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

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

2023-07-26 09:07: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龟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

篇1: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

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西城区】 【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

“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

篇2: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王昭君出汉宫

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篇3:《王昭君》阅读答案

《王昭君》阅读答案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如朝,求美人为阏氏①,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

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②,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狗马,人形不逮延寿。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皆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王后的称号。②弃市: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街头。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⑴乃使画工图形( )

⑵籍其家资皆巨万( )

⑶皆同日弃市(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 )

(2)案图召幸之( )乃穷案其事( )

3.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标点: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4.翻译句子: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五)

1.(1)“图”名词活用为动词 (2)“籍”名词活用为动词 (3)被动句 2.(1)画 图形(2)通“按”,依据查办 3.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4.皇上对外族很讲信用,所以不再换人。

篇4:《王昭君》阅读答案赏析

《王昭君》阅读答案赏析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 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 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答案:

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

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 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

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篇5:《王昭君其一》古诗赏析

《王昭君其一》古诗赏析

古诗《王昭君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作品赏析

【注解】:

⑴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

⑶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⑷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⑹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⑺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韵译】: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x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

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

篇6:王昭君诗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诗两首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

参考答案:

15.①(4分)[参考答案] B、E [B项一直思念和专门遣使属无中生有,汉皇问容颜是否依旧于诗意不符; E项两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于文无据]

②(6分)[答案要点]白诗融己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1分)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2分); 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1分)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2分)

篇7:古诗《王昭君其二》赏析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赏析

本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篇8:古诗《王昭君其二》赏析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译文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赏析

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篇9:怨词王昭君古诗

怨词王昭君古诗

怨词

两汉: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译文

秋天里的树林郁郁苍苍,满山的树叶一片金黄。

栖居在山里的鸟儿,欢聚在桑林中放声歌唱。

故乡山水养育了丰满的羽毛,使它的形体和容貌格外鲜亮。

天边飘来的五彩云霞,把她带进天下最好的深宫闺房。

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

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的翱翔。

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

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

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

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

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

注释

⑴苞桑:丛生的桑树。

⑵形容:形体和容貌。

⑶曲房:皇宫内室。

⑷颉颃(音xiéháng协杭):鸟儿上飞为颉,下飞为颃。指鸟儿上下翻飞。

⑸委:堆。

⑹来往:此处指皇内夜夜将佳丽送去给帝王宠幸。

⑺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⑻泱泱:水深广貌。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汉族,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篇10:古诗阅读答案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篇11:古诗阅读答案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虚名。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

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

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篇12:古诗阅读答案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注】此诗为寒食节王维从贬所济州任满归京,途经广武城(今郑州市西)时所作。王维回京后就要接受新的任命。

(1)诗中的“归客”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归客”是一个忧伤,孤寂的贬官形象。(2分)

②他从贬所归长安,适逢暮春时节,面对落花,为逝去的光阴而伤感;(1分)山鸟的啼叫更加深了旅途和人生道路上的孤寂之感,不禁为前途的迷茫感到忧伤,泪流满面,拭湿了手巾。(1分)

(2)①运用了衬托(反衬)的技巧。(1分)用山鸟的啼叫衬托落花的寂寥,营造了寂静凄清的氛围,为情感的抒发作烘托。(2分)

②用青青杨柳这乐景衬托哀情,突出渡水的诗人的孤寂之情。(1分)

【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王昭君其一》古诗赏析

2.《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

3.诉衷情古诗阅读答案

4.春寒古诗阅读答案

5.颜回好学古诗阅读答案

6.雨过山村古诗阅读答案

7.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8.苏幕遮草古诗阅读答案

9.渔家傲古诗阅读附答案

10.浣溪沙古诗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王昭君古诗阅读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