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2023-04-20 07:58: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azyfish113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1:《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⑴遍:念piān。

⑵回首:一作回向。

⑶月中:一作月明。

(1)这是唐代诗人李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边塞诗。请具体说说它的语言特点。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李益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这首诗以“天山雪”和“海风寒”来营造清冷的氛围,以塞北沙漠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的哀怨来抒发感慨,情调感伤。

(2)全诗借“《行路难》”、“月”等意象,勾勒出长期戍守在西北边塞沙漠地带的士兵,听到笛声,一时间都回首怅望故乡的情景,抒发了世路艰难的人生感慨。

二: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是这一诗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诗人。(2分)

(2)诗中的“行路难”有什么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 王昌龄(2分)

(2)“行路难”既指古曲《行路难》也指征途艰难,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4分)

三:

①诗中的行军场景 壮阔 而又 悲凉。

②首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点出了 地域 、季节 、气候 ,有力地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③次句抒写征人 因笛声而触发思乡 之情。

④最能烘托三、四句背景的是哪两个词? 碛里 、月中 。

赏析: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而是直接来自生活,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而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想象得出。

篇2:从军北征阅读答案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

碛:沙漠。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是这一诗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诗人。(2分)

(2)诗中的“行路难”有什么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篇3:从军北征阅读答案

(1)边塞诗王昌龄(2分)

(2)“行路难”既指古曲《行路难》也指征途艰难,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4分)

拓展阅读:《从军北征》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的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所有北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在胸中,无处去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篇4:《从军北征》及《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北征》及《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两首边塞诗各自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这两首诗,首句意象、意境相似,在诗中表达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1)李诗表达了从军将士对故乡的思念。2分;“偏吹”二字表明很多人都在吹奏《行路难》这首悲凉哀婉的曲调,折射出将士行路的困苦和背井离乡的悲伤;“一时回首”共同望月,怀乡思亲,动作之齐整表达了将士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王诗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不畏艰苦,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分;黄沙百战,金甲穿破暗示了战争的激烈频繁和将士出生入死的情形;不破楼兰终不还以誓言表达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豪迈之情。写出任意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作用是不同的。1分。李诗首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和气候,写出了环境的苦寒,营造了荒凉悲怆的氛围,正面烘托征人的思乡之情。 王诗首句既写出戍边环境的艰苦,又营造了迷茫暗淡悲壮辽阔的意境,还暗示了战争局势的紧张压抑,与将士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将士不畏艰难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篇5: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篇6:从军北征原文及赏析

从军北征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篇7:十五从军征答案阅读训练附答案

十五从军征答案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八.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篇8:李益《从军北征》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鉴赏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的遗憾,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每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篇9:《塞上听吹笛》和《从军北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塞上听吹笛》和《从军北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①两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②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2分,划线的点答上一处即可得1分)。

②高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2分);李诗中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2分)

对比赏析

《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从军北征》是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作品,全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从军北征》全诗营造出凄美空灵、完整和谐的艺术意境。第一句写的是景色,第二句写的是乐声,三、四句写的是心中所感,写的情感。前二句都是为了三、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全诗色、音、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为一炉,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篇10: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垒垒。”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篇11: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1.十五从军征答案阅读训练附答案

2.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3.《十五从军征》阅读及答案

4.十五从军征教案

5.十五从军征——改写

6.改写:《十五从军征》

7.木兰从军阅读答案

8.《垂柳》阅读答案附赏析

9.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10.李清照《声声慢》阅读答案附赏析

下载word文档
《《从军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