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
“青椒毛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
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 晓。独有庾郎 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
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①墅:田庐、圃墅。②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③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④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⑤窣地:拂地,拖地。窣(sū),突然,出其不意。⑥王孙:贵族公子。这里指草。多年生,产于深山。
1.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答:“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1分)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1分)“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1分)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4分,答出2条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D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解析】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
4、这首词写草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上下阙各写出了草的什么特点?(3分)
答:①绘形绘色。这首词用“平”“烟”“萋萋”,描 写出草的形态;用“碧”“嫩”“翠”,描写出草的颜色。 ②对比、衬托的手法。词人在上下阙分别写草色的“碧” “嫩”和“翠色和烟老”形成鲜明的对比。(3 分。答出 其中一种手法即给 1 分,答出上下阕特点“碧”“嫩”和 “萋迷”“翠色如烟老”各1 分,共2 分。)
5、欧阳修认为梅尧臣的诗词在艺术上常常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六一诗话》)。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这一特点。(4分)
答: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时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情(能答出倦于宦游和春末思归其中一点 的可得 2 分),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 (或说在上下阕景物的对比描写中,或说寓情于景,以草 喻人、以草衬人的写法)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 (5 分。答出所含“不尽之意”给2 分,手法1 分,有简 要分析给2 分。)
6.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5分)
【答案要点】“形”写出“茂盛”和“绿”即可(每点1分)。“神”写出初入仕途的春风得意1分,写出伤春之情1分,写出倦游思归1分。
【答案思路】作者在上片先写眼前的长堤绿草平展、闪烁,远处的别墅在烟霭中若隐若现,写出了春天绿草的美丽与可爱。接着写雨后绿草生长的茂盛的景象,勾勒出了春天充满勃勃生机的画面。最后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一个“嫩”字,与“春袍”相映衬,刻画了初入仕途,春风得意的离乡宦游的少年才子的形象。词人在下片分别以“迷”“怨”“落”“老”四字,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一个“老”字与上片的“嫩”字相呼应,即抒发了作者对绿草的情怀,也寄寓了词人伤春之意和倦游思归之感。整首词形象鲜明,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语文阅读文言文如何提高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关系.所以要注重课堂上点滴的积累。
二、结合自己的爱好适当的寻求一些文言书籍。比如说<<古文观止>><<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文言文同时也助于作文的提高。
三、熟读背诵,总结规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而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篇2:《苏幕遮·草》古诗原文及鉴赏
《苏幕遮·草》古诗原文及鉴赏
苏幕遮·草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
⑴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⑶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⑷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⑸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⑹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⑺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⑻王孙:贵族公子。
⑼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鉴赏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篇3: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苏幕遮·怀古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阅读训练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3.“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7.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篇4: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1.黄叶 绿波 翠烟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作者的多情和重情。
4.B
5.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6.要点:
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7. 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②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拓展阅读:《苏幕遮·怀古》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篇5: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
苏幕遮周邦彦阅读答案
苏幕遮
燎沉香[1],消溽暑[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3]。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4],久作长安[5]旅。五月渔郎相忆否[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7]。
注释
[1]《片玉集》陈元龙注引东坡诗:“沉香作庭燎。”李商隐《隋宫守岁》:“沉香甲煎为庭燎”,在苏诗前。“庭燎”是在旷地或庭院燃烧堆积着的木柴。字面虽有关合,这里“燎”字作为小火煨炙解;如《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对灶燎衣”,注释“燎”为“炙”。沉香木很重,一种名贵的香料,以放在水中沉下故名,亦称“水沉”“沉水”。句意当为在室内细细焚香。
[2]溽暑,潮湿闷热的暑天。
[3]这几句自然生动。着一“举”字,荷叶亭亭出水的姿态如画。前人多表示赞美,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及夏孙桐评语。
[4]作者钱塘人,却称“家住吴门”,盖古吴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如柳永《望海潮》词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5]长安,这里借指汴京。
[6]钓游旧伴,还忆我否?
[7]梦见摇着小船,荡入莲花中,和上文描写相连,示客子思乡之切,亦不必呆看。芙蓉即荷花。“浦”,这里指流动的浅水。晏几道《生查子》:“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问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D(B项没有比喻,且“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将由雨转晴。D项“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错,应为揣测语气,作者猜想朋友是否在想念自己。)(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满分5分;答三项及以上记0分。)
2、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2分)。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2分)。此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1分)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1分)
篇6:《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①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②追旅思:追,追缠不休。旅思,羁旅的愁思。
③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④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苏幕遮·怀旧》思考与练习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3)“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篇7: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答案
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答案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眉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栏杆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上片划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请试做分析。(6分)
2、请指出下片划线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点题,表现出时间之早;②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为后文凄凉的分离打好了基础;引出下文的叙事抒情:所有的声音牵动了女主人公的思绪,女主人公睡不着在哭泣做好铺垫。
2、表达了女子在和丈夫分手后孤独落寞的心绪。丈夫走后,女子独自一人看着天空的星斗,寒冷凄清,不知不觉已到了黎明;作者正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远”后女主人公的心绪难平。
二
(1)“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4分)
(2)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3分)
参考解析
(1)“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2) 最后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的是行者(男子)对女子依依难舍的`离愁。行者(男子)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最后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涛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简析
《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描述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上片写别前,下片写别时、别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样的完美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全词情节完整,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某些细节还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离别的痛苦和忧伤浸透全篇,言近而指远,词约而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受到赞誉。
篇8: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一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来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篇9:《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
(1)黄叶 绿波 翠烟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作者的多情和重情。
二:
4.“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2分)
5.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 ” (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 ▲ 。(2分)
6.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篇10:《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
①B
②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③要点:
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4.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②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篇11:《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
4.(端正好)(1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分,错一处无分)
5(3分)“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6.(3分)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答足三点给满分)
【解析】抓住“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黄叶、秋色、寒烟”这些典型的意象来揣摩,体会“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就可品味出作者的'乡思离愁。
三: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篇12: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
苏幕遮・碧云天是北宋范仲淹的诗作,古人咏怀思乡之情不为怪,历来甚多,但情景心境有范仲淹之大的实为少见。
原文:
苏幕遮・碧云天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题:
1、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苏幕遮古诗
6.春寒古诗阅读答案
10.雨过山村古诗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