”C“于”前者“在”后者是“对.表对象”D“之”前者代词“他”后者是“这样的事”。)

15、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15A (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篇4:《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注释]①筮(shì):占卜。②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③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⑥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篇5:《宋史·朱熹传》节选阅读答案

《宋史·朱熹传》节选阅读答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熹者 短:诋毁,指摘。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1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5分)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5分)

参考答案:

14.B(俾:使)

15.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6.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17.(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5分)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5分)

【附】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参观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学规》让他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篇6:宋史狄青传阅读答案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

宝元初,赵元昊反,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 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制广南盗贼事。先是,蒋偕、张忠皆轻敌败死,军声大沮。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迟明,青按兵入城,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之。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

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交阯助兵。”从之。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 诿沔,退若不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改)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B.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C.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D.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沚 ,指越南。秦朝以后,设“交沚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沚。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青作战勇猛,沉着冷静。狄青曾在多次战斗中,八次被流箭射中;蒋偕等人战亡,士气低落,狄青告诚诸将不要轻举妄动。

B.狄青出身低微,自警内省。狄青早期是一名骑兵,凭战功屡被提拔:脸上留有黑字却不愿去掉,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治军严明,长于谋略。狄青统一指挥各部时,整肃军纪,将袁用等人依法斩首;考虑国家长远利益,阻止余靖对外借兵。

D.狄青率先垂范,不计名利。战事不顺时,狄青经常冲锋在前;战后,又把功劳让给其他人,令同僚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

(2)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

14.在平定智高之乱时,狄青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B

13.(1)宋仁宗因为狄青多次获得战功,想召见他,向他询问大政方针,正赶上敌兵入侵渭州,就命令他画出地理图形拿给朝廷。

(2)况且向外借兵来消除内患,对我没有利。蛮夷之人贪得无厌并且忘恩负义,乘机引起变乱,又用什么来抵御他们呢?

14. 统一号令,整肃军纪,出其不意进行攻击。

篇7:宋史狄青传阅读答案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李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①祠其家。

(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节)

【注】①中牢:猪羊二牲。指古代一种祭祀的`规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尝战安远,被创甚被:遭受

B.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凡:大概,大凡

C.擢枢密副使擢:提拔

D.虽敌猝犯之猝;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时偏将屡为贼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青以指使见娘以指叩门扉曰

C.青指其面曰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客逾庖而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2分 )

A.狄青善于骑射,李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桥子谷等地。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狄青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狄青屡立战功,仁宗欲召他询问方略,后因遇上敌寇侵犯渭州,便命他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仁宗非常器重狄青,后升他为枢密副使。

D.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考虑事情深思熟虑。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因而屡建战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5分)

②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这是良将之材。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2)(神宗)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自为他写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禁中、御制,祠各1分,句意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凡;总共。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都是表承接关系,A表被动|动词,治理。B项介词,可译为凭借/介词,用。C项代词/语气词,表祈使

【小题3】

试题分析:桥子谷应为宥州。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此良将材也:判断句。奇:意动用法。待遇:古今异义词,对待。(2)禁中:宫中。御制:亲自写字。祠其家:到他家里祭祀。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篇8: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参考答案】

1、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2、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3、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4、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5、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石保兴传》原文翻译

2.《宋史包拯传》阅读答案

3.《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4.《宋史·李迪传》阅读答案

5.《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6.《宋史》阅读答案

7.《宋史·郭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8.《宋史·包拯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9.宋史何承矩传的阅读答案

10.《宋史卢秉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宋史石保兴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