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

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

2023-02-14 08:17: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蓓一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

篇1: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

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

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

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

(2)

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无人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理解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篇2:山居杂颂阅读答案鉴赏

山居杂颂阅读答案鉴赏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1)

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

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

(2)

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无人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题解

本诗通过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篇3:饶节《山居杂颂》经典诗歌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饶节《山居杂颂》经典诗歌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3分)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2分)

2、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赏析: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饶节善诗,尤工佛诗,在江西诗派三僧(饶节、祖可、善权)中成就最高。在为僧以后,常以诗抒写自己的闲适生活:“闲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也有咏物、写景、题画、赠友之作。作品朴实淳真,华而不绮,琅琅上口,艺术上较纯熟,诗中多禅语。

“山居”,固然就是居住于山水之间;“颂”,那么必然是对这大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写溪水流动的声音和太阳倒映在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渡水,溪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诗人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此诗特点是绘形绘色(声色结合)和白描。声音方面描写了溪水流动和牛犊鸣叫,景色方面描写了阳光和独木,生动形象,使读者身临其境。用语平易却含蓄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无人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篇4:古诗《山居秋暝》的阅读答案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1)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5分)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5分)

参考答案:

9.(1) 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冷石、空山。(1个意象1分,得到满分为止)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2分)

篇5:满江红山居即事古诗阅读答案

满江红山居即事古诗阅读答案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 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 :一种水鸟。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5分)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2分)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3分)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3分)“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3分)

简析

《满江红·山居即事》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议论文万能素材

1.福楼拜

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当人们请求福楼拜写自传的时候,他说:“我根本没有传记。”他的一生,除了艺术创作之外,简直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和爱好,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艺术。他曾经说 过:“我爱酒,我不饮酒。我是赌徒,我从来没有摸过骨牌。我喜欢荒唐,日子却过得和僧人一样。”“我仅仅缺少道袍而已。”

他是真正的艺术殉道者。他像虔诚的苦行僧对待宗教一样,为了艺术摒弃一切享乐。为了使他的作品成为精雕细刻的真正的艺术品,达到完美的程度,他废寝忘食地工 作,常常一昼夜工作16个小时。他屋子里的灯光每夜通宵达旦,这座塞纳河畔的房子里不熄的灯光,在黑暗的长夜里成了塞纳河上渔夫们的灯塔,甚至从哈佛尔溯 流而上,开往卢昂的海轮上的船员们也把它当成了不变的航标。有人给他统计,他一生中有是夜以继日地在书房里写作。

素材运用角度:天才即勤奋、舍与得

2.莫泊桑

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19世纪作家

莫泊桑到30岁时,连一篇作品都没发表。他开始丧失信心,想改行经商。他姐姐建议他去拜访大作家福楼拜。福楼拜把莫泊桑让进书斋,指着自己的作品说:我的 《包法利夫人》被退了19次稿,当初我也跟你一样灰心过,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恒心。回家后,莫泊桑勤作不辍,不久就发表了自 己的处女作《羊脂球》,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了。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被称为19世纪“短篇小说之王”。

素材运用角度:恒心、毅力、耐挫

篇6:处士卢岵山居古诗阅读答案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住古朴、高洁得2分,扣住无限景慕得2分,共4分)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扩大视距,提高整体的认识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短语或短句写在卡片或其他小纸上,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眼前扫过,然后说出短语或短句的内容;也可以把一些字数相同的短语或短句放在一组,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逐组排列,依次练习;另外,还可以把一篇文章提前用铅笔圈出一些短语或短句,以圈好的单位进行练习,以扩大视距,提高自己的整体认识能力。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

一、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2、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思路:

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__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充分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增强了文章趣味性)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说服力地说明了__的__特征(同时引诗文还可增添文采)

二、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

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平实”(大多数说明文)“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考题题型举例

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__,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特点或__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答题要点:①选例要典型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

篇7:六年级古诗《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六年级古诗《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7、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篇8:沙田山居阅读答案

沙田山居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樵兜娜思洹N易呷ジ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答:(1) (2) (3)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答案:

1.(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作用2分,理由2分)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分,修辞1分,静谧1分,意境1分)

4. B E(4分)

1.《海燕》阅读答案

2.春的阅读答案

3.《泊》阅读答案

4.《错误》阅读答案

5.《免费》阅读答案

6.雨前_阅读答案

7.轻放阅读答案

8.《石榴》阅读答案

9.《春风》阅读答案

10.手指阅读答案

篇9:《早秋山居》阅读答案

【唐】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霜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6. 诗中所描 写的景象不能体现“早秋”之“秋”的一项是(2分)

A. 霜气 B. 树凋 C. 果落 D. 泉清

7.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调动触觉和听觉来描写早寒和霜晴以传达诗人早秋山居的生活感觉。

B. 颔联描写了阳光照进窗户,一池安静的`秋水的景象。

C. 第三联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来体现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

D. 最后一联主要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百无聊赖的空虚寂寞之情。

参考答案:

6、D

7、A

篇10:春颂阅读答案参考

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潮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春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2.从内容上看,第二段文字与第一段文字中哪句话相照应?

3.根据第三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可以是什么?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4.本文家描绘春天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列举两种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山居杂咏诗歌

2.春颂阅读答案

3.橘颂的阅读答案

4.《雷电颂》课内阅读答案

5.山居秋暝古诗

6.龚自珍《己亥杂诗》阅读答案

7.春日田园杂兴阅读答案

8.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

9.春寒古诗阅读答案

10.文言文《己亥杂诗》的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山居杂颂古诗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