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2024-09-19 07:53: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gdong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春兴古诗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春兴古诗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篇1: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

(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

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篇2:《春居杂兴》其一古诗的阅读答案

王禹偁①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释】①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周,任团练副使。此诗正作于淳化三年春,有感而作。

【问题】

13.首句中的“斜”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对此字加以赏析。(2分)

14.结合三、四两句诗,谈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3.(2分)“斜”字描写了两株桃树杏树相互映衬,向篱笆斜势生长的`姿态,写出桃杏不甘篱笆的束缚,而要破藩篱而出,也写出来诗人直言敢谏的性格和身居贬地还不忘抗争的精神。

14.(2分)诗人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

篇3:《春兴》阅读答案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篇4:春兴阅读理解答案

春兴阅读理解答案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

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

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

(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

答:(1)B 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

(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

篇5:春居杂兴阅读答案

春居杂兴二首阅读答案

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间时点题“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

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

15、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C(第二首诗的题旨为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15、(1)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哀伤。诗人的`责问表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凉。

(2)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

(3)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小人如“春风”“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权术,致使自己壮志蹉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6:春兴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兴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阅读练习一: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

(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阅读练习二:

1.诗中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阴阴,又;

2.浓烈的思乡之情.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春思①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光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佳作,任选其中一首,结合作品的三四两句赏析其巧妙的.构思。(4分)

答案:

(1)不同。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4分)

(2)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

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4分)

篇7:《春行寄兴》阅读答案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

⑴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⑵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试题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写宜阳城下春草生长茂盛。

B.第二句写涧水东流然后转而西去。

C.第三句写花儿因无人欣赏而凋落。

D.第四句写鸟儿在春山间不断啼鸣。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分别描写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静一动。

B.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围。

C.全诗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春行图,具有丰富的意蕴。

D,全诗情景交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意。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阅读答案:

1.C

2,D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4、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5、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赏析: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此时,这里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

鉴赏一首诗可以结合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理解。这首诗就与一些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联系起来体会其情感意境。首句可联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体会其荒凉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可联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会其凄凉冷落的特点。这末二句的“自”和“空”两个字的作用跟杜甫《蜀相》中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另外,“自”和“落”也让人想起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的情景而产生的感世伤怀之情。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篇8:秋兴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秋兴八首其二古诗阅读答案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①香炉违伏枕②,山楼粉堞③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②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③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5分)CE(C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6分)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篇9:春归古诗阅读答案

春归古诗阅读答案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 所至辄苍然。 小市②花间合, 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 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 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5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1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2: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1分,关键词:反衬)。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篇10: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 于 ,表达 之感,运用了 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

4、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 ②D ③C ④ 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阅读理解常见考点

1说明方法

a.举例子,举出经典事例来进行说明。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形象。文章中多出现: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中国石拱桥》中举赵州桥、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

b.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来突出事物特征。文中多出现数词,确数或约数。《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全长50.82米;《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c.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相关事物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特点。文章中多出现“也”、“较”、“相对于”等字词。《苏州园林》中将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进行比较说明。

d.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出现“像”“仿佛”等字词。如《看云识天气》中把云的形态比作成羽毛、王群、鱼鳞等。

e.下定义,运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一个科学、完整的判断句。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f.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性质或特点作分析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肩上的两个小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

g.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作为说明的依据或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如名人名言、诗句、俗语民谣、谚语等。注:部分考生易将列数字写成“例数字”,将举例子写成“举列子”。错字轻则将说明方法的1分扣掉,重则整道题3分都没有了。2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述事物发展过程。如从早到晚,从春天到冬天,从古到今等;b.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多用在相对静止的事物,如《苏州园林》。空间顺序多为从近到远,从高到低,从左到右等;c.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来进行说明。逻辑顺序种类较多,如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等。注:初中语文一篇说明文,不是只能有一种说明顺序,如课文《中国石拱桥》,既有时间顺序(按照桥梁建成年代分为说明了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卢沟桥1189年—长虹大桥1961年),也有逻辑顺序,从一般到个别(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答题是根据不同题目要求和不同段落针对性作答。

3议论文阅读题的常见考点

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分析论据作用或补充论据;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关注某些议论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学会分析其写作目的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

1、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就某一情节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2、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在当时的情景中”谈自己的感受;

3、假设考生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考生描述“此情此景”中的心理活动

4.让考生揣摩、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在某一情节中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或动作变化并进行描摹;

5、给出一个特定情景(如打算给文中人物塑像),让考生根据阅读材料想象人物的风度神情;

6完全不考阅读能力而让学生单纯进行想象的,如阅读关于电子图书的文章之后,让考生想象“未来的书会是怎样的”——像这样的题,也带有一点“见解型考点”的味道。

阅读的注意事项

1、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2、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你可以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多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4、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春兴古诗拼音版

2.春生阅读答案

3.春颂阅读答案

4.春望阅读答案

5.望春 阅读答案

6.溪桥晚兴阅读答案

7.春日田园杂兴阅读答案

8.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

9.春寒古诗阅读答案

10.春之怀古 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