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2023-08-22 08:49: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喜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1: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

(元)孙周卿

西风篱菊粲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注]山中宰相:指陶弘景。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名,“水仙子”是。(1分)

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通过“西风”等六个意象写出了深秋的肃杀意境。

B.诗人自诩是“山中宰相”,这是一种自命清高的表现。C.“富贵休夸”与“山居自乐”呼应,点明诗歌的主旨。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4分)

参考答案

14、(1分)曲牌名

15、(3分)A(错在“肃杀”)

16、(4分)要点:(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附注释

⑴数椽茅屋:陆游《夜雨》之二:“寒雨连三夕,幽居只数椽。”

⑵山中宰相:指陶弘景。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见《南史·陶弘景传》)曲中乃作者自称。[1]

⑶总:全、俱。

⑷比:相同,好像。

⑸淡家私:指穷家。山妻:对妻的谦称。

⑹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⑺饯了鸡:阉了鸡。饯,通“骟”,阉掉。

【双调】水仙子

山居自乐

西风篱菊灿秋光,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⑴。是山中宰相家⑵,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朝吟暮醉两相宜,花落花开总不知⑶,虚名嚼破无滋味。比闲人惹是非⑷,淡家私付与山妻⑸。水碓里舂来米⑹,山庄上饯了鸡⑺,事事休提。

简析

第一首曲子写种桑麻,写隐居生活情趣,生活气息浓郁。第二首曲子写对早晨吟诗晚上酣饮生活的留恋,对虚名对钱财的淡漠,仍是表达隐居生活的乐趣。两首曲子生活气息浓郁,韵律上口入耳。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深得曲家造语之妙。

篇2: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翻译赏析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翻译赏析

【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

年代:元代

作者:孙周卿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曲牌:水仙子

朝吟暮醉两相宜,花落花开总不知,虚名嚼破无滋味。比闲人惹是非,淡家私付与山妻。水碓里舂来米,山庄上饯了鸡,事事休提。

[作者简介]

孙周卿(生卒年不详),孙楷策《元曲家考略》说他为古汴(今开封)人。曾流寓江西、湖南。其小曲多写山居生活之闲适自得,当是其自己生活的写真。今存散曲小令十七首,套数二首。

[注解]

总:全、俱。

比:相同,好像。

淡家私:指穷家。

山妻:对妻的`谦称。

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饯了鸡:阉了鸡。饯,通“骟”,。

[译文]

早晨吟诗晚上酣饮总是尽兴适宜,什么时候花开花落全都不知。看破了虚名,咀嚼咀嚼没有什么滋味,何必像惹事闲人那样去招惹是非。把薄薄的家产交付给妻子掌管。不管他用水碓舂米,还是在庄上送鸡,什么事都不放在心里。

写对早晨吟诗晚上酣饮生活的留恋,对虚名对钱财的淡漠,仍是表达隐居生活的乐趣。两首曲子生活气息浓郁,韵律上口入耳。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深得曲家造语之妙。

篇3:“孙长卿”阅读答案附翻译

关于“孙长卿”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

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参考答案:

4.A(听:治理。)

5.D(①是说孙长卿因“外祖朱巽”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长于政事”;⑥是说孙长卿“性洁廉”)

6.C(非是孙长卿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不听孙长卿的建议)

7.(1)(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 译出大意给2分;“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辞以母疾”(介宾短语后置结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断水了。

译出大意给2分;“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州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孙长卿说:“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充作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于是逐条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不听。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篇4:《水仙子咏雪》阅读答案及赏析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 字指心里想着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16.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4分)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用典”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能于故中求新,令如己出,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王勃在《滕王阁序》在赞美当时南昌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时,写道“腾蛟起凤, 。紫电清霜,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者登上北固亭,想到刘义隆,于是告诫南宋统治者,不要 “ , , ”。苏轼在《赤壁赋》有这样的.语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些都是使用“典故”的典范。

参考答案

15.B(3分)

16.C(3分)

17. 《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而《对雪》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4分)

18(共6分) 孟学士之词宗 王将军之武库(2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分)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分)

赏析

《水仙子·咏雪》则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章,极力渲染大雪纷飞的景象。

曲子开头写大雪如冰冷无香的柳絮扑向大地,又如冻成片的梨花。接着用“大灰泥漫了三千界”,进一层烘托飞雪之大。从扑面飞来的柳絮,到“漫了三千界”的“大灰”泥“,由远及近,凡高到低,尽情描摹,面对如此大雪和酷寒天气,那些喜欢踏雪赏梅的文人也怯寒止步。此曲多用俗语,生动形象,把用典与俗语巧妙地融合于一起,别具艺术魅力。

篇5:《水北山居记》阅读附答案

《水北山居记》阅读附答案

明宋濂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②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③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④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本文有节选)

【注释】①罍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1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 彝:固定不变

B.官书丛脞 丛脞:细碎,杂乱

C.试以伯旼之意逆之 逆:推测

D.占一才者必庸 庸:平庸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C.作者对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3分)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3分)

参考答案

16. D(庸:用、任用)

17. A (A 两句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表句中停顿。 D.副词,难道;代词,代赵国。)

18. A(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有误,当时人们认为近于,作者则对其提出委婉的批评。)

19.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错1-2处,扣1分;错3---4处,扣2分;错5-6处,扣3分。)

20.(1)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给分点:假以庶几)

(2)这三种情形,叶伯旼现在都没有,却还说不放弃,(难道)将凭借梦境来实现吗?

(给分点:咸置冯各1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们身在朝市,虽然(面对)繁华纷乱, 却能安然自得地看待,常有身处山林的遐想。如今的君子,他们身处山林,虽然(山林)清静空阔有余,(他们)常常不屑地认为不够,多有对山林之外朝市的向往之意,唯恐失去。难道人的常性或许原本就是这样吗?还是习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有坚定的志向操守而不被改变的人,大概就(像)是所说的凡庸粗俗器物中的尊贵器物吧!

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自己)小小的欲望?伯旼却不是这样。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水北山居。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 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山,手持酒杯放声高歌, 歌声高亢响彻山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当他顺心合意时,(感觉)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山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但)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职责)重大啊;然而(他)还不忘山居生活,恐怕不行吧。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时间)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 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有心思)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又怎能饮酒观山流连风景呢?这三种情形,叶伯旼如今都没有,还说不放弃,(难道)将依靠梦境来实现吗?或者记载下来以表示自己不能忘怀吗?我知道了:士君子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所以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叶伯旼的贤明之所以值得称道,大概就是这样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法,向叶伯旼告知:当光华照耀天宇,万物普照,拥有一技的人一定会被招收,拥有一才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就像叶伯旼美好的才学,谁不羡慕,岂有不被委以重任之理?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

篇6:水仙子,水仙子孙周卿,水仙子的意思,水仙子赏析

水仙子,水仙子孙周卿,水仙子的意思,水仙子赏析 -诗词大全

水仙子

作者:孙周卿  朝代:元  体裁:散曲   朝吟暮醉两相宜,

花落花开总不知,

虚名嚼破无滋味。

比闲人惹是非,

淡家私付与山妻。

水碓里舂来米,

山庄上饯了鸡,

事事休提。

篇7:文言文传记阅读《孙长卿》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传记阅读《孙长卿》附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

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篇8:《水仙子·西湖探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水仙子·西湖探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释〗

①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

②王维:唐代大诗人。

③提壶:倒酒。

④当剑:把佩剑典当掉。

一: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③提壶:倒酒。

(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通过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表现了不同流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

(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

答:①作者认为踏雪寻梅的美景与雅趣,远非王维的画笔所能形容,因此发出笑王维未悟此理而去作 “雪中骑驴图”的自得之笑。②作者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因而在花下饮酒时发出陶醉于美景的微笑。

二:

1、“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_____________。“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本指北宋时隐居西湖孤山,人称“___________”的诗人林逋。这里的“老逋”用的是___________修辞手法,显得亲切。(每格1分)

2、作者写这首曲子,主要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译文〗

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我前往西湖去看梅,骑着小驴踏着雪渡过溪上的小桥,嘲笑王维的《雪中骑驴图》与这境界相差太远。拣几处好的梅景,在那里提壶饮酒。对着壶中的美酒,看着眼前花如笑颜般的倒影——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典当自己的宝剑来换酒喝,尽可醉倒在这西湖!

赏析:

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雪晴天地一冰壶”,以比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竞往西湖探老逋”,“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笑王维作画图”:作者踏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对酒看花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篇9: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写作背景]

这首曲子在诗人这样的境遇与心情下写的:客中夜雨,倍添离人惆怅;夜半梦回,更令百感交集。徐再思这首曲子用极流利的语言将旅人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愁思,酸甜苦辣一时俱上心头,慨叹自己身处异乡,为天涯飘零之客。

注:①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②新丰孤馆:新丰是汉高祖思念故乡丰邑而建的,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宿新丰的旅舍,备受店主人冷落。

(1)请分析这首曲前三句的意象的表达效果。(3分)

(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亲之情的?(3分)

【答案】

(1)(3分)词人选用了“梧桐”、“芭蕉”、“夜雨”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意象,来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情景交融,言短意长,生动地渲染了离愁别绪。

(2)(3分)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添伤情,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文已尽而意有余,荡气回肠,引人遐思。

二: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3.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3.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怀想。(4分)(少一点减1分,答3点得满分)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以数字入曲,连用四个相同的数词“一”,夜雨一声声打在窗外的梧桐树叶上、芭蕉上,音调和谐却单调,而羁旅之愁便在这如同打在游子心头一般的无休无止的雨点声中一点点积聚。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 “梧桐”、“芭蕉”、“夜雨”这些秋季的典型意象描绘秋夜萧瑟落寞的环境,渲染了伤感的情绪。

(2)①羁旅客思之愁。秋夜,听一声声雨打“梧桐”、“芭蕉”, 午夜梦回,再难入眠,只见得床头几上一盏残灯,一局残棋,残棋未收,灯花已落。而这一切都是在“孤馆”,表达出作者浓浓的羁旅客思之愁。

②思乡怀亲之意。十年羁旅的孤苦,故乡二老十年的牵挂担忧,一齐涌上心头!作者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思乡怀亲之情。

(或从“枕上十年事”揣测作者十年在外奔波,潦倒他乡却万事无成的失意惆怅)

(1)这首元曲善用数量词,请结合前三句赏析其运用的妙处。 (4分)

(2)曲子以“都到心头”收束全篇,请概括结句包含的情感内容。 (4分)

参考答案

(1)①一声、一点,强调滴滴细雨,敲击着无眠者的心(1分),渲染了静夜愁思的气氛(1分)。②“三更”表明夜深(1分),突出愁思难寐,心潮难平(1分)。

(2)光阴易逝的感慨,羁旅漂泊的愁怀,怀才不遇的伤感,怀乡思亲的衷情。(4分)

参考译文:

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可叹啊,我孤单地留滞在新丰的旅馆里。靠在枕边,十年的经历,远在江南的双亲,都浮上心头。

[译文]

瑟瑟西风吹动落叶,一声声报告秋天来到,绵绵雨点打芭蕉,一滴滴激起离愁。到三更归乡的梦醒后再也难成眠。灯花落尽,棋盘上的残棋子也懒得去收拾。可叹新丰孤馆把游子滞留。像做梦一般想起十年往事,还有对江南二老的忧心,都一起涌上心头。

赏析: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曲中通过对秋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外思念家乡和对自己潦倒落寞的际遇倍感无奈的情怀。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篇10: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关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朝朝琼树后庭花①,步步金莲潘丽华②,龙蟠虎踞③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和《 》中的诗句。(2 分)

2.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2 分)

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4 分)

参考答案

1、《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

2、借古讽今,讽喻南宋王朝衰败的原因。

3、借景抒情,抒发王朝衰亡的悲哀之情,“危城落日寒鸦”烘托凄冷的氛围。

注释

①朝朝琼树后庭花:写南朝事。朝朝:天天、每天。

②步步金莲潘丽华:写南北朝时南齐东昏侯事。

③龙蟠虎踞:形容金陵(今南京)地形的雄壮险要。

④危城:指高高的城墙。

⑤凤不至空台上:指凤凰台,在南京城西南角。

⑥燕飞来百姓家:言东晋王、谢两大贵族的豪华住宅,如今已变成百姓的住宅。

赏析

这首曲子抒写南宋亡国之恨,借历史故事寄托今日之哀思。作者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蟠,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保不住统治者的衰亡。皇帝的宫阙和贵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寻常百姓的茅舍。这就是历史提供的借鉴。

篇11:张可久《水仙子·次韵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可久

朝朝琼树后庭花①,步步金莲潘丽华②,龙蟠虎踞③山如画。

伤心诗句多,危城落日寒鸦。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

【注】①南朝陈后主荒于酒色之事,最终在喝酒行乐时被隋兵捕获。②南齐东昏侯宠爱潘妃之事,后梁武帝攻取金陵杀东昏侯,潘妃自缢而死。③形容地形雄壮险要。

1.“凤不至空台上”和“燕飞来百姓家”分别化用了唐诗《 》和《 》中的诗句。(2 分)

2.作品开头两句运用典故的`用意是 。(2 分)

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作品中的画线句。(4 分)

参考答案

1、《登金陵凤凰台》《乌衣巷》

2、借古讽今,讽喻南宋王朝衰败的原因。

3、借景抒情,抒发王朝衰亡的悲哀之情,“危城落日寒鸦”烘托凄冷的氛围。

注释

①朝朝琼树后庭花:写南朝事。朝朝:天天、每天。

②步步金莲潘丽华:写南北朝时南齐东昏侯事。

③龙蟠虎踞:形容金陵(今南京)地形的雄壮险要。

④危城:指高高的城墙。

⑤凤不至空台上:指凤凰台,在南京城西南角。

⑥燕飞来百姓家:言东晋王、谢两大贵族的豪华住宅,如今已变成百姓的住宅。

赏析

这首曲子抒写南宋亡国之恨,借历史故事寄托今日之哀思。作者写了陈后主、南齐东昏侯的荒淫无耻,强调尽管金陵是“钟皇龙蟠,石城虎踞”险要之地,也保不住统治者的衰亡。皇帝的宫阙和贵族的府第,如今都是寻常百姓的茅舍。这就是历史提供的借鉴。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1.水仙子,水仙子孙周卿,水仙子的意思,水仙子赏析

2.《水仙子·夜雨》阅读答案

3.《垂柳》阅读答案附赏析

4.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5.也是水湄阅读理解附答案

6.《水的感悟》阅读练习附答案

7.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答案附赏析

8.马致远《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赏析翻译附译文

9.《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10.《王之涣 宴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孙周卿《水仙子·山居自乐》的阅读答案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