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2022-09-22 08:17: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藤井白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篇1: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B、武康为公令于军

拔剑切而啖之 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答案: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至阵,士卒帖然 B、及归,公又请殿将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而乱行者,斩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对应关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995-997,是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3年。至道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963-1004,宋朝党项割据首领,西夏地方政权的创建者)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1032-1033, 宋仁宗年号)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他在位一共用了九个年号。译者黄运华注)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篇2:《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

《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注】:①转运使:官职的名称。

6、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策之不以其道 B、不敢以累他人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祭以尉首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素号难治 素:

(3)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食讫 讫: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分)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分)

6(2分) D 7(2分) B

8、 (4分)①赈:救济 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9、:(2分) (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分)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②素号难治__________

③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④食讫 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的“之”与“去其桎梏而饮食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持就火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12.翻译句子。(2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2分)

答: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 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 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参考答案:

10. (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③食:给……吃。④讫:终了,完结。

11. (2分)A

12. (2分)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13. (2分)B

篇3:公讳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公讳弼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丛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竞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竞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竞。德和竞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日: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件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日: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八不测之虏廷,诂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 倨:傲慢

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 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 报:禀告

D.韩琉与公副之 副:辅佐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以茂材异等中第 ②赵元吴反,公上疏陈八事

⑧议者以为有宰相气 ④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④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B.元吴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C.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

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2)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竞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日:徒乱人意。

篇4:文言文阅读:范公讳

文言文阅读:范公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 戚:忧伤

B.五让不许 让:推辞

C.必以太平责之 责:责怪

D.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中:诬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之南都 B. 乃决策谋取横山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然事有先后 D. 以其遗表无所请

凌万顷之茫然 亦足以畅叙幽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

在庆州修筑大顺城,来占据要害之地,又修筑胡芦城,夺回叛贼的'土地派人耕种

B.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

于是将驻扎边地的军队撤回内地谋生,因而解除了西部百姓供给运输粮草的辛苦

C.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有关部门上奏朝廷,全部废止了范公以前施行的改革措施,恢复了过去的旧政策

D.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十分贫穷,一辈子如果不是去人家做客,就从来都不吃肉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C.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范仲淹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意思是他侍奉皇帝、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信条,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这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为人处世的原则,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为人处世原则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篇5:《讳辩》阅读答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

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④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2.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3分)

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3分)

③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4分)

篇6:《讳辩》阅读答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卷八《唐文》)

【注】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B.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C.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D.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3分)

①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4分)

②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5分)

③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4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

6.

①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3分。察、和倡各1分)

②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4分,务、孔子之行的行、惑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③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以下刀,就小心地提高警惕,目光集中在筋骨交错的'地方,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族怵然视行各1分。)

【文言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篇7:《讳辩》阅读答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查核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 是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2.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3分)

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3分)

③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4分)

参考答案:

9.A (举:应考。)

10.C (介词,和、跟。A.动词,是;/介词,为了;B.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反而”等;/代词,你的。)

11.C (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宦官宫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12.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四、(24分)

13.(10分)

①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3分。“察”、“和”“倡”各1分)

②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3分。“明白”、“且”“得罪”各1分)

③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4分,“务”、“孔子之行”的“行”、“惑”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篇8:《讳辩》阅读答案

9.A(举:应考。)

10.C(介词,和、跟。A.动词,是;/介词,为了;B.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反而”等;/代词,你的。)

11.C(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宦官宫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12.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13.(10分)

①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3分。“察”、“和”“倡”各1分)

②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3分。“明白”、“且”“得罪”各1分)

③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4分,“务”、“孔子之行”的“行”、“惑”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文言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元德秀阅读理解答案

2.《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3.丞相牛公文言文阅读理解

4.《海棠花》阅读理解答案

5.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6.《萌芽》阅读理解答案

7.“魂”阅读理解答案

8.如梦令阅读理解答案

9.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10.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公讳德用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